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这些年,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过的地方① | 临沂: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青岛日报2022年3月1日2、3版

“沂蒙精神”代代相传

建设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红色样本”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辖3区9县3个国家级开发区,人口1100多万,面积1.72万平方公里,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城市。

临沂是文化古城,建城史3000年,思想家荀子、宗圣曾子、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都出生或曾生活在这里,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出土于此。

临沂是革命老区,是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临沂是生态水城,山清水秀、生态优美。蒙山为山东第二高峰,素有“岱宗之亚”美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境内有大小河流1800余条,中心城区“六河贯通、八水绕城”,形成水面48平方公里,是名副其实的“大水城”。

临沂是商贸名市,现有批发市场123个,经营户10.2万家,商品涵盖6万个品种,辐射全国、远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物流园区23处、配载线路近3000条,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通达全国所有港口和口岸,形成了“南有义乌、北有临沂”格局。

临沂是枢纽城市,市区距日照、连云港均在100公里左右,距青岛港150公里;境内有高铁线1条、铁路专用线7条、高速公路6条,开通国际国内航线57条,航空口岸正式开放,未来5年京沪高铁二通道还将穿城而过,“贯通城乡、畅通全国、联通四海”的立体交通体系日趋完善。

2021年,临沂GDP达到5465.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409.5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1766.8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8156.4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万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

“沂蒙精神”,融入城市血脉

在沂蒙革命纪念馆,360度环绕展厅、名为《力量》的群雕让人热血澎湃。在这组群雕里,成百上千的沂蒙人民推着小车、抬着担架全力支前的场景,传递着让人震撼的人民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以及群众路线的力量。

沂蒙革命纪念馆群雕《力量》。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沂,脚踏着沂蒙这片红色热土,深情地说,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岁月里,沂蒙人民怀着对党的无限深情,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省下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涌现出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陈毅担架队等众多拥军支前模范,“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

新时代,“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骨血,融入这座城市1100多万人民的基因,并在时代发展中历久弥坚、熠熠生辉。

年俗传承79年,这个村的第一碗饺子祭英烈

从临沂市临沭县城向西南出发,沿着风光旖旎的分沂(河)入沭(河)水道,穿行在光影斑驳的滨河大道,不到半个小时,就会来到曹庄镇朱村。

乌黑的房瓦,古香古韵的建筑,干净整洁的街道,要不是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纪念碑时时提醒着这里是“中国红村”,眼前的朱村,与江南小镇一般,典雅、宁静。

1940年初,八路军的两支队伍进驻朱村,朱村成为堡垒村。1944年除夕,日伪军突袭朱村,一一五师老四团“钢八连”官兵闻讯赶到,浴血奋战,24名八路军战士牺牲在了这里,保卫了朱村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航拍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夜色。

也就是打那时起,每年大年初一,朱村的父老乡亲都要集结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前,把第一碗饺子捧给烈士们。这个年俗,至今已经传承了79年。

朱村人把自己的命运与共产党联结在一起,在前进的道路上,处处打头阵、当先锋。革命战争时期,朱村先后有近百人参军,共有8名村民牺牲,整个村没有出过一个叛徒,没有一个人成为伪军,甚至连参加维持会的都没有。村民还踊跃腾房子、筹军粮、抬担架、救伤员,怀着对党无限忠诚的深情,倾其所有,支援前线。

现年92岁的“老支前”王克昌,就是担架队的一员。2013年11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村。在王克昌家中,他挨个房间察看,并坐下来同一家人拉家常。“总书记一见到我,就紧紧攥着我的手,问的也都是我们的生活情况。”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克昌历历在目。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采访92岁的“老支前”王克昌。

直到现在,当组织问王克昌有什么困难时,老人总是说,我哪有什么困难,吃得好穿得暖,“我总觉得,为人一生在世上,都得替国家多做点贡献,少点索取。”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朱村延续红色祭奠,传承红色基因。

1950年,为了支持国家水利工程建设,朱村人又一次为“国”舍“家”,腾出了3243亩土地,人均耕地由4亩减少到不足半亩。

为缅怀先烈,让年轻人接受红色洗礼,朱村在当年“钢八连”抗日战斗遗址建造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基地由革命烈士陵园、老四团“钢八连”朱村纪念馆、朱村历史文化陈展室和朱村档案室四部分组成,馆内共收藏文物百余件,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朱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朱村还腾出180亩建设用地,改造提升村史馆、民俗馆、支前馆、治淮馆等,以更好地保存住红色记忆、传承好红色基因。

