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手造产业篇⑧|让“永不凋零之花”开放在产业化大道上

2022-11-08 10:41

青岛市首届全国编织艺术展

2022年北京冬奥会,由毛线编织的“冬奥之花”于无声处惊艳世人眼球,“中国式浪漫”火速出圈。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出圈,其背后是手造艺人心血的浇灌——仅仅一束,就需要手工编织35个小时。当一根根彩线穿戴上非遗“海派绒线编结技艺”,再被“织女”们巧手匠心装扮一番,便化作世间惊鸿,成为“永不凋零之花”。

编织技艺归去来兮

中国编织艺术跨越千年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编织技艺被熟练运用于服饰上;唐宋时期,编织艺术呈现明显的兴起之势;明清时期,编织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编织饰品几乎涵盖了生活各个方面。不同时期的编织艺术具有不同的艺术特性,如唐代飘逸,宋代秀雅,明代拘谨,清代华丽。

100多年前,来自西方的手工技艺——绒线编结技艺从欧洲传入中国沿海城市。充满智慧的中国手工艺人将东方传统结绳技法与绒线编结技艺相结合,大大丰富了绒线编结的针法、花样、载体和应用场合。

手工编织技艺在岁月长河中历经几度起伏,于20世纪80年代再次风靡一时。之后随着经济发展,作为一门实用技艺的手工编织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青岛市首届全国编织艺术展

2022年7月,“永不凋零的非遗之花”出现在青岛首届手造节·青岛市首届全国编织艺术展上。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地500多名编织艺人的3000余件编织作品汇聚青岛,花园剪影、神奇动物园、静谧海洋、宫崎骏夏日等一件件色彩斑斓的展品,带人们走进现代装置艺术的迷人世界,打破了大众对传统手工艺的刻板印象。

新思路加持旧技艺

非遗来自民间,日常生活是其以生存和发展的沃土。推动非遗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让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才是长久发展之计。

青岛首届手造节·青岛市首届全国编织艺术展的办展初衷即是如此。编织艺术展不只向世人呈现编织手工艺术的美,更是打造集展示、售卖、研学为一体的编织艺术平台,“以展带销”,展示传统编织技艺在现代的无限可能。

青岛市首届全国编织艺术展

以品牌化促长远发展也是编织艺术展隐藏内涵。通过展览的持续开展,打造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手造品牌,以品牌连接各地手艺人与市场渠道,从而衍生新合作模式,解决手工艺人的产品产业化难题,成为市场、手工艺人、群众的沟通桥梁。

再进一步,手工编织艺术品在品牌化之后走上产业化道路,通过“以产养遗”,“永不凋零之花”可以开放得更久。手工编织技艺,由于其自身具有的艺术价值和独创性,规模化的生产有可能降低其产品本身的附加价值。对于这类手工艺来说,产业化发展应致力于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与保护,并与旅游、文创等现代产业联动来实现,比如与第三产业的“体验经济”“绿色经济”等相结合。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入推进,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不断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走出了一条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风物长宜放眼量

目前大多传统手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还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缺乏有力度的行业整合和指导。政府的统筹规划,是有效解决传统手工艺及其产业存在问题的必要手段。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委等十部门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提出要努力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青岛市首届全国编织艺术展

通过顶层设计,在政策扶持、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宣传推介等方面共同发力,可以引领手工艺产业化发展方向,为手工艺产业化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撑。坚持规划引领,用好政策扶持,安排资金扶持,将人才培训、培养作为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让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更好融入市场、走进大众,从生产、科研、销售等方面扶持平台建设,不断创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品牌的宣传推广方式,提升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融合带来创新,融合促进发展。除了顶层设计,在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汲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取得成效的优秀企业的发展经验,汲取文化IP产业链打造等成熟的运作经验,不断吸引社会资源加入,优化生态系统结构,构筑多维平台,全面促进产业整合,才可实现传统工艺的可持续发展。(赵振宇 张倩)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