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在乡村振兴这场大考中,农民增收是一道分量十足的必答题,这道题得分多少,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成色。
在青岛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集体收入、乡村产值十亿元镇、亿元村,成为青岛乡村振兴的标杆和典型,这些十亿元镇、亿元村产业发展的路径各具特色,成功的经验值得剖析和借鉴。这其中,白里村是一个独特的样板。
交通偏远、土地贫瘠,平度市明村镇白里村曾是一个不起眼的贫困村,地下没矿、地上无宝,到平度市区车程要一个小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小村庄,却找到了发展“密码”,依靠小小的樱桃西红柿,实现了白里村产值破亿元的飞跃,村民年人均收入超10万元,户均存款超50万元。是什么让这样一个偏远的齐鲁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平度市明村镇白里村一座座樱桃西红柿大棚鳞次栉比
村庄涅槃:从“一穷二白”到“产值过亿”
盛夏时节,胶莱河畔的平度农村,绿意盎然,一派生机。在白里村,一排排樱桃西红柿大棚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头。大棚内,村民们正在忙着摘果、卖果。“现在是樱桃西红柿价格低谷,每斤卖六七元,春节前后价格很高,每斤出棚价能达到12到15元。”白里村支部书记李成龙说,每个大棚占地近6亩,种植面积约3亩,一年下来,每个大棚能给村民带来纯收入约25万到30万元,“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大棚,少的收入二三十万元,多的三百多万元。”
白里村有常住户数200多户,常住村民800多人,如今村里建起了300多个大棚,白里村年收入破亿元。“平均下来,每户纯收入超过50万元,人均十几万元。”说话间,李成龙脸上洋溢着自豪。
沿着平坦宽敞的村道步行,道路两旁的民居错落有致,村民的神情淡定、轻松……一幅安详富足的美丽画卷铺展在青岛日报记者眼前。时钟回拨到20多年前,白里村还是另一副模样:收成仅够糊口、环境脏乱差、人心不齐……
“以前实在太穷了!村里男人找对象很难,原因很简单,外村的姑娘不愿意嫁过来,本村的姑娘想着嫁出去。”谈及往事,李成龙颇为感慨。
穷则思变。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白里村虽然土地不少,但都是贫瘠的盐碱地,一亩地才五六百斤收成,仅够糊口;工业更是一穷二白,村集体负债累累,村民人心不齐……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咋办?退回到贫穷的老路上,还是放手一搏?
“村庄没有历史,我们就创造历史!”老书记荆翠忠的话掷地有声,他带着村干部反复开会,苦思冥想村庄出路。恰好当年明村镇有位挂职科技副镇长是从寿光过来的,在他的引荐下,荆翠忠带着村干部去寿光“碰运气”。经过多次考察和反复研究,大家伙认为种植樱桃西红柿会有前途。
把这个想法开会一说,村民们都往后缩,“没资金、没技术、没市场,还要面对多种风险,赔了连口粮都没了!”村民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啥事都干不成!“咱们村干部先带头上,给老百姓打个样!”荆翠忠带领几名村干部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自筹部分资金,找银行贷款一部分,当年建起了11个老式大棚。学技术、找市场,一个个困难被破解。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底一算账,一个大棚年收入1.5万元。村民沸腾了!不用再劝说,村里又多了33个大棚。由此,白里村初步找到了自身发展的“密码”。
“老书记前些年去世了,俺们村民们都很感激他!”在白里村,提起荆翠忠,村民们仍充满感激和敬意。
樱桃西红柿种植户喜获丰收
利益联结:脚踩市场和田地,手捧村集体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平度市把“选拔能人进村,培养能人兴村”工程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把政治素质高、带富能力强、群众威信好的致富能手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用他们创业起家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远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这个大背景下,在外经商多年的李成龙接过了接力棒,作为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谋发展。
大棚老旧、品种老化、价格不高……一个个新难题摆在李成龙面前。“俺村1998年开始建第一个大棚,两年时间建了44个,但一直到2017年,大棚数量没增加,而且都是早期的老式大棚,产量、口感都跟不上时代了,加上价格也卖不上去,一个大棚还是赚几万块,操心又辛苦,很多村民就出去打工了。”
但是,建新式大棚,更新种苗,提升品质,钱从哪里来?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考卷上,“钱从哪里来”是必答题,也是一道难题。不仅“市长”要忙活,更要把“市场”激活。“我们围绕破除阻碍土地、资金、人才等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障碍,出台支持意见,增强制度供给,引导资本下乡,为乡村振兴提供全要素支撑。”明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付强指出了白里之“道”。
乡村有需求,资本有动力。在李成龙努力下,山东裕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成森带着资金来了,流转村里600亩土地,建起青岛裕饶樱桃西红柿农业园,集育苗、种植、销售于一体。仅一年时间,农业园一期就建成65个大棚,二期正在建35个大棚。
如何避免资本与民争利?如何让资本带动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这是摆在白里村面前的又一个新课题。白里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一期65个大棚,青岛裕饶自营1/3,其余2/3出租给村民种植。村民可以选择到大棚里打工,每个月收入五六千元,也可以选择租赁大棚自己种植。
