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青岛山炮台遗址:远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战军事要塞

青岛日报2020年9月21日9版

碧海潮生是故乡 --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

第五部分·城市景观

62

青岛山炮台遗址:

远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战军事要塞

站在青岛山顶,历史就在这里交汇:回望百年,振聋的炮火声仿佛正从眼前的炮膛中炸响,沧桑岁月难掩沉重;眺望海滨,小青岛如翡翠静卧海面,现代化的城市在海风中徐徐展开画卷,山海一色间尽显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开放。

半城青山半城碧海,青岛山不仅是绝佳的观景平台,地理位置更是关键。青岛山,因山下的“青岛村”而得名。青岛建置后,清军胶澳总督章高元即在此修建了总兵衙门及兵营,并修建了炮台。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为了纪念“铁血宰相”俾斯麦,德国人将此山命名为“俾斯麦山”。1899年,德国人在山上修筑了一南一北两处炮台,所使用的克虏伯大炮的名声在世界近代史上几乎是人尽皆知的,这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成为规模宏大的军事防御体系——“俾斯麦炮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下,还有“俾斯麦”兵营,以地下暗道相连。当年德国人所建的这些军事设施,掩映在青岛山蓊郁的植被中,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青岛山炮台遗址的最初形态。

青岛山炮台遗址,是亚洲保存最完整的一战军事要塞。

青岛山炮台遗址,是远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战军事要塞,是青岛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联合其盟友英国在青岛对德军发起进攻,这也是一战唯一发生在中国的战役。赢得胜利的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俾斯麦山”也被更名为“万年山”。如今在青岛山炮台遗址,依然可以看到当年炮战的痕迹。

战败撤退前,德军自行将火炮炸毁,俾斯麦南炮台保存较为完整。整个炮台为三层立体结构,顶部装有旋转瞭望塔。瞭望塔自重达6吨,可以多角度观察,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一战时期瞭望台,整个瞭望塔是在德国铸造,用船运到青岛后在青岛山顶拼装的。铁塔铁板采用了当时德国最先进的铸造技术,至今仍不生锈。炮台内,作战所需可谓应有尽有,包含发电机房、弹药库、维修室、测绘室、锅炉房、卫生室、餐厅、秘密逃生孔道等,整个炮台还设有两个蓄水池,满足作战需求。指挥部使用劈山、浇注、回填方式建成,为地下军事建筑的代表之作,堪称世界一流。目前,这里已经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2年青岛主权收回至青岛解放后,青岛山被称作“京山”,1984年恢复原名“青岛山”。作为一座军事要塞,这里留下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痕迹。1997年,市政府投资修复地下指挥部,并建设了炮台遗址展览馆。此后,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通过对炮台遗址设施功能深度挖掘,全面恢复了“俾斯麦”南炮台原貌。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远东战场唯一遗址,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2018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在青岛山脚下一战遗址公园内正式开馆。博物馆整体造型宛如和平鸽,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共5层,包括主题展区、临时展区、4D影院、办公区以及地下车库等。博物馆拥有自青岛建置至主权回归期间的各类武器、军服、报刊、书籍、纪念章、明信片等1800多件藏品。展览以“还我青岛”为主题,分为“德占青岛”“日德战争”“苦难归程”三个部分,运用大量珍贵文物、档案资料以及场景复原、多媒体等现代化布展方式,再现了青岛主权回归的艰难历程。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是诠释与记录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最丰富最全面的专题博物馆。战争的烽火远去,人们在感念这段历史的同时,更加珍视和平的可贵。(马晓婷)

63

胶济铁路和青岛火车站:

记忆之轨

1901年,青岛站建成使用,为胶济铁路东端车站;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贯通青岛、济南,线路长度384.6公里,成为横贯山东的运输大动脉。胶济铁路建成百余年来,对山东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晚清山东历史上重要事件之一。而青岛站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建筑风格成为中国最美的火车站之一,历经1991年南钟楼拆除重建、2006年整体扩建后,青岛站仍然优雅伫立,守护着漫长的记忆之轨。

