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的黄大伟总说自己是“幸运儿”,因为8岁的时候,他就机缘巧合遇到了“一生所爱”。
“那年生病在家,没事儿就拿着家里的拍子对墙打乒乓球,我妈是个乒乓球迷,看我打得有点儿意思,就把我送到二体跟申(蓬华)老师训练。然后,这辈子就再也没离开乒乓球。”黄大伟笑着说,之所以坚持这么久,除了“生活所迫”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对乒乓球是“真爱”,“我一直认为,能把自己的兴趣和工作结合到一起,每天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一个人最大的幸运。”
自从8岁第一次接触乒乓球,黄大伟就再也没有跟自己的“真爱”分开。10岁半进入山东队,15岁入选国青,18岁通过队内选拔进入国家一队与刘国梁、孔令辉成为队友,22岁前往瑞典加盟“海外兵团”,36岁退役成为斯帝卡(中国)总经理经营乒乓球器材……黄大伟的人生像被用力击出的乒乓球,一路向前、从不退缩,却总在寻找最佳落点。
在中国,乒乓球大概是最不容易“出头”的体育项目,特别是天才扎堆的国家队,很多新星不及发光,就被更耀眼的光环所掩盖,黄大伟便是其中之一。眼见与自己同时代的刘国梁、孔令辉开始“冒尖”,逐渐成为国家队的新一代接班人,黄大伟不得不审时度势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
1996年10月,黄大伟只身前往陌生的北欧小国瑞典。在新的落点上再出发,寻找下一个落点。
“当时国内没有乒超联赛,好多退下来的球员只能出国打球,时间一长、人一多,就有了’海外兵团’。”黄大伟回忆,欧洲男子运动员的水平非常高,国家队也会定期派年轻队员去欧洲联赛历练一段时间,刘国梁、孔令辉成名前都有这样的经历。他说:“我当时才22岁,有点儿不甘心,想再提高一下自己,所以就选择了当年欧洲水平最高的瑞典联赛。”
异国他乡的新鲜感,很快被残酷的生存压力所取代,作为新人,黄大伟只能作为球队三号选手参与一些较低水平的竞争。为了在瑞典联赛站稳脚跟,他练得比在国家队时还刻苦,除了每天骑自行车往返于公寓和训练馆之间,黄大伟甚至对所在城市马尔默一无所知。两年后,黄大伟转会去哈尔姆斯塔德俱乐部,在那里他成为球队的一号选手,对手也“升级”为瓦尔德内尔、佩尔森、林德这些在当年叱咤乒坛的人物。“在我们那一代运动员心中,老瓦就是‘神’,我小时候在电视上看他们打球的时候就想,要是能赢他一次就够我吹一辈子了。”
“能吹一辈子的事”很快就发生了。两人第一次碰面,代表哈尔姆斯塔德出场的黄大伟在主场先后击败瓦尔德内尔和名将佩尔森,一人独得两分。比赛结束的当晚,黄大伟兴奋得几乎一宿没睡,这也让他明白,只要足够努力,就没有什么不可能。到2010年退役前,黄大伟在与老瓦的14次交锋中赢了8次,拿到三次联赛冠军,有两个赛季个人胜率排名联赛榜首。
回望自己14年“海外兵团”经历,黄大伟觉得还算圆满。他说,在国家队短暂而平淡的经历,是他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坚韧、能吃苦、有目标、保持热爱,甚至在之后的企业管理中,他也套用了国家队的育人理念。“管理员工,就像当初教练管理我一样;日常工作,就像我们训练一样要求每个环节都到位;销售时面对客户,就像我们比赛时一样要出成绩。”
人生角色的彻底转换发生在2010年。黄大伟放下球拍正式投身商海,他被瑞典斯帝卡公司任命为中国区的总经理,在新的赛道上继续打拼自己的乒乓球事业。商业知识的缺乏让他在前几年举步维艰,除了全国各地不停地奔波外,黄大伟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努力适应人生角色的转换。11年间,他率领团队开疆拓土,先后在六个城市设立了办事处,销售额翻了两番,旗下拥有许昕、王曼昱等多位签约国手,并与乒超联赛的多家俱乐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如今的斯帝卡已经是中国专业乒乓球市场上排名前三的品牌。
生意慢慢稳定下来,黄大伟有了更多时间回青岛看看,陪伴家人之外,他还想为青岛的乒乓球事业发展做一些事情。2020年,斯帝卡与青岛市乒乓球队签约成为球队的赞助商,黄大伟希望这些孩子里能涌现出更多的张继科、陈梦,在国际赛场上为青岛争光。“青岛出了这么多世界冠军,作为青岛人和他们的师兄,我非常自豪。希望为青岛的乒乓球发展尽点微薄之力,有机会的话,我还想把这些年的一些心得分享给他们。”黄大伟说,他想告诉他们,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世界冠军,但只要努力去做,就一定会有所成就,更重要的是,会收获一颗强大的内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 羽)
责任编辑: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