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平度云山镇以“中国大樱桃之乡”而闻名。从1992年栽下第一棵樱桃树至今,设施栽培1.7万亩,露天栽植3.4万亩,全镇52337人,人均53棵,全镇年产大樱桃3500万公斤,销售收入14亿多元。小小樱桃树,成了云山镇村民的“摇钱树”。
有谁能想到,这片樱果飘香的美丽土地,却曾长期因基础薄弱、动能滞后而徘徊在青岛市经济薄弱镇的行列……
在扶贫攻坚中,在一次次艰苦的上下求索中,他们终于找准了契合自身实际的脱贫致富之路——厚植当地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优势,找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引领、技术服务等方式发展壮大樱桃种植,这里已培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镇域经济的凤凰‘涅槃’。”云山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云山大樱桃盛果期时,贫困户在果园里采摘。
大樱桃既是致富果,也是扶贫果。凤凰岭村,是云山镇最偏远的贫困村。据该村支部书记李邓臣介绍:“过去的凤凰岭,可以用简单的‘脏、乱、穷’三个字来概括。养殖畜禽的村民多,臭气熏天,少电缺水,庄稼收成不好,就连青年找对象,姑娘一听是凤凰岭村的,都避而远之。”
精准扶贫的巧手为这只缚住双翅的“凤凰”解开了沉重的链锁。32.77万元的电网铺架、注入专项扶贫资金73.8万元建设起91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倾入扶贫资金21万元让田间地头活水涌流……在市镇两级精准帮包下,种植大樱桃的硬件有了。可是谁来种,怎么种?原来,大樱桃的成熟育果需要4年的成长期,搭建一亩棚更是需要7万元成本。
“党员带头,给群众作示范。”在村民坐地观望的时候,村委会决定由村干部先带头发展,李邓臣因此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农户。丰厚的效益,让村民们一扫之前的种种疑虑,开始抢着发展大棚了。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短短几年时间,凤凰岭村发展了80多个大棚,人均1亩棚,55棵樱桃树。相比于4年前,愁村民不愿发展转型,现在愁的是调不出更多的大棚发展用地,李邓臣说,如今村民来找村委会办的事,不是帮忙调地就是要求协调贷款,不让干都不行。
“没有好干部就没有好日子。”这是该村贫困户李书平最深的感触。今年64岁的李书平,命途多舛,家里4口人都不幸罹患癌症、心肺病等疾病。7月7日,记者见到他时已近中午12点,李书平刚从自己的3亩大棚回到家中,“之前种了点庄稼,手头紧得很,现在书记帮我贷款上了大棚,第一年就回本,每年收入12万元左右,还有光伏项目的收益分配,日子越过越甜。”
每年有固定的光伏收入,大樱桃卖到了大江南北,旅游大环路也马上修到家门口……如今,凤凰岭村这个昔日贫穷的小村庄正携着她那富于美好寓意的村名,向着乡村振兴高歌猛进。
云山镇的凤凰岭村、铁岭庄村、东幸福庄村等25个省定贫困村、17个青岛市定经济薄弱村都相继达到了贫弱村庄的退出要求,于2017年“摘帽”;2018年底,云山镇“摘帽”青岛市经济薄弱镇。
“家家种上樱桃树,每户至少一亩地。”当初云山镇政府的设想,已在曾经的42个贫弱村庄中实现。
“今年,我们还在云山镇创新开展青岛市首例大樱桃价格指数保险,为广大农户的经济收入又增加了一份保障。今后,还要在大樱桃的品牌、品味、品类上面下功夫。”云山镇宣传办主任马珊珊介绍道。(青报全媒体记者 马英歌)
责任编辑: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