胶济铁路建于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的大背景下,1899年由德国银行投资,自青岛向济南方向建设。作为起点的青岛站由山东铁路公司经理海因里希·锡乐巴设计,山东铁道公司施工。当时的青岛站由南钟楼和候车大厅两大部分组成,建筑具有德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候车大厅以高大的装饰山墙和三个大型券门突出了面向市区的主入口,楼南角耸起一座造型优美的尖钟塔,塔高35米,粗毛花岗石砌成,屋顶为四坡顶,覆以杂色琉璃瓦。南钟楼正居于市南区广西路和兰山路的轴线上,成为兰山路一景。落成之后,青岛站迅速成为青岛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德国风格建筑之一。这个车站距离海岸线仅300米,游客一出站就能看到青岛的碧海蓝天。

青岛站是青岛的地标性建筑。

青岛站落成后三年,胶济线终于建到济南,这期间由于沿线山东民众的英勇抗争,工程一度停工近一年。为了胶济铁路的修建,德国人在1900年兴建了“四方铁路工场”,从德国本土运来的蒸汽机车零部件在此组装,该工场也成为四方机厂的前身。落成后的胶济铁路是山东境内的第一条铁路,迄今仍然为连接省内东西部的重要通道。胶济铁路的施工质量和标准代表中国当时铁路建造的最高水平,它是中国早期使用钢枕的铁路,其平均寿命预设周期达到30年甚至更长。胶济铁路全线设计最高时速为60公里,将青岛至济南的路程由10天缩短至12小时,是当时整个华北最快的铁路,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20世纪30年代才被京奉铁路超越。胶济铁路的落成,也使青岛成为具有强大商业辐射能力的重要商埠。

在列强纷争里,胶济铁路也是一个重要的筹码。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先后攻占青岛、济南等地,并乘机取代德国霸占胶济铁路。1923年,北洋政府以3200万元(合4000万日元)赎回胶济铁路,也赎回了青岛站,赎回仪式在青岛朝城路举行;抗日战争爆发,日寇再次窃据胶济铁路,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胶济铁路才摆脱了日军控制。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历次技术升级,胶济铁路于2006年成为省内首条电气化铁路,如今每天有众多班次动车、高铁飞驰在这条铁路上。

胶济铁路两端连接青岛、济南。济南老站1992年被拆除重建,而青岛站1991年因胶济铁路复线工程扩建,建筑部门在原址以南按照图纸以原来的风格、原来的材料重建南楼,新钟楼增高了三米,与新建候车大楼的比例协调。这次扩建于1993年竣工,仍然保留了红瓦黄墙的欧式风格。2006年,为迎接奥帆赛,青岛火车站再次扩建。扩建后的青岛站保留了标志性的钟楼,以此为基调新建其他建筑,使车站成为一个兼具历史美学和现代功用的有机整体。是出发也是抵达,青岛站在胶济线东端伫立百年,见证风云。 (米荆玉)

64

德国兵营旧址:

风格流变,史韵余晖

1899至1909年,德国海军用十年时间在青岛建成了伊尔蒂斯、俾斯麦、黑澜和毛奇四座大型兵营,它们构成了如今的德国兵营旧址。在研究者看来,这四座兵营的建造时期,恰好是欧洲建筑的主流风格开始由热衷装饰的历史主义向简约实用的现代主义过渡和转化时期,因而四座兵营的风格由繁到简,突出表现在俾斯麦兵营里四座建筑物上:前两座建筑物的游廊和装饰,在后两座建筑物上都被实用简朴的设计所取代。最晚落成的毛奇兵营完全摒弃了游廊、山墙等标志性设计,被老百姓称为“马房子”。四座德国兵营的建筑实践,也深深影响了当时青岛的建筑风格。

