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他们不远千里来到异地他乡,只为帮子女带孩子,“老漂族” 在青岛过得好吗?

2020-10-23 09:03 青岛早报  

在“北漂族”“上漂族”后,如今一类新的异地生活人群开始兴起:老人们不远万里来到异地他乡,不为谋生,不为养老,只为帮助子女带孩子,他们被称为“老漂族”。在青岛,也有不少这样的“老漂族”存在。重阳节马上就要到了,早报记者走近青岛的“老漂族”,听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 人物 1 /

来到新环境 人生地不熟

张兰从省内一家国企单位退休后,原来一直在老家临沂生活,退休后的生活悠闲舒适,早上起来和老伴一起逛逛早市,回家后吃个早饭,偶尔约着朋友们爬爬山,跳跳舞,生活很是惬意。 “闺女在青岛工作,前两年在这边结婚,去年刚有了孩子,见面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过年过节回家看看,说实话挺想孩子的,尤其小外孙出生后,经常给我们发照片、发视频,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也很‘眼馋’。 ”张兰告诉记者,女儿和女婿在青岛工作都很忙,有时候周末还要加班。 “孩子还那么小,平时在家没人照顾,请保姆又觉得不放心,就想让我们过来帮着看孩子。”张兰表示,女儿既然提出了这个想法,就说明真的是顾不上了,再加上自己和老伴都退休了,在家确实比较清闲,商量一番后去年就从临沂老家来青岛了。

“来了之后我们就住在孩子位于李沧区的家,一百来平方米的房子,我们4个人加上孩子倒是也够住了,而且女儿女婿现在挣的也不少,我们两口子退休金也够花,生活方面没什么太大问题。”白天女儿女婿上班,老两口在家照顾孩子,给孩子做饭,帮忙收拾收拾家里卫生。张兰说,女儿也说了好多次,父母的到来真是帮了自己和丈夫不少忙,但是时间一长,老两口的心里多多少少也有些不自在了。 “刚过来一年的时间,人生地不熟,平日里也不怎么出门,不像在老家,生活了大半辈子了,觉得到哪都方便,而且这边也没什么朋友,没人一块聊天了,心里说不上来啥感觉。 ”

/ 人物 2 /

来青6年了 仍觉不适应

无路有偶,从济南老家来青岛照顾第三代的许继兰也有着同样的感触。 “我是2014年过来的,当时大宝刚出生,儿子就让我过来帮着一起照看孩子,后来2016年二宝出生了,我一个人忙不过来了啊,就把老伴从老家叫过来了,我们俩一起看孩子。”许继兰告诉记者,即便是在青岛待了6年了,自己仍然没能完全适应这里的生活。 “前两年,我自己在这的时候,白天儿子儿媳上班,我就在家看孩子做饭、收拾家务,一天下来也挺累的,同时还得挂念着家里那位,担心他一个人料理不好自己,心里试着也不得劲。 ”许继兰说。

二宝出生后,两地分居的老两口终于得以团圆,但是一家6口住在西海岸新区一处套二的房子里,也是多有不便。“我们和他们年轻人的作息时间完全不一样,这是最不习惯的,再就是我们在老家住惯了平房,来了之后住进楼房里,也是适应了好长时间。”随着大宝二宝都上幼儿园了,老两口白天的空闲时间也多了起来,每年秋收时节,就回老家把自家种的核桃、花椒等农作物带来,在早市或者大集上售卖。“我们俩也得找点事干,要不然也闲得慌,同时给家里增添点收入。 ”许继兰表示,自己和老伴商量过有在青岛长住的想法,但是这样就得再添置套房子,否则孩子大了,5个人住在一起就太拥挤了。 “如果再买套房子,就又增加了不少经济压力。 ”提到这一话题,许继兰有些惆怅。

/调查/

多数“老漂族”缘于帮儿女带娃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中国老漂族有1800多万,约占全国总流动人口2.47亿的7.2%。其中专程为了给儿女带娃的比例高达43%。这个特殊群体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分隔两地的情况。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和二孩政策的放开,老年“异地恋”群体的规模还在继续扩大。但在很多时候,这个庞大群体的真实情感需求却处于 “隐形状态”。再加上子女平日工作繁忙,对老人关心不够,长此以往老人就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甚至是身体上的疾病。

调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其实让年迈的父母背井离乡,对于老人和儿女来说,可能也都是无奈之举。但老人在城市生活过程中,出现的难以融入新环境、精神空巢无陪伴、看病就医报销难等诸多问题,也亟待社会予以关注。

/对策/

儿女多与“老漂”父母沟通

如何让“老漂族”不再有漂泊感?对此,记者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青红。 “现在‘老漂族’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我家里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其中也分两种情况,有的老人会比较快融入到新环境中,但是有的老人则会不适应大城市的生活,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诸多矛盾。 ”李青红表示,对于部分“幸福指数”较高的老人来说,即便是到了新的环境里,也能够很快适用,同时去主动融入环境,交到新朋友,而产生“精神空巢”的老人大部分是“幸福指数”弱一些的,如果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让老人留在大城市照看孩子是必选项的话,双方就应该一起想办法去解决。

“老人和儿女一同生活,产生不适应感,甚至产生矛盾都是必然的,但是这个时候儿女就要多与父母沟通。他们既然做出了牺牲,为了亲情来到城市生活,儿女就要尽可能去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多换位思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照顾,经常拿出时间与父母交流,周末带着老人孩子多出去玩,让老人对这个城市加深了解。 ”同时,老人自己也要想办法主动走出去,既然已经选择来照顾孩子了,那么就尽可能去适应这种生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空闲时间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可以在小区里结识新的朋友,一同带孩子散步、聊天,有益于排遣孤独的情绪。

除了精神需求外,“老漂族”的养老、医疗问题也是这个群体所关注的重点问题。相关部门也应该做出一定的努力,构建起异地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做好外地户籍随迁老人与迁入地城市社会福利、医保报销、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制度衔接,同时健全社区养老照护体系。包括社区内也应该组织相关的集体活动,拉近老年人之间的距离,增进感情。

/ 延伸 /

“老漂族”如何自得其乐

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新环境的不适应再加上与孩子缺乏沟通,甚至一些来自农村的父母需要接受与以往不同的生活方式,教育第三代的理念不同,婆媳矛盾等等都是“老漂族”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把烦恼和实际感受说出来,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能够解决不少问题。

主动融入周边环境:与周围的年龄相仿的老邻居们一起买菜、聊天、锻炼、串门,热心参与社区居委会的各种活动,逐渐融入新的朋友圈子,有益于排解孤独情绪。

分隔两地要勤打电话:对于两地分居的“老漂族”,与老伴儿多通电话常联系,知道彼此的情况,老夫妻们互相说说心里话、互相开导其实比孩子们的劝说有用得多。

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是“老漂族”们排解寂寞、寄托精神的最好方式。现在不少社区都开办起了老年书画班、舞蹈班、摄影班等等,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几样来玩一玩,在日常空闲时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没准还能找到投缘的新朋友。

建议将“老漂族”纳入养老服务范围

全国人大代表余雪琴十分关注“老漂族”群体。她曾建议,建立全国统一医疗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简化异地报销繁琐手续,完善医疗保险异地结算体制,逐步推行门诊特殊病种、普通门诊异地结算,保障随迁父母异地就医享受同等医疗待遇。“推动异地养老政策的优化,完善异地养老社会支持网络建设。鼓励各地政府出台养老政策,根据本地情况将‘老漂族’纳入服务范围。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刘文超)

责任编辑:单蓓蓓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