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之星》
是市南区文化馆
为宣传推广群众文化队伍
而推出的栏目
群众文化队伍犹如
闪耀在群众当中的颗颗繁星
他们浪漫着这座城
也温暖着城市里的人
本期,市南区文化馆将带您走进群众文化队伍之八大峡街道好大姐艺术团。
走进挪庄社区,醉人的乡音从活动室传出,特色地道的唱腔、生动传神的表情、色彩绚丽的服饰……一群精神矍铄的团员们正在排练柳腔经典曲目《张郎休妻》。
艺术团的教学老师刘永香今年70岁,她16岁登台,后来追随柳腔艺术代表人物张秀云学习柳腔。舞台上的刘永香粉面桃腮、朱唇皓齿,身着一袭戏服、手指如兰,歌声缠绵悱恻、催人泪下。回忆起自己的唱戏经历,她说道:“我就是以戏为主,为了学戏,吃了不少苦头,早年跟着前辈们去即墨、莱西各地参加文化下乡的演出,条件虽然艰苦,但日复一日,也坚持了下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再苦也值得。”
四京八记,乡音醉人。团员们因柳腔相聚,尽管大家都不是科班出身,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对戏曲的热爱都是一样的,刘永香告诉我们:无论酷暑寒冬,艺术团会坚持一周2次的排练,虽然场地不大、也没有专业的乐队伴奏,但是大家排练起来很认真,排练的空余时间,大家会在一起聊聊最近、谈谈家常。
2008年,柳腔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两百多年后,柳腔余韵不绝,醉心乡音再度唱响齐鲁大地,而那盛开的柳腔之花,从未缺失辛勤与汗水的浇灌。除了日常的排练,大家也常常活跃在市南区文化馆以及社区大大小小的舞台上。“跟着刘老师学习柳腔,大家聚在一起开心,孩子们很支持也很放心,所以我每天抽出时间来,在这个地方和大家一起唱,下一步,让我们的晚年生活嘛,活得更精彩更好!对社会也是一种贡献。”团员董老师开心地说道。
夕阳无限好,黄昏更精彩。这句话道出了好大姐艺术团的心声,大家在这里找到了组织,因为有了共同的爱好,他们也有了坚持的动力。谈起为什么要学习柳腔,团员李老师说:“优秀的文化遗产需要传承和发扬,不想看着老一辈们珍视的传统文化失传”,傅老师说“大家聚在一起,传承非遗文化,唱响老年幸福时光”,朱老师觉得好心情才能有一个好身体,她从小就喜欢戏曲,也算是圆了小时候的一个梦。
生旦净末丑各角的戏服、彩鞋朝靴薄底等样式的鞋靴、珠钗簪花凤冠等别致的头饰……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到《小南京》、《寻工夫》,挪庄社区的“排练厅”里又如期传出了柳腔那清新质朴的小调。当经典的柳腔唱词随着时光的旋律慢慢道出百年传承的跌跌撞撞,伴随着好大姐艺术团的欢歌笑语,大家将压力释放、将幸福远扬,更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