“我们纪念先烈,更要拿出优异的建设成果!”面向未来,朱村人信心满满。而现在的朱村,也正在成为沂蒙精神传承村、老区人民红火生活样板村、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点。

“沂蒙精神”走向全国,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表里山河,风光壮美,苍松翠柏掩映中的烈士陵园,铭记着沂蒙老区革命先烈舍生取义的丰功伟绩,无声传唱着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沂蒙人奋力前行。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参观沂蒙精神展,听取沂蒙地区革命战争历史介绍,并会见了当地先进模范和当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作为亲历者,临沂沂南70岁退休中学教师于爱梅对当时的情景印象深刻。她的另一重身份,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百岁红嫂”张淑贞的女儿。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塔。

1939年秋到1942年,徐向前委托王换于在她家小院创办战时托儿所。这些孩子中,最小的仅几天大,最大的不过七八岁,包括罗荣桓的一对儿女以及几位烈士的后代。托儿所的42个孩子在王换于及家人照顾下健康成长,而王换于的4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照顾不周,先后夭折。

炮火硝烟中,这位沂蒙母亲对当时正在哺乳期的儿媳说的一番话,八十年后读来,仍令人泪目:“这是烈士的后代,让他们吃奶,让咱的孩子吃粗的,咱的孩子就是死了你还能生育,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断了根了。”

在沂蒙革命老区,有千千万万个像王换于一样无私奉献的“沂蒙母亲”,她们用实际行动书写了“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红嫂精神。

“我是红嫂的后人,绝不能给前辈抹黑。”为了这句坚定的承诺,于爱梅近十年来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将沂蒙红嫂故事和沂蒙精神讲给更多人听。进学校、进社区、进部队,省内讲完省外讲……这些年来,她讲了3000多场。

从2004年开始,于爱梅走上了自费拥军的道路,每年花费都在1万元以上,而她每个月的退休金仅2000元。2010年,于爱梅开始担任沂蒙红嫂协会的名誉会长,也是从这一年起,她走上讲台,向公众讲述自己眼中的红嫂事迹和沂蒙精神。如今,于爱梅的女儿、外孙女也主动加入宣讲传承沂蒙精神的队伍,“我相信,爱党拥军的家风一定会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于爱梅说。

烈士陵园西邻,是沂蒙革命纪念馆,它以原沂蒙精神展馆为基础改建而成,无论是展陈场馆面积、展陈内容、展览文物资料数量,还是现代化展陈手段、红色宣讲人员力量、沂蒙精神研究水平,都得到了巨大提升,成为临沂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主阵地。

2016年以来,沂蒙革命纪念馆“沂蒙精神图片展”与南湖革命纪念馆“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图片展”、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雨花英烈生平事迹展”成功互展,参与举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沂蒙精神联展”,进一步推动了“沂蒙精神展”走向全国;2020年“七一”前夕,“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沂蒙精神图片展”走进了青海省海北州原子城纪念馆……

在二楼展厅,24岁的讲解员于明昊正在为中小学生讲解“沂蒙精神展”。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他,一毕业就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家乡。“身为土生土长的沂蒙人,从小听着沂蒙英烈的故事长大。希望通过这份工作,把沂蒙精神一直讲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沂蒙,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

乡村振兴,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2013年11月25日,在临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多年来,临沂市始终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切嘱托,深入思考如何把这一指示要求变为发展实践,立足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蓝色水系、明清古居等资源优势,传承红色基因,初步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发掘特色,市场运营、连片发展,群众增收、共同富裕”的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新路径。

红色文旅,朱村8年增收30倍

这个春节假期,现年72岁的王经臣“很忙碌”。作为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他“春节期间一天没歇”,为游客讲述发生在朱村的红色故事。“最忙的一天接待了5拨游客,连饭都顾不上吃。有些游客点名要我这个为习近平总书记当过讲解员的‘王馆长’讲解。”说这话时,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临沂临沭朱村

现在,村里成立了旅游公司,配备了10名专职讲解员,这让王经臣很欣慰,“弘扬沂蒙精神,讲好红色故事,后继有人!”

