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培育强劲增长极

2020年11月9日青岛日报02版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青报访谈⑤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培育强劲增长极

青岛规划和住建领域人士热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到,“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对此,我市规划和住建领域党员干部和专家纷纷表示,这为“十四五”时期我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更清晰的发展道路。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

国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也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在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姜德志提到,我市要发挥国土空间规划战略的引领作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坚持双向开放,对接京津冀、长三角,联动东三省、沿黄流域,加强与日韩经贸合作,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区域协同,促进青岛与周边烟潍威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布局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治共管,增强青岛集聚和辐射能力,培育青岛都市圈,推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坚持三线统筹,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科学布局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保护山海河岛湾自然生态格局,严守胶莱平原优质粮食生产空间,引导城镇集约适度、绿色发展,整体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坚持聚湾强心,顺应城市空间发展规律,推动上合、自贸、临空等战略承载区加速发展,引导邮轮港区、娄山后片区转型提质,促进环湾地区商务金融、科技创新等高端要素集聚,提高环湾地区发展密度和浓度,培育功能卓越、内生活力的国际湾区,辐射带动市域乃至区域高质量发展。

在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青岛市“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秘书长李光全看来,《建议》更加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意味着未来城市之间的抱团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于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的谋划,则需要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产业、交通、人口效应叠加,通过主体功能落实到位、区域协调高效联动和国土空间有力支撑,进而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打造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立足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还离不开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网络的构建。青岛地铁集团董事长张建刚表示,我市将围绕建设“轨道上的青岛”,打造基于轨道交通网络节点和廊道集聚式发展的高效型城市,结合青岛市2035年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按照“快线搭骨干,普线织肌理”的理念,开展城市轨道交通新版线网规划修编,构建规模超20条线、总长超100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下一步将促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大力推进三期建设规划编制上报工作。三期项目全部建成后,客运能力将达550万人次/日,占公共交通出行总量四成以上,届时东岸城区网络功能将更加完善,北岸、西岸初步成网,三岸之间形成快速联系,即墨、胶州、平度与主城区实现轨道交通连接,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等重要产业区及人口密集区域实现有效覆盖,主要交通枢纽形成串联,支撑城市区域高效联动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始终坚持“人本情怀”

如果说区域协调发展是在宏观上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注重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在微观上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陈勇认为,新型城镇化既是有效投资的“加速器”,又是居民消费的“倍增器”,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稳定就业和居住,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品质,将持续释放巨大的居民消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需求的潜力。从微观视角来看,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等传统基建仍十分重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引导发展社区便民服务。从宏观层面上看,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还意味着城市生态、城市功能的完善,包括城市规模、空间结构、人口密度等规划,以及防洪排涝能力等。而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始终坚持“人本情怀”。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建议》提到,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城市保护和更新处张敬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如今青岛正沿着“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这条道路坚定前行。“我市一直在不断探索多层次、多样化、特色鲜明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实践。迈入‘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结合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行动,以多元交融的魅力之城为目标,以传承文脉、复兴老城为抓手,通过复兴历史城区、活化利用历史建筑、打造特色街区,彰显城市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认同感、自豪感、幸福感。”

市房地产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陈卫华认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惠民生扩内需、推进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方式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去年9月,我市被住建部确定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试点城市”,结合今年度改造项目进行了积极试点。今年我市计划开工改造老旧小区项目111个,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目前已全部开工。我市正在组织编制“十四五”老旧小区改造五年规划,通过规划引领,有序组织实施,进而推进老旧小区居住环境的提升。

“《建议》重点强调了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意味着这是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处处长辛克刚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市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总结形成了“分层规划、多维协调、系统建设、综合保障、专业支撑、长效推进”的青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为海绵城市全面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建议》把加快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大力发展租赁住房摆到了突出位置,我市将紧跟国家大政方针的步伐,加紧谋划全市‘十四五’住房保障新的发展路径,以逐步满足城镇住房困难群体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为主要目标,建立完善租购并举、多层次、全覆盖的公共住房保障体系。”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住房保障中心党总支书记赵建军告诉记者,要统筹考虑城镇中等偏下及以下收入家庭、新市民和引进人才的住房保障需求,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同时,重点对新市民和引进人才给予阶段性住房支持。同时,还要建立公共住房动态调节机制,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租购类型、保障程度和实施节奏,增强住房保障政策的针对性、适应性、灵活性,满足住房困难群体差异化住房保障需求,让我市住房困难群体“安居又安心”。

责任编辑:岳文燕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