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容易抑郁的孩子,多半有这5句“口头禅”|快看看你家孩子有这种表现吗?

2022-06-01 16:54

01.

人民日报公布了一组数据:

“大约每 4 个孩子里,就有一个检出抑郁。”

是不是触目惊心了?

之前,一听说抑郁,会觉得这种事情离我们很远。

但这两年,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

孩子还未成年,精神却已经不堪重负,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高抑郁率的背后,是一个个被日常焦虑情绪绑架的无辜孩子。

我的一位对儿童心理非常熟悉的朋友就提过,在他看过的孩子里,很多都经常说5句口头禅:

1、烦死了/愁死了/累死了。

(充满无力感,有些孩子很暴躁,有些孩子是心力交瘁)

2、真没意思。

(干什么都没有精神、提不起兴趣)

3、我没胃口/不想吃东西。

(经常性的食欲不振,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

4、我真没用/都是我不好。

(没有自信心,对自己和人生感到失望,容易习得性无助)

5、我睡不着/总夜里被噩梦惊醒。

(经常性的失眠,很可能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也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

这些负面情绪,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却附着在孩子身上,影响他们的成长质量,甚至有一天会突然压垮孩子。

美国心理学博士布丽吉特·沃克在《帮孩子摆脱焦虑》这本书中说:

“孩子大部分的负面情绪,都跟焦虑有关。”

焦虑,会以五花八门的方式在孩子身上体现,像压抑、逃避、害羞、叛逆、悲观甚至缺乏自信、生气等情绪反应,都是孩子们应对焦虑的方式。

孩子学习、成绩都很重要,但让孩子在情绪上保持“日常健康”,也是父母们不该疏忽的一面。

02.

焦虑有好有坏

日常,遇到孩子一些“不要紧”的情绪纠结,比如:

因为各种原因不愿学习;

惧怕上某个老师的课;

跟朋友之间有社交问题……

你是不是也这样安慰孩子:

“没事,过段时间就好了。”

可事实上,焦虑和抑郁,就是会因为这些小情绪小问题没及时解决,结成了一个个“疙瘩”,最后越缠越大,导致孩子再也无力解开心结。

焦虑是慢性的,它不会随着孩子的成长消失,并且它们会隐藏,会转移,会反反复复。

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很多父母误以为,焦虑会随时间推移自己消失。

如果父母不管不问,任由孩子被忧虑、恐惧、内疚等情绪支配。

他们很可能在时间推移下,身心疲惫,意志消沉,甚至抑郁,对生活学习感到绝望。

那么,是不是孩子所有的焦虑情绪都有害呢?

也不是。适度的焦虑,反倒能提升孩子表现力。

比如“孩子害怕成为倒数第一”“不想输掉一场比赛”或“害怕明天演讲不好”,他们会在这种紧张的情绪下,激励自己表现的更努力更谨慎一些。

一个大原则是:

只要这些焦虑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大多都是无害的。

03.

管理焦虑是孩子的终身课题

1、给坏情绪,起一个“焦虑绰号”

在我们惯有的思维里,孩子对某件事敏感、焦虑、不喜欢,我们就要避免孩子接触这类事物。

但行为心理学家们认为:

让孩子适当“暴露”在这种焦虑或不喜欢里,能帮孩子从心理上“脱敏”。

对待小一点的孩子,可以试试给焦虑起绰号的办法。

比如,孩子有社交焦虑,父母就可以用轻松的语气,游戏的形式,给这种焦虑,起个名字叫“懦弱虫”。

日常引出各种情境,让孩子做好打败“懦弱虫”的心理铺垫,比如:

父母:“晨晨,你想加入同学们的游戏,可是‘懦弱虫’又出来阻止你了,怎么办?”

孩子:“嗨,你这个‘懦弱虫’。”

父母:“快想想办法,怎么赶走它。”

孩子:“我先深呼吸。”

父母:“可‘懦弱虫’不怕深呼吸。”

孩子:“那我就试着小声打招呼。”

父母:“‘懦弱虫’有点怕了,但还不够怕……”

这样的情境预演,能增强孩子面对焦虑的心理素质。

孩子害怕、担忧、不自信时,都可以用这种办法来“脱敏”,这样,再遇到被焦虑裹挟时,孩子就不至于一时心急,走上极端的路了。

2、智慧对话

大一点的孩子,就要着重于纠正那些导致焦虑的错误认知了。

我们可以用 3 步智慧对话来进行:

第一步,帮孩子识别错误认知。

比如,孩子做错了事,他可能会担心家长惩罚,担心老师批评。

在察觉到孩子有焦虑情绪时,可以先鼓励他把自己担心的结果,原因画下来,或写下来。

这是因为,孩子往往很难判断自己的思考过程,这个梳理过程,能让孩子清晰地看到:

我为什么不愿去学校;我为什么不喜欢XX老师的课……

这看上去好像很简单,但解决问题之前,梳理的这一步,必不可少。

第二步,苏格拉底之问。

接下来,就要像“苏格拉底”一样,向孩子提出一系列关于焦虑的问题,引导孩子批判性思考。

这些问题,尽量不指责,并且鼓励孩子换一种方式思考。

比如,孩子每次考试前都担心考砸,我们就可以用类似问题启发他们:

“你怕考砸,每次的考试成绩都跟你的担心一致吗?”

“考砸这事,有多久没发生了?”

“你怎么知道每次都考砸呢?”

想一想,这种担心是不也有错的时候?

这些启发、协作式的提问,能让孩子慢慢卸下固有思维,重新认识客观事实。

第三步,总结“金句”。

把启发孩子结果,用简短的“金句”总结出来,越短越好,最好朗朗上口,让孩子很容易记住。比如:

“我没有水晶球,所以并不能预知未来。”

“我朋友没跟我打招呼,说不定是他走神了。”

一切都有可能发生。

有可能,但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些金句,能让孩子在接下来的事情中,多一些笃定,慢慢认清客观现实。

这些小技巧技能,都是从不同维度,帮孩子加强心理建设,让孩子尽量回归客观认知。

“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明明很害怕,也要敢于面对和尝试。”

责任编辑:李慧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