这些年来,王经臣见证了朱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子一年一个样,朱村成了红色文旅村!”王经臣说,村里开始建设红色朱村文化旅游项目,不仅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得到修缮,还以老馆为核心修建了新馆,相继建成了沂蒙支前馆、朱村村史档案馆等五个馆,并于去年9月底投入使用。

记者了解到,红色朱村文化旅游项目总占地面积193亩,重点建设“一心五馆四街五巷一基地”。一心即为游客接待中心;五馆分别为“沂蒙支前馆”“导沭整沂馆”“朱村村史档案馆”“沂蒙民俗文化展馆”“进士府”;四街分别为“主题商业街”“朱雀大道步行街区”“柳编活态商贸街区”“滨水休闲风情街”;五巷分别为拥军巷、支前巷、进士及第巷、民谣青石巷、农耕拾遗巷;一基地是临沭党校朱村校区和以“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主题的三同教育基地。

红色文旅项目的建成,也让常年外出打工的朱村人回到了村里,在家门口安居乐业。在外务工16年的村民陈晓斌回乡创业,成立朱村红色书画院,每天都有一两千人来学习打卡,感受红色旅游的魅力。“家门口也能有好的收入,以后再也不用东奔西跑了。”谈及未来,陈晓斌充满希望。

据临沭利城文旅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学山介绍,景区建成投入运营以来,90%以上的商铺经营者为朱村及周边村民,为本村提供保安、保洁、群众演员等岗位500余个,预计年可实现综合收入1.2亿元,村民人均增收3500元。“仅去年国庆节期间,就吸引游客50万人次,经营综合收入2000多万元,有的商铺一天经营额就过万元。”

数据无言,却最有力。2021年,朱村村集体收入达到800万元,是2013年的30倍。朱村在率先发展的同时,也直接带动沿线10个村居近2万村民创业就业、增产增收。

小小柳编,“编”出百亿元产业链

在临沭县郑山镇杨沙埠村,杨进邦是十里八乡的“名人”。今年68岁的他,不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沭柳编的代表性传承人,而且还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把“CRF”“FOB”等外贸专业词语讲得头头是道。

作为临沭柳编发展的见证人,杨进邦见证了临沭柳编的发展,也曾经多次作为代表到国外讲课,把临沭柳编推荐到世界各地。

临沂临沭柳编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临沭柳编就已经开始出口创汇。”杨进邦打开一个本子向记者展示说,临沭柳编的货号是W101-1,这也说明临沭柳编是较早出口的商品。在2010年,“临沭柳编”成功注册了地理标志。

作为山东的农业大市,临沂农业、手工业产品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通过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积极推广“地理标志+基地(农户)+龙头产业”的产业化模式,当地发展了一批地标品牌,令众多特色农产品“点石成金”。截至目前,临沂市地理标志注册商标达35件。

作为临沂地理标志品牌和产业发展的典型之一,“临沭柳编”所在地临沭县广为流传着这样的谚语:“种植杞柳喜洋洋,一亩能抵三亩粮”“学会柳编这一行, 三到五年盖楼房”。

今年70岁的临沭街道朱车村村民王振英把孙子送到学校后,就会到晴朗工艺品有限公司“务工”。她的工作程序很简单,只需要穿针引线,将柳编筐子缝上里子,一个月下来,能够拿到1500块钱的工资。“在家也闲得慌,和老姐妹们在这里边干活边聊天,既舒坦又赚钱。”

村民利用闲暇时间在晴朗工艺品有限公司做柳编。

在临沭,与王振英一样的近10万农民靠着各类柳编加工点实现就业,他们的人均年收入过万元。小小柳编,编出了乡村振兴之路。

“我们的柳编产品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荷兰、比利时等30多个国家,去年一年的出口额是1700万美元,国内也有1000多万元的订单。”晴朗工艺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洪磊说,“别看柳编个头都不大,在市场却很能‘打’。”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老支前”王克昌家看望,看到一家人干农活做柳编时说:“我们这一代、下一代都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此后,临沭县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牢记总书记嘱托,借助“临沭柳编”这一地理标志品牌,通过创新工艺、开发新品、延长链条、做强电商等举措,探索出一条“柳编脱贫之路”。

