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对19个城市群进行分类部署。
因为区位不同、禀赋各异、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各城市群发展目标任务、发展态势也不相同。“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城市群表现如何?观象君选取位于头部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山东半岛五大城市群进行纵横向对比,试图找寻规律,为其他城市群提供借鉴。
01、京津冀:协同发力,企稳回升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承载1亿多人口,面积21万多平方公里。该区域拥有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曾经的近代中国经济中心,是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基地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区域,同时也将是我国未来大规模推进国际化的重点地区,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正因为如此,京津冀的发展关乎全局和长远。七年多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了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一重大决策。
七年磨一剑。京津冀正在画出上扬曲线——
2019年京津冀GDP总和为84580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8.54%;2020年京津冀GDP总和为8639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8.50%,微降了0.05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京津冀GDP总和为7023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8.53%,提高了0.03个百分点,呈现出止跌回升的上扬走势。
其中,北京的表现颇为亮眼。但今年前三季度,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53.0亿元,同比增长10.7%。这一增速位列北方省区市第一位、全国第三位。由此,北京GDP占全国的比重也实现了企稳回升,从2020年下降0.02个百分点,到今年前三季度上升0.06个百分点。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占比上升至今年前三季度的42.36%,一举超过河北(41.38%)成为京津冀的“一哥”。
天津的表现一度令人担忧。但在低速增长之后,天津开始企稳,今年前三季度占全国的比重为1.39%,与去年全年持平,这相当不容易。
河北产业结构偏重,转型任务很重,在经历了“阵痛”之后,呈现出较强的增长后劲。2020年,河北省GDP占全国的比重平稳上升至3.56%,在京津冀城市群中,一度超越北京成为“老大”,但今年前三季度增速略有放缓,又被北京反超。
整体看,京津冀经济发展较为活跃,对整个北方经济产生明显的提振作用,这是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成效。
纵观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最怕的就是定位不清晰、同质化竞争。从规划之初,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就非常清晰——
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这一区域整体定位体现了三省市“一盘棋”的思想,突出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增强整体性,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需要。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京津冀牢牢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不断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北京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得到优化提升,走出一条人口密集地区内涵式优化发展的新路子。津冀两省市及雄安新区有选择有错位地承接非首都功能,使承接的功能留得下、发展好,三地产业对接和创新协作不断深化。
02、长三角:一体化样板,高歌猛进
长三角涵盖沪苏浙皖三省一市,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以占全国4%的国土面积、不到10%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
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三年来,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从2018年的24.1%提高到今年前三季度的24.5%,总量达到201667亿元,呈现出明显的强劲活跃增长特征,长三角地区对全国经济影响力带动力不断增强,对全国经济贡献率持续提高。
截至2020年年底,长三角GDP万亿之城数量达到8个,分别为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占全国(23个)的比重达到35%,是全国万亿之城最为密集的区域,没有之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聚焦“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三大使命,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立足“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区域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成为全国区域一体化的“样板”。
03、珠三角:增速放缓,前景依然乐观
珠三角9市总面积55368.7平方公里,占比广东省国土面积不到1/3,集聚了广东省53.35%的人口,79.67%的经济总量,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随着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珠三角地区又叠加了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机遇。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珠三角处于“优化提升”的五个城市群之一。
港珠澳大桥
目前,珠三角地区有深圳、广州、佛山三个万亿之城,和东莞一个准万亿城市。这些年,珠三角发展势头一直很猛,2020年GDP总和达到8952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8.81%,比上年提升了0.04个百分点。但今年前三季度增速略有放缓,GDP总量为71161亿元,较上年全年下降了0.16个百分点。
从城市表现看,领头羊深圳减速明显,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地区生产总值21791.18亿元,同比增长7.1%。这个增速比全国平均增速慢了2.7个百分点,这使得深圳GDP在全国和珠三角地区中的比重均出现小幅下降。
广州这两年的增速也明显放缓,甚至一度被重庆超越,在全国跌出四强。不过,今年以来,广州又重回较快增长轨道,前三季度增速达到9.9%,跑赢全国,增量达到2553亿元,分别比深圳、重庆多增549亿元、309亿元,缩小了与深圳的差距,并一举反超重庆,重回第四。
与其他城市群相比,珠三角的外向度更高,因此受国际环境,尤其是国际贸易波动的影响更大。比如,作为外向型城市,深圳外贸存度较高:2020年为110%,全国平均为32%;出口依存度为61%,全国平均为18%。前三季度,深圳出口13501.46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比全国(22.7%)低了9.2个百分点。而这将直接传导给国内的生产环节,导致经济增速的放缓。
整体看,珠三角出现的增速放缓主要是受偶发因素的影响,从长远看,珠三角的发展后劲依然很足。尤其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红利的不断释放,珠三角还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
04、成渝:双核发力,新增长极正在形成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成渝城市群是五个“优化提升”的城市群之一。
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同列,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经济圈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等27个区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绵阳等15个城市;总面积达18.5万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达9600万人,地区总产值近6.3万亿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9年成渝城市群GDP总量达到6242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30%;2020年占比提升到6.50%,提高了足足0.2个百分点,幅度不小。
经过多年发展,成渝地区形成了以“双核”为基本特点的发展格局,重庆主城、成都的经济总量占到成渝地区的50%以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赋予了两城“双核引领”的关键角色。
近几年,重庆、成都经济增长势头迅猛,分列全国第五、第七,重庆甚至一度超越广州,晋级四强。今年前三季度,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951.89亿元,同比增长9.9%,增速高于全国,增量达到2245亿元,进一步拉开了与追赶者苏州的距离。
再来看成都。前三季度,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38.75亿元、增长10.0%,增速高于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关键指标都高于全国,依旧保持着对杭州的领先优势。
双核是优势,但城市群内其他城市发展水平与两座中心城市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较为突出。
同时,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成渝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然存在差距。
当然,差距就是空间,就是潜力,成渝城市群发展前景广阔。
05、山东半岛:“蛰伏”四年,发力追赶
作为黄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口,山东半岛经济实力强、产业基础好、集聚人口多、发展潜力大,南北连接京津冀、长三角两大世界级城市群,东西贯通黄河流域广阔腹地,是“一带一路”重要枢纽。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山东半岛城市群位于“发展壮大”档首位。规划纲要提出,深入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
经过四年的“蛰伏”,山东半岛开始发力。2019年山东GDP占全国的比重为7.17%,2020年上升至7.20%,今年前三季度进一步提高至7.34%。山东北方第一省、中国第三省的位置愈发牢固,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不断提升。
山东半岛处在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次发展战略节点上,经济实力在北方首屈一指,拥有诸多优势和条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对于南北区域均衡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
目前,山东半岛城市群形成了2个特大城市、9个大城市、8个中等城市、75个小城市、1072个建制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山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拿出整整一个篇章来部署“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提出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一群两心三圈”格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增强区域创新发展动力,全面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
“一群”,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两心”,即支持济南、青岛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三圈”,即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区域一体化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是最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当区域之间的沟通愈发紧密,协调发展便成为一种趋势。这是大局所在,也是大势所趋。
但就目前而言,山东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因为区域发展“失调”。能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关乎山东的未来,同样关乎南北方协调发展的全国大局。
相较于跨省域的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位于一省之内,区域协调发展举措好操作,更容易实现,只要上下一心,携手并进,区域一体化更容易实现。只要持续发力,山东经济发展的面貌必将焕然一新,在国家区域发展大局中的作用也将进一步彰显。
作者 | 观象君 编辑 | 疾风
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如果您有意见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