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听老建筑讲故事 | 胶澳总督府:声名显赫的时间见证者

日出日落、风雨如磐,镌刻在历史年轮里的城市坐标——

胶澳总督府:声名显赫的时间见证者

沂水路11号,青岛历史建筑群的核心位置,坐落着声名显赫的胶澳总督府旧址。它不仅在青岛德式建筑物中体积最大、造价最高,更是曾经把握着城市的脉搏和呼吸,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深度关联。百余年来,它目睹着青岛湾海面上的波澜壮阔,又把沧桑岁月揉进一个个平静的早晨。

“没有人能够真正知道这里积攒下的电闪雷鸣,究竟孕育了多少能量,也没有人知道发生在这里的哪一个一刹那,最终改变了城市的方向。”一度专注于青岛城市化渊源研究的人文学者李明,把胶澳总督府形象地比作迪特里希街(今沂水路)上的罗盘。五月初夏,我们站在这栋建筑面前,在凝视中想要接住时间抛过来的答案。

百年的坐标

无论从地理、历史还是情感上,胶澳总督府都是青岛老城的坐标。

青岛是中国较早实施现代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1898年,《青岛湾畔的新城市规划》出炉,将青岛的城市性质定为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港口贸易城市。计划中,城市以观海山为中心,总督府设在观海山南麓。胶澳总督府从1904年开始建设,至1906年落成,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城市功能设施。它由德国建筑师弗里德里希·马尔克根据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要求设计,平面为凹型中轴对称,东西长80米,南北长约40米,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造价85万马克。

这个为租借地量身打造的城市功能配件,带着它独特的使命走入了角色。

“1892年,章高元率军移防青岛口,在青岛村设立指挥中心。1897年11月14日,胶州湾事变成为了一场不可逆转的方向异变,总兵衙门易帜,成为了德国占领军的临时指挥部和行政中心,直到1906年沂水路上的这座德国租借地行政大楼竣工,租借地的头头脑脑们才得以搬入宽敞明亮的海景办公室。”回望这段历史,李明不无感慨。他在文献中还发现,早在大楼开工半年多的时候,青岛总督特鲁泊就已回德国度假,1906年9月才返回,整个大楼高密度建设期,他并不在现场。

1906年夏天,胶澳总督府大楼西翼地下室的相当一部分,分配给了拥有超过9000册图书和80份报纸杂志的政府图书馆。“这足以说明,代理总督赛麦恩以及教育官员,对输出德国价值观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视。然而那是一个军事扩张的年代,从总督府大楼建成到最终的溃败离散,特鲁泊和他的继任者瓦德克在里面行使权力的时间,没有超过8年。”李明说。

艺术的细节

历史的冲刷,让胶澳总督府这栋庄严而生动的庞大建筑,拥有了愈加深邃的吸引力。即便是步履匆匆的行人,也常常情不自禁回头再看一眼。

在中轴线对称的强大气场下,胶澳总督府的威严感首先通过其立面向观者渗透。其建筑立面采用横三纵五对称处理,颇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风韵。屋顶则为孟莎式,挂红筒瓦,古典主义色彩浓郁。大门外依地势被设计成二层花岗岩台阶,拾级而上,到达位于二层的拱券形门廊,这里是整栋建筑的主入口,两侧还有行车坡道直通。建筑的2-3层为主办公楼,由中部大楼梯连通,层高4米。

站在胶澳总督府前的广场上,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建筑的视觉冲击力。这是一栋砖石和钢木混合结构的建筑,粗大蘑菇石砌筑的基座敦实厚重,上起高达两层的花岗石矩形壁柱和变形的爱奥尼克柱头,柱间做石砌拱檐,拱上部为石砌墙面,墙上开小窄窗。南主立面的三层柱间作拱形明柱廊。外墙转角处为向外斜出的石砌勒脚,以加强稳定感。

在1910年出版的旅行笔记《青岛及其近郊指南》中,记录者帕默和克里格曾表述说,总督大楼“以朴实无华的现代建筑风格和宏伟的规模以及适当的位置,显示出了它的威严和辉煌”。梁实秋在《忆青岛》中谈及这里的初印象,则是“像堡垒似的,有俯瞰全市傲视群山之势”。

“总督府工程向参与施工的中国工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建筑师马尔克对这些匠人曾倍加赞赏,认为他们建成了其生平未见的两层式大厅和券廊内的凸出圆拱顶。”李明介绍,在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情况下,中国工人凭借出色的表现,令严格的德国建筑师吃惊。有关工程细节的记录显示,当时要将沉重的方石块砌入墙体,须搭建松木脚手架,上面设置道轨,供起重装置运行。屋顶覆盖的红色筒瓦,由大窑沟的窑场烧制,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这些筒瓦保证了这里不受风雨侵袭。

矗立与前行

截止到1909年秋天,总督府机关除法院和卫生管理部门外,都被安置在了这栋新办公楼里。

《胶州地区发展备忘录》曾记载,为包括总督府在内的各项工程施工的德国建筑商,因为名声极好,开始受雇于其他一些建筑项目,例如上海的大型码头及库房、济南的德国领事馆、天津的德国俱乐部,以及北京、天津和济南的德华银行。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占驻青岛后,这里成为日本守备军司令部。李明介绍,1919年春天之后,经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艰难谈判,1922年12月中国政府终于收回青岛,这座大楼变身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之后若干年,每年的12月10日,这里都会举行一个接收纪念仪式。在此后风雨如磐的岁月中,这里一直是城市权力的中心。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这里成为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楼。1996年,这座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依然作为办公场所使用,青岛人亲切地称之为“老市府”。

以胶澳总督府为代表的老建筑群落,让青岛作为艺术城市的吸引力声名远播。早在1935年,由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投拍的《劫后桃花》就曾在这栋大楼取景。近年来,来到这里取景的影视作品更是不胜枚举。

2017年,在德国钟表厂商的协助下,老楼在楼顶安装了一块原样复制的阿拉伯数字钟表。历史的尘埃早已落定,在城市更新与艺术创新思维的加持下,作为“场域记忆”凭证和文化交流的窗口,老楼的明天,有无限的可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马晓婷/文 王雷/图)

责任编辑:管佳宇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