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作为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第一的“头号杀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总体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要提高15%,肺癌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环节。然而,肺癌患者术后复发风险高和确诊时间晚成了制约该目标实现的两大瓶颈。近日,记者采访了青大附院肿瘤内科主任于壮教授。
于壮教授
肺癌: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每年我国肺癌新发患者超82万人,其中,约85%的肺癌为非小细胞肺癌,每年因肺癌死亡人数超71万,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23.8%,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与困扰。于壮教授介绍:“从肿瘤的发病率来看,男性病人发病率第一位的就是肺癌,死亡率排第一位的也是肺癌,女性发病率第一位的是乳腺癌,但是女性病人死亡率第一位的也是肺癌。”
虽然高达3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在早期诊断出并进行潜在的根治性手术,但疾病复发在早期肺癌中仍然很常见。近一半的诊断为早期的患者、超过四分之三的诊断为晚期的患者在五年内经历了复发,距离治愈目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于壮教授表示:“不同阶段的肺癌患者,手术后仍存在30%-70%的复发风险。通过回顾性的分析发现,早中期肺癌患者中,IB期患者5年复发率为45%,生存率为70%;II期患者生存率为62%;IIIA期高达76%,几乎五个病人中有四个会出现五年复发。”
据了解,肺癌患者术后远处转移对患者预后和5年生存率影响更为恶劣,约74%患者术后发生远处转移,其中又以脑转移为主,后续治疗更为棘手。
靶向治疗理念前移带来“治愈”希望
近年来,随着术后辅助治疗手段问世,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中国早中期肺癌患者长期高质量生存带来了新希望。
目前,我国肺癌辅助治疗主要包括辅助化疗、辅助放疗及辅助靶向治疗,其中靶向辅助治疗临床获益明显,是国内外权威指南优先推荐的治疗方式。作为一种靶向精准治疗选择,EGFR-TKI靶向治疗与辅助化疗、放疗不同的是,它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的某些特定位点,高度选择性的杀死肿瘤细胞而不杀伤或仅很少损伤正常细胞。且EGFR-TKI靶向治疗可以将疾病复发、脑转移和死亡风险降低高达80%,或可为早中期肺癌患者带来“治愈”希望。因此,肺癌患者可通过肿瘤驱动基因检测以确认是否存在EGFR突变,对于EGFR突变阳性患者,可尽早使用辅助靶向治疗,及早获益。
于壮教授提到:“早中期肺癌患者通过术后靶向辅助治疗的有效手段,可提升生存周期。早期肺癌患者进行根治手术后,首先要做病理分析,其中大约有60%是腺癌,40%是鳞癌。肺腺癌患者需要再进行基因检测,其EGFR敏感突变的概率高达50%,如果存在19号外显子缺失(19del)和21号外显子L858R点突变,通常建议患者采用三年口服靶向治疗,推迟患者的DFS(无进展生存期),降低复发风险,从而提高五年生存率。因此也建议把更多更好的靶向药物纳入医保,惠及广大肺癌患者”。
然而,由于肺癌患者对于术后辅助治疗的意识不高,不少患者认为,早中期肺癌是可以通过手术实现治愈的,因此在术后的辅助治疗、随访、生活方式等方面均不加以注意,致使了疾病复发和癌细胞脑转移等远处转移。所以,提高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地位迫在眉睫。
于壮教授补充道:“以前,靶向治疗大多应用于晚期肺癌病人。现在,我们将靶向治疗理念提前到早期,落实到日常肺癌诊治中,让术后早中期肺癌患者实现临床治愈,同时降低复发转移风险。让肺癌患者无病生存,已成为当下的治疗规范。”
建议:肺癌高危人群定期体检
肺癌早中期治愈率的提高,除了重视术后辅助治疗在临床中的重要地位外,早筛早诊也同等重要。然而,肺癌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发病隐匿,其临床表现与生长部位、浸润程度、转移以及伴癌综合征有关,约75%的患者在诊断时已处于疾病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大型研究已经证实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可使肺癌死亡率下降20%。
同时,随着肺癌诊疗进入精准时代,人工智能通过借助大数据和建立预测模型的手段完成辅助诊断,极大助力了早期肺癌的诊断升级。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45岁之后显著增加,因此对于45岁以上、长期吸烟、长期接触烟灰或油烟、有慢性肺病或肺癌家族史的人群,尤其需重视肺癌的早期筛查 。
于壮教授建议:“许多肺癌早期患者在确诊时并未出现咳嗽、喀血、胸闷、气短等症状。因此,建议肺癌高危人群进行定期体检,切勿等到出现症状时才做检查,尤其是吸烟指数达到400以上的人群,即等于每日吸烟支数与吸烟年数相乘大于400的人群,强烈建议每年做一次健康筛查。另外,建议将血生化检查和低剂量螺旋CT纳入每年常规体检必做的两项检查。”(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于波)
责任编辑: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