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守护生的希望!“临时妈妈”援鄂又援沪

5月12日凌晨2:30,青大附院援沪医疗队护理带队人、青大附院新生儿科市南护理单元的护士长吴倩迎来了下班时间,她和队友们要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红区”交接完40余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护理工作后,再在疲惫中完成自我消杀才能入眠。当天是护士节,属于她的节日,而她过节的方式,就是在上海疫情防控一线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代护理,本就是一门从战争中走出的新学科。今年获评山东优秀护士的吴倩,曾是青大附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如今又义无反顾地加入援沪队伍,在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场上,她始终冲在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南丁格尔的誓言,也让人们看到了现代护理的全新一面。

援鄂老将再出发:“我有经验,可以保护更多人”

“做好准备,明早五点半集合,你作为护理组组长援助上海。”4月2日下午5点,正在查房的吴倩接到了通知。没有丝毫犹豫,她立刻打电话让家里人帮她收拾行李。

一个小时集结成36人的队伍、整理沟通抗疫物资清单、召开培训会议……回家时已是晚上11点半。9岁的女儿一直没有入睡,她在等待妈妈的归来,希望能和妈妈告别,也希望能劝妈妈别去,“妈妈,你都去过武汉了,为什么还要去上海呢?”吴倩耐心地回答女儿:“因为妈妈援助过武汉,有着宝贵的经验,能保护更多的人。”

4月9日凌晨,吴倩和青大附院援沪医疗队队员正式进驻上海石龙路方舱医院,从凌晨4点到早上8点,他们在4个小时内共接收了300位轻症患者。在驻守的30余天里,他们经常轮守晚上8点到次日8点的班次。吴倩笑着说:“我的作息和女儿完全错开了,所以很难做到每天一次视频。连她送我的母亲节礼物,我也是第二天才在微信里看到。”

方舱很大,走完一圈需要十几分钟。青大附院援沪医疗队中共有27名护理人员,每次4个小时的班干下来,队员们的防护服都湿透了。作为组长,吴倩要兼顾多个病区,每个班次要在舱内穿梭好多次。由于活动量过多,他们的鞋套会被磨破,这种时候必须赶紧离开风险区,后来他们上岗时就多套几层鞋套。

要把每一位队员都平安带回来

“我和青大附院可太有缘了,入舱接管我的是你们,耐心为我协调转院事宜的是你们,为我办理出院手续的还是你们。太感谢你们了,原谅我之前的焦虑状态。”一名70多岁的上海市民出舱前感激地对吴倩说。刚入舱时,他非常消极和抗拒,“我们担心他的异常情绪,安排队员时刻关注着他,并协调心理专家为他疏解烦闷。他提出转去定点医院的诉求,我们也尽快为他协调,希望他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疗。后来他还是选择留在方舱,他说‘经过几天的相处,我也信任你们了’。”

“和之前援助武汉时相比,现在我们多了一份从容。”吴倩说,但现在奥密克戎的传播性更强,让他们不敢掉以轻心。每次上岗前,作为医疗队后勤物资负责人,她都会仔细检查防护装备的质量,和院感专家一起“盯”紧队员们穿脱防护服的步骤。“把每一位队员都平安带回来是我的重要职责,容不得半点松懈。”她说。

最近,青大附院援沪医疗队已圆满完成石龙路方舱医院救治任务,转战至定点医院——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现管理40余名患者,其中大于80岁的患者14例,多合并慢性疾病、气胸、消化道出血等疾病。

“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52天的紧张工作中,我们共救治了97例危重患者,其中危重症17例,年龄最大的91岁。”吴倩说,在这次的战斗中,队员们依然会充分发挥青大附院专业优势,不断积累一线经验,以高质量的医护救治,在新战场上再打胜仗。

守护宝宝们生的希望

尽管身在上海,但吴倩时刻牵挂着她的宝宝们。“2床宝宝的呼吸机能撤了吗?”“6床宝宝能全量经口喂养吗?”……只要一有空,吴倩就会远程询问新生儿科的同事们。

在青大附院新生儿科工作11年来,她已经记不清给多少宝宝当过“临时妈妈”。新生儿科收治的大多为早产儿,也有重症新生儿,他们有的上着呼吸机,24小时输着营养液,还有的插着管。吴倩说:“这里的宝宝没有家人陪护,也不会说话,甚至连哭声都没有,所以我们要认真观察新生儿面色、生命体征、腹部体征等细微变化,判断他们的情况及需求,其实我们就是承担起了妈妈的角色。每次看着自己养了几个月的娃娃出院,既开心又不舍。”

青大附院新生儿科护士长吴倩照护新生儿。

吴倩常常害怕年轻的父母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会选择放弃,她找来了很多相似而“成功”的病例和家长们分享。一对龙凤胎才25周就不安分地从妈妈的肚子里“跑”了出来,两个孩子一个500g,一个700g,差不多就是一瓶矿泉水的重量。她不断地跟茫然的家长强调:“孩子是有希望的,这个时候需要你们的坚守。”现在,两个孩子已经健康地长到了3岁。有时候,吴倩觉得自己是个推销员,推销的是“希望”。

时光荏苒,吴倩已在护理岗位上工作了13年。“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不会做护士?”面对记者的提问,吴倩毫不犹疑地回答:“会,而且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医护人员都会这样选。大家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平时不会表现出来,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医护人员在疫情来临时主动请战?这就是所谓的使命感吧。”(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菁荔)

责任编辑:王逸群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