德国兵营深深影响了当时青岛的建筑风格。

1897年11月,入侵青岛的德国海军暂住在清军兵营里,因卫生条件恶劣,不少德国士兵生病,更有29名士兵在1899年死于斑疹伤寒和回归热,其中包括在任总督叶世克上校。因此,德军开始着手在太平山南麓建设卫生整洁的德国标准兵营,也就是1901年落成的“伊尔蒂斯兵营”。这座兵营含有兵舍、官舍各两栋,平房20栋,砖石木结构。主建筑兵舍总长110米,背依太平山,屋前为巨大的绿茵广场,整体造型庄重大方,由优质花岗石砌筑,包含装饰性山墙、突出墙体的斜屋顶和巴洛克式塔楼,建筑学者认为,伊尔蒂斯兵营“具有典型的南欧建筑风格”。

出于对瘟疫的恐惧,伊尔蒂斯兵营在建筑物上设计了游廊,这极大改善了房间的通风,革除了旧式兵营阴暗、潮湿的弊端。这种手法也影响了随后俾斯麦兵营的建设。1914年、1938年,伊尔蒂斯兵营两次被日寇占据,中间它还一度成为胶澳中学校址。1945年抗战胜利后,它又被改做国民党军队兵营。青岛解放后,该建筑为公共设施。它与俾斯麦兵营旧址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建筑——青岛德国建筑群之一、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

德国兵营的风格由繁到简。

四大兵营里,俾斯麦兵营呈现建筑风格流变最为清晰。这座以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命名的兵营位于青岛山南麓、中国海洋大学鱼山路校区内,建于1903年,被德国学者约瑟夫·林德评论为“堪称对未来的建筑产生积极影响的典范”。俾斯麦兵营包含四座“H”型建筑物,营房中间为方形的操场。兵营前两座建筑物风格奢华,采用了新哥特式的装饰,花岗石外墙、优美的拱券、明亮的外廊饰以小型罗马柱,让营房更像是度假宾馆。为了符合卫生标准,兵营还引入了抽水马桶。然而后两座建筑物风格有了明显变化,建筑师放弃了没有实用价值的装饰,第四座营房甚至连明廊都被去掉,彻底转向了实用主义。

与伊尔蒂斯兵营命运类似,俾斯麦兵营也是在1914年、1938年两度被日寇占据。其间,1922年青岛主权回归后,成为中国陆军第五师第十旅驻地。1924年在其基址上成立私立青岛大学,1930年后成为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校舍;1945年被美军占为兵营,直到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在山东大学师生长期抗争下,美军被迫将兵营基址交还山东大学。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些校舍又被划归新成立的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俾斯麦兵营建筑物现在被改作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的地质馆、海洋馆、水产馆(两座),游客还能在这些建筑物上看到德意志帝国的鹰徽浮雕。

与伊尔蒂斯兵营、俾斯麦兵营相比,位于贮水山东侧的毛奇兵营投资最少,仅为50万马克。它始建于1906年,主要用于安置德海军第三营的骑兵连野战炮兵连;这座兵营由两座营房、一座礼堂、东西马厩等建筑物组成。毛奇兵营取消了各种无实用价值的装饰,甚至连德国兵营标志性的阶梯状山墙也被取消,只保留了突出于墙体的斜屋顶和花岗石窗套等德式建筑特色。毛奇兵营建成后,德国商人在兵营附近的登州路开设了一家酒吧,又在酒吧附近创建了一家啤酒厂,即为青岛啤酒厂前身。以啤酒为契机,毛奇兵营在青岛留下了一段传奇机缘。1914年日本占据青岛后,毛奇兵营被日本占据,改为若鹤兵营。青岛主权回归后,成为海军青岛学校驻地。1938年至1945年,再次被日军占据。青岛解放后,由驻青海军管理。

黑澜兵营的历史更为曲折。该兵营原为德军炮兵营房,计有兵舍、礼堂等设施。1908年,清政府与德国在青岛合办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又称德华大学),校址即在原黑澜兵营内。德华大学是中国第一所中外合办大学,分为初级部和高级部,高级部设有国政学、医学、科技学、农林等专业。1912年8月,孙中山来青岛时,曾应德华大学学生邀请到学校礼堂做过讲演。1914年一战爆发后,青岛被日本占据,德华大学停办,设备和师生并入上海同济学校。此后,该基址成为胶济铁路管理局办公楼和青岛铁路分局办公楼。 (米荆玉 本版摄影 王 雷)

责任编辑:刘聪聪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