采访中,临沭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临沭柳编”已从原本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发展成为集种植、加工、出口为一体的创意性新型产业体系。截至2020年,临沭县柳编工艺品企业已达372家,全产业总产值176亿元,自营出口16.11亿元,占全国柳编结品出口的33.8%,占全县出口总额的45.8%。现如今,“临沭柳编”成了临沂乃至山东的特色,让山东临沭有了“中国杞柳之乡”“中国柳编之都”的称号,并在努力申请“世界柳编之都”。

据杨进邦介绍,淘宝、京东、亚马逊、ebay、快手、抖音等电商和直播平台让古老的柳编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形成了“园区+平台+网商”的线上销售体系,成为中国最大的柳编电商发展集聚地之一。“全县柳编龙头企业已达120余家,自营出口额稳定在2亿美元左右,占全国柳编出口总额的1/4,已成为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商贸物流“首善之城”加速隆起

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临沂当仁不让地提出实施商贸物流首善战略。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商城金兰物流基地时指出,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要加快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流通效率,推动物流业健康发展。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9年来,站在中国市场名城、物流之都的肩上,临沂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商、仓、流”一体化发展,“商”上统筹发展线上、线下两个市场,“仓”上重点发展智慧仓储,“流”上构建立体化现代物流体系。2021年,实现市场交易额5200亿元,物流总额7800亿元,网络零售额350亿元。

“绿色屋顶”与“空无一人”的大厅

从兰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士岭的办公室向窗外看去,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临沂家电厨卫城每栋楼顶上的一排排太阳能光伏发电板。

9年来,王士岭依然清晰记得总书记“向现代物流迈进”的嘱托,也一直在思索着实践的道路。绿色物流,就是他继物流实现标准化信息化后的又一次探索。“我们利用市场商铺楼顶空闲面积,投资3100多万元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板9.1万平方米,可实现年发电840万度,在优惠提供给业户使用的同时,剩余电量还可并网,不仅为经营业户节省了电费投入,增加了市场收入,还避免了限电、断电所造成的业户停电问题。同时,投资350万元建设为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的彩虹驿站一处,与太阳能光伏发电优势共享,不仅提供了绿色出行的快捷充电服务,而且解决了由于‘峰谷分时’波峰时期电价过高的问题,为广大市场经营业户提供了极大便利,节省了费用开支。”

山东兰田集团及临沂家电厨卫城周边车水马龙。

在金兰物流信息交易中心,原本应该挤满客户的大厅几乎空无一人。原来,中心开发了一款手机App,业户通过手机就能“为车找货、为货找车”,已经不需要来信息中心收集数据了。从事物流行业20多年的中联物流负责人隽立峰告诉记者,现在,货源和车源的快速转换,都直接通过手机终端进行,最快的转换只需要3秒钟,刷新了全国物流发货速度纪录。

山东蓝田集团金兰物流

金兰物流园区信息部经理王俊华告诉记者,近年来,山东金兰物流基地对园区内鲁南交通物流信息平台进行进一步优化、充实。通过加强与中国交通物流信息网的合作,与天河超算强强联合打造智慧物流园区,信息的发布和查询已经转移到手机App,物流信息交易率、覆盖率和运行率达到三个100%,共享信息辐射全国2000多个县级以上地区,进一步提高了物流运营效率,物流成本比全国低25%到30%。

依托临沂物流洼地的优势,园区物流商户在实现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依托园区不断转型升级。作为2007年第一批入驻园区的业户,临沂贵龙海联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经理孙培云对于金兰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深有体会。“最初的时候一天装不满一车货,现在一天十车装不下。”伴随着金兰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孙培云的货运站也从一个小站发展成为一个闻名市场的国际配载站,货物远销东南亚、中东等国家。

国际化道路更宽,动能更强

今年1月21日,满载1200多吨板材货物的中越班列由临沂济铁物流园发出,驶往目的地越南河内。此趟班列的开行是临沂到东盟自贸区国际物流通道常态化运作的成果,也是临沂商城打造外贸服务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国际贸易是临沂商城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撑。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双循环”格局背景下,市场采购、“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试验区等多轮政策叠加,临沂商城的外贸服务链条逐步延伸加强,与货运班列、跨境电商、海外仓等理念逐步融合,临沂商城国际化迈向更广阔的天地,也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公司业务逐步扩大,如今集货已经很容易,近两天就有58票、116个集装箱的货物已经完成报关,马上就能搭乘班列出发。”临沂新商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西琴说,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公司出口额逆势上涨达到1.79亿美元,2021年出口额超过了2.6亿美元。