“这种模式很受老百姓欢迎。”李成龙介绍,建设一个新式大棚要投资30万元,不少村民拿不出或不愿投这笔钱,青岛裕饶模式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村民只需每年交5.4万元/棚的租金,一年纯收入也能达到20万元。此外,青岛裕饶还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全方位服务。资本下乡,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还带来了标准,提升了质量。种植户不知标准为何物,消费者不知标准在哪里,这是以往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的瓶颈。问题就是导向。青岛裕饶在村里建起示范棚,示范标准化生产。如今,合作社社员已全部按照统一标准种植。“种了这么多年樱桃西红柿,起初大家都不以为然,按照我们的标准种植后,口感更好,价格更高,更受市场欢迎,村民很快就接受了。”青岛裕饶负责人说,“在这种模式下,村民只管种,不用担心技术,也不用担心销路,只管营收。”
市民前来采摘体验
在推进产业振兴的实践中,白里村建立了“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农村产业,要找准产业与村民的利益交汇点,‘脚踩田地和市场,手捧村集体’,农民的利益一分一毫都不能伤害。”李成龙说,从2017年开始,党支部领办村合作社,邀请农户加入,借助银行“整村授信”贷款,已建成20个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的大棚,出租给村民种植。“村民拎包入棚,定期支付租金即可。”李成龙说,下一步,这个模式还要扩展,大棚数量还要增加。
于是,在白里村,能按揭的不只有房子,还有现代农业。什么是按揭农业?就是跳出“农民融资、农民投资”的传统模式,探索“贷款支持合作社,合作社融资投资,农民按揭经营”的新理念。
“乡村振兴既不是简单的政府推动,也不是让群众自找门路,要面对市场,建立起多方共赢的联结机制,才能不断激发各方活力,为乡村振兴实践注入不竭动力。”付强说。无论“拎包入棚”,还是“按揭农业”,都是机制创新的产物。
村民致富: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在白里村,52岁的村民陈建波是第一批响应老书记号召建大棚的,从当年的土棚迭代成如今的智慧化大棚,他是白里村樱桃西红柿种植的全程参与者和见证者。如今,他经营着3个大棚,还有2个大棚在建,新棚投用后,老两口年收入能达百万元。“做梦都不敢想啊,老农民一年能赚百万!”
陈建波的经历是个缩影。白里村村民有多富?2021年白里村村民存款达亿元,户均超过50万元。在明村镇,像白里村一样靠种植樱桃西红柿增收的还有大黄埠村、巡栈村、韩家屋子村、殷家庄子村等一批村庄,整个明村镇村民存款达44亿元。“白里村村民到平度县城买房喜欢全款支付,有些村民早些年都不知道贷款是啥意思,售楼员一听是白里村的都很热情。”李成龙说,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城里买了房,由于村民“钱袋子”比较鼓,多家银行在村里专门设立服务点,“很多银行行长和业务员都抢着到明村镇干,在这里根本不用发愁拉存款!”
一提到务农,给人的印象是既辛苦又不赚钱,而在白里村,种地却成了高收入行业。白里村颠覆了人们对于农业农村的刻板印象。既有田园风光,又有致富产业,让本地人不愿离开,外地人心生向往。数据可以佐证,在这个常住人口1200多人的村庄,外来农业工人等就达400多人,这些人来自四川、贵州等多地。他们的到来,不仅让白里村的民房租赁火了起来,也给这个小村庄注入满满烟火气。每到晚上,华灯初上,白里村灯火通明,村里五六家饭店人满为患,让人仿佛置身繁华闹市。
白里村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也没有拿得出手的工业,它只是齐鲁大地上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却让农民实现了“一亩地上奔小康”的梦想。
在李成翔的收购点,经过挑选、评级、称重等环节,这些樱桃西红柿将被装车运到各大商超
大棚为农民带来了收入,为乡村带来了人气,为家庭带来了团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土地,“新农人”成了很多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以前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一年挣个六七万元就感觉不错了,但如今回家后,发现和村里种大棚的一比收入差距太大,就又重新回到村里,也跟着种起了樱桃西红柿。”李成龙说。
李成翔是一名“85后”,原本在平度县城开挖掘机,年入十几万元。2015年回乡后,他和父母一起经营两个大棚,年纯收入达50万元。2017年,他将大棚出租给村民,转身当起了农业经纪人,活跃在明村镇的田间地头,一手“牵”农民,一手“连”市场,被乡亲亲切地称为“红娘”。每天,村里种植户把一箱箱刚从枝头采摘的樱桃西红柿运送到李成翔的收购点。他则像选秀一般,经过挑选、评级、称重等环节,将这些小果子装车运到各大城市的商超和农贸市场。每天,经他手发往全国各地的樱桃西红柿就达3万斤。而他,每年收入也在百万元以上。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农业就业人员比重将下降到20%左右。不少人忧虑,“‘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谁来种地”成为急需破解的困局。
而在白里村,农民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白里村返乡创业人员近五年增加了100多人,其中不乏大学生。高质量农业发展需要高素质农民,像李成翔这样拥有知识和技术的新农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近年来青岛大力推动农村技能人才培训,连续8年将农民教育培训列入市办实事,培训农民16万余人,打造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输送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