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经略海洋,青岛攀越更多科创“主峰”

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深远海科学考察船队并开放共享,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两洋一海”观测网并实现实时传输……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不断探索科研资源的整合优化——

经略海洋,青岛攀越更多科创“主峰”

■科研人员在西太平洋布设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

初夏的青岛,万物勃兴。位于崂山脚下、鳌山湾畔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正向着世界级海洋科创高地进发。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门口醒目的16个大字,标记着习近平总书记在青考察的足迹。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走进实验室大楼,结合展板、电子屏、实物模型和样品标本展示,听取实验室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能源、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构建综合立体海洋观测网络等方面的情况介绍,了解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建设和科考船工作情况,留下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殷殷嘱托。

四年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紧扣“大平台、大交叉、大协同、大系统”的海洋科学研究特点,把资源整合优化作为改革探索的方向,聚焦建设海洋强国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国家海洋战略中坚力量。

■6月1日,“东方红3”号科考船正在西太平洋执行科考任务。

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深远海科学考察船队

5月上旬,中国海洋大学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号执行西太重大研究计划“西太平洋能量串级和物质输运”重大科考航次第二航段,驶离青岛奥帆中心码头。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3家单位的44名科考队员参加本航段,中科院海洋所“发现”号水下缆控潜水器首次离开“科学”号母船,来到“东方红3”船进行科考作业。

这是青岛海洋科考的一个缩影,也是科考船队、科考装备在不同平台、单位间进行资源共享的生动案例。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时指出,要继续探索如何实现资源的整合优化,形成更大的冲击力,向每一个主峰发起冲击。科考船队、船载仪器设备的汇聚及共享,就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优化的一个代表。

“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总书记曾详细了解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建设和科考船工作情况,那时‘东方红3’号科考船还没有入列,‘东方红2’号已服役20多年。”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栽毅说,2019年,全球排水量最大的静音科考船“东方红3”号在青岛交付使用,科考船更新换代,推动我国深远海科考迈入新的阶段。

其实不仅仅是“东方红3”号科考船,近年来,我国最先进的渔业科考船之一“蓝海101”号、我国自主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渔业捕捞加工一体船“深蓝”号等一批先进科考船入列,通过整合国内10余家单位优势力量,共同建设科考船共享平台。目前,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运行的深远海科学考察船队数量达37艘,形成了以青岛为核心、辐射全国的综合性海洋科考船、设备、岸基共享体系。

“2018年,我们的科考船队规模为24艘科考船、500台套船载设备,目前已增至37艘、800余台套;2018年,科考船队累计共享航次45次、共享航时1665天,目前已增至138次、5259天。”王栽毅说,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深远海科考船队已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深远海科学考察船队,大幅提升了我国海洋调查装备使用效率,为实施多海区同步观测奠定了基础。

■科研人员在西北太平洋布放自主研发的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

全球最大规模“两洋一海”观测网完成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如果说科考船、船载设备提供了认识海洋的平台、载体,那么,长期布放在海洋中的浮标、潜标则是认识海洋的重要途径。在深海大洋中,如果仅有少量的船测及浮标、潜标观测,且大部分数据不能实时回传,就无法做到海洋观测“状态透明”,更不可能实现海洋变化“过程透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提出的“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目标是通过“两洋一海”(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观测系统建设,实现海洋“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实验室时,对构建海洋综合立体观测系统很关心。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汇报,‘两洋一海’观测系统完成建构,‘透明海洋’取得重大突破。”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陈朝晖开心地说。

目前,在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共建单位的集体建设下,“两洋一海”观测系统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区域定点观测系统,并跨入实时感知传输新阶段。深海大洋观测数据实时回传,就像现场直播,科学家在实验室就能知道全球海洋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如海洋的温度变化、水声通道的变化、鱼群的变化等,并能做出预测。

“四年前,我们对深远海一些关键海区所知不多,如今借助于‘两洋一海’观测系统,正不断获得更多、更前沿的科学认知。”陈朝晖说,“透明海洋”擘画的蓝图成为现实,“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被纳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年)实施计划》,计划的实施将对海洋科学发展和全球海洋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全力打造国家海洋战略中坚力量

“透明海洋”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近年来提出的大科学计划之一,除此之外,实验室还提出了“海底发现”“蓝色生命”“蓝色粮仓”等大科学计划。这些计划的提出和实施,聚焦国家长远目标和重大需求,以开展基础前沿研究为目标,以不断突破世界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为牵引,离不开建立协同创新科研体系,开展重大科技任务攻关。

“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实验室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能源、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介绍,强调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王栽毅表示,四年来,实验室牢记使命嘱托,加快资源整合优化,“以目标定任务,以任务聚团队、建平台、汇资源”,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以重大战略任务目标为牵引,打造国家海洋战略中坚力量。

以目标定任务,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打造高端学术智库“鳌山论坛”,近四年举办45期,凝练海洋领域国家重大项目,酝酿发起大科学计划。启动一批面向“十四五”的“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问海计划”“前沿技术自由探索”重大科研项目,强化任务引领、协同攻关。

以任务聚团队,实验室探索实践了“全职+全时双聘+以任务汇人才”的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之路,以能放尽放原则赋予科研人员人财物自主支配权,组建起一支包括46位院士的2200余人队伍。

以任务建平台、汇资源,实验室依托优势创新单元,组建了8个功能实验室、6个联合实验室、5个开放工作室、3个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为不同学科、不同方向、不同国籍的科学家跨界研讨搭建平台,同时,建成了一批大型科研平台设施,强化创新导向、开放共享。

“除科考船队、观测网开放共享外,四年来,实验室新建成海洋高端仪器设备研发、同位素与地质测年、海洋分子生物技术等公共科研平台,高效共享各类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现已具备24种服务能力,2021年全年支撑科研项目261项,相比2018年翻了六番。”王栽毅说。

以重大战略任务目标为牵引,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还在加快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以青岛为核心,统筹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山东省内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启动建设海底深部探测平台、海洋仪器装备海上试验场、水动力平台、水下能源动力研究中心。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协同创新和集智攻关。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协同港澳6所高校的优势海洋科研力量建成港澳海洋研究中心。目前,实验室已汇聚5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部门优势力量,初步形成了“核心+基地+网络”的创新格局。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着青岛的海洋科研人员奋力驰骋。“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就像一面旗帜,指明了实验室的发展方向。” 王栽毅表示,“我们一定牢记嘱托,集中力量做成大事,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张慕鑫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