运贸一体化和海外仓建设运营,是临沂新商业公司在外贸服务领域进行的新探索。2021年6月19日,载满50个货柜的“齐鲁号”欧亚班列新商业股份专列(临沂-明斯克)首发;12月13日,满载临沂新商业公司41个集装箱的“齐鲁号”欧亚班列从越南河内抵达临沂。一去一来之间,该公司与“齐鲁号”中欧、东盟班列的贸易通道实现了对接。“公司货物一直在走欧亚班列通道,发货也已经常态化,同时俄罗斯、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木业板材原料也源源不断地抵达临沂,运输与贸易一体化效能开始显现。”李西琴说。

记者了解到,2013年,金兰物流配送范围主要还集中在鲁南苏北地区以及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在之后的9年时间里,金兰物流不断横向密集扩展和纵向深入发展,不仅覆盖了全国20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还通过海外商城、海外仓、中欧中亚班列在“一带一路”沿线扩展、巩固网络,开始了物流业务的海外布局,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了贸易合作伙伴关系。2021年,出口标箱超过12万个。

一组对比数据也充分说明了物流基地国际化的强劲动能:2013年,金兰物流基地年货运量760多万吨,货值300多亿元。2021年,金兰物流年货运量突破1700万吨、货值780亿元,成为中国北方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物流集散基地。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商城金兰物流基地时指出,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要加快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流通效率,推动物流业健康发展。

记者手记

为什么是临沂

在临沂的两天时间里,随着采访的逐渐深入,一幅关于临沂发展脉络的清晰图景逐渐呈现在眼前。

图景越清晰,脑海里的疑问也越来越强烈:为什么是临沂,在革命战争年代,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嫂,可以铸就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的沂蒙精神?又为什么是临沂,在没有港口先天优势与政策红利的情况下,却成为了中国的“市场名城、物流之都”?

直到深入了解临沂商城的发展史,我们的疑问才随之解开。改革开放初期,来自江浙一带的货郎们带着小商品北上,辗转来到临沂。在这里,包容的沂蒙人非但没有排挤他们,还勇于“吃螃蟹”,由政府出资搭建了避雨的棚子、摆放货物的柜台,让他们在这里扎下了根,这也是第一代的临沂商城。几十年后的今天,已经有十万浙商把临沂当成了第二故乡,在这里安居乐业,不但成就了临沂“市场名城、物流之都”的地位,更带动了房地产、医疗、教育以及当地的就业。

临沂的政府部门更是一张蓝图绘到底,几十年来坚定不移地建设发展临沂商城。就在刚刚召开的临沂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临沂商城是临沂人民最伟大的创举。临沂实施商贸物流首善战略,加快“商仓流”一体化步伐,着力提升“临沂商城、中国大集”的首选度,让商城进一步焕发青春活力;加快数字商城、国际商城、绿色商城、链式商城建设,让临沂商城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活力之源。

再回看“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与临沂商城的发展更是有着精神相通之处——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人民的甘于奉献,何尝不是临沂商城崛起的精神之源、力量之基?正是沂蒙精神的传承,让十万浙商与沂蒙人民相互成就,他们共同创业、共闯市场,又何尝不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最好体现?

走在临沂街头,人们会发现“沂蒙精神”对这座城市潜移默化的影响:大街小巷穿梭的环卫车里,会传出悠扬的《沂蒙山小调》;街头的年轻人,会不自觉地哼唱《沂蒙山小调》;人流熙攘的商贸城里,《沂蒙山小调》也会穿透喧闹,直抵人们内心深处。

在临沂临沭县采访时,记者获知一个并不意外的信息,整个临沭县自征兵工作开展以来,没有发生一起退兵。

为什么是临沂?我想,这可能就是答案。(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贾臻/文 刘栋/图 黄光丽 黄硕/视频 )

责任编辑:王逸群、陈海芹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