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杭州路16号的四方机车厂,老青岛人多半会联想到曾经辉煌的工业时代。新中国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首辆国产YW21型硬席卧车和50吨C50型敞车、第一列双层客车……多个新中国铁路工业史上“第一”都曾在这里诞生。
由于产业发展需要,四方机车厂迁址,这块位于青岛主城区的土地一度成为低效闲置资源。去年11月18日,这一沉寂多年的土地迎来新生——中车四方智汇港项目正式开工。
如今一年过去,备受市民关注的项目进展如何?记者在探访时得知,园区一期项目城市客厅和机车公园建设已接近尾声,将于今年年底对外开放。另外,临近机车公园的杭州路河改造工程,也将于今年年底前启动施工。
△航拍中车四方智汇港项目现状。邢志峰摄
进展:产业示范区开始施工,城市客厅项目即将揭开面纱
进入大门直行、左转,机器的轰鸣声便由远及近,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和厂区里其他地方的寂寥静谧形成鲜明对比。
△混凝土车辆在园区内忙碌运输。邢志峰摄
△机要楼。邢志峰摄
△老厂房的屋顶,犹如一幅艺术作品。邢志峰摄
穿过一片老厂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城市客厅,外立面已经完工,红色砖墙的古朴和玻璃幕墙的时尚相融,过去和未来在这里碰撞。
城市客厅总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是基于“修旧如旧,补新以新”原则,由原四方机车厂总装二分厂交流传动机车试验厂房改造而成,作为厂区工业轴线上的重要历史建筑,这里曾诞生了新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第一辆内燃机车、第一辆卧铺车,最新的600公里时速磁悬浮列车也组装于此,见证了中国制造由弱变强的历程。
目前,城市客厅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建成后将作为面向公共开放的城市展馆,除了展示四方机车厂发展历程、建设成就和未来愿景外,还将承接城市文化、城市更新等主题展览。
中车科技园(青岛)有限公司是中车四方智汇港项目的建设方和运营方,公司综合部武洋介绍,城市客厅和机车公园建设都已接近尾声,将于今年底对外开放。另外,记者还了解到,临近机车公园的杭州路河改造工程也将于今年年底前启动施工。
△产业示范区项目效果图。
“这里是产业示范区,规划建设高130多米的中车四方中心大厦,将成为老四方的城市新地标。”武洋指着毗邻城市客厅、被围挡围起来的一块产业用地介绍,“未来,这里将以中车龙头企业为主体,引入轨道交通核心系统研发、前瞻性技术预研发等产业以及高端智能工厂,聚集上下游产业,形成轨道交通产业生态。”
据了解,中车四方智汇港项目占地约43公顷,规划地上建筑面积约83万平方米,其中工业遗产保护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整个项目分三期进行建设。首期建设城市客厅、机车公园、产业示范区、人才住房等项目。
更新:近半数土地用于城市配套,重塑城市界面
中车四方智汇港项目占地面积相当于1000个篮球场,这对于主城区、尤其是“老四方”来说,是极其珍贵且难得的城市更新用地。
其实,按照严格的行政区划,“四方”已经不复存在。在划拨新市北的9年里,这个曾是青岛工业的发祥地,崛起了欢乐滨海城、新都心等城市新板块。但以主城区的标准来看,这些还远远不够,破败老旧仍是这一片区给人的直观印象,成为新市北的“背面”。作为城市更新项目,中车四方智汇港的启动对于“老四方”来说,无疑是一次城市界面的重塑。
“这里就是老青岛人经常提及的四方公园,萧红与萧军寓居青岛时,曾忙里偷闲,几次结伴到四方公园游玩并合影留念。后来四方机车厂扩建,公园划入厂区。按照总体规划,四方公园未来将和海云庵广场联动,重新面向市民开放。”走在厂区,中车科技园(青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顿继会不时向记者描绘着这里的未来景象,让人充满期待。
△1934年的四方公园,站立者萧军,左起萧红、倪青华、舒群。来源: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记者注意到,在这一片区的规划中,有285亩为教育、公园绿地和市政道路等建设用地,占总土地面积的44.5%;规划建设约2.15万平方米的公共配套设施中,包括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综合文化站、街道级体育活动中心等。除此之外,还规划建设2所12班制幼儿园、1所42班制小学、1所24班制初中,开放式商业步行街、购物中心、写字楼及人才公寓,填补区域商业、休闲空白。
城市有机更新,关键在联动。从这一点来看,该片区内规划的地铁5号线的“织补”功能便尤为凸显。“规划地铁5号线‘四机厂站’站点设立在园区内,另外,在海岸路党史纪念馆也有出入口,它不仅可以缓解该片区居民出行难题,而且还是激活这座未来之城的引擎。”顿继会介绍,为了延续和传承历史文脉,项目将规划展览、休闲、文化等功能集聚的综合艺术区域,打造青岛新文化艺术地标。而依托这一引擎,糖球会、海云庵、党史纪念馆等散落在周围的文化积淀,未来也会通过中车四方智汇港项目这一轴线串成文化珍珠项链。
△规划建设学校,满足区域内园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需求。
△规划建设多处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和贯穿园区的健身步道,全方位营造健康生活社区。
△规划地铁5号线“四机厂站”站点设立在园区内,通达青岛市各主城区。
未来:以科技为主导,激活城市产业结构
如果站在青岛、乃至全国的角度来审视中车四方智汇港项目,其背后的意义远不止“焕新”这么简单。
相对于成都中车·共享城、兰州中车·拾光公园等单纯的城市更新项目来说,青岛中车四方智汇港则有其独特性——除了关注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外,还承载着产业回归、智慧园区建设等功能。因此,这个项目也被冠以青岛首个以科技为主导的城市更新项目这一头衔。
据悉,该项目以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和智能工厂建设为主体,以轨道交通关键核心系统研发为基础,培育轨道交通装备全产业链“技术+产品+服务”的健康生态体系,将原四方机车车辆老厂区更新为“轨道交通产业科技创新新城”。除此之外,早在开工当天,中车四方智汇港项目就已和华为、建设银行、深圳天安云谷等多家企业签订合作意向,打造园区新经济、新运营、新系统,建设新型智慧型园区。
当我们把目光再次聚焦“老四方”,这里曾是工业聚集地和职工居住地,后海片区、铁路沿线分布着诸多企业。随着青岛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工作的推进,这一片区的区域功能减退,如何腾笼换鸟,使之既能满足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又能提升城市品质,成为“老四方”未来发展必须思考的课题。
放眼当下,市北区正在规划建设的国际大健康产业集聚区、高端新材料集聚区、人工智能等产业板块均位于“老四方”,毋庸置疑,未来,以“都市科学城”为定位,以打造“时尚、科技感”的未来之城为目标的中车四方智汇港项目,必将和其他产业板块联动,激活城市的产业结构,破解这一区域的“产业空心化”状态。
正如顿继会所说,“老城区的优势区位,加上完备的功能板块设置,这里必将是未来的人才‘流量池’”。而不管是产业本身,还是高端人才流量,都将成为支点,撬动老城更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瑞新 邢志峰)
责任编辑:王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