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圆桌话题| 海水淡化能否解“城市之渴”

原创 2020-11-25 07:21

青岛日报2020年11月25日15版


■海水淡化后生产的直饮水。

■海水通过反渗透膜过滤成淡水。

主持词

作为全国最严重的缺水城市之一,青岛目前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247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为了广开水源,青岛早在2006年出台了全国首个城市海水淡化产业规划;2013年,全市首个海水淡化工程正式供水。目前,青岛海水淡化能力已达到22.4万立方米/日,约占全国产能的19%,淡化海水利用总量3200多万立方米,居全国领先水平,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我市海水淡化工程虽然走在全国前列,但依然存在产业政策不明、产业定位不准、百姓观念陈旧等方面的产业发展桎梏,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引发了各界的关注。近日,由市政协委员联络活动工作室、青岛日报社、市政务服务热线共同推出的“倾听与商量”协商平台第二期沙龙活动现场,全国政协委员、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兼山东主管合伙人张国俊与其他嘉宾畅谈“精细做好‘十四五’规划,切实提升城市品质”等话题时,建议我市打造海水淡化产业联盟,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集群,有效解决“城市之渴”。

就如何突破产业发展藩篱,本报记者实地探访了青岛水务集团海水淡化科技公司,全面调研我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情况。同时,邀请全国政协委员、高校专家教授和相关业内人士共同探讨青岛海水淡化的未来蓝图。

记者探访

●探访一:

海水淡化融入市民生活

随着胶州湾畔一座泵房的运转,海水源源不断地被从胶州湾输送到取水湖,再由泵站通过1.3公里的管道输送至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公司车间,进入预处理单元。记者在超滤车间看到一组组灰色的管子。“这些灰色的管子是超滤膜组,一共有20组套,每套膜组含有120根膜原件,完全是靠电脑程序自动控制运行。胶州湾的海水通过超滤系统将海水中的杂质‘筛’掉,并去除部分有机物和细菌。”青岛水务集团海水淡化科技公司副总经理于崇涛介绍。

“海水淡化的关键是下一步的反渗透系统,在高压泵的作用下,反渗透膜可以将海水中水分与盐分分开,部分纯水透过反渗透膜到达另一侧,产出淡水,而盐分则随浓海水排出。淡水还要经过后期矿化处理,水质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于崇涛说。

记者获悉,这些达到饮用水标准的海水淡化水已经通过管道进入发电、热力、石化等工业企业以及市政供水管网,目前每天稳定供水量达到7万至8万立方米。

“这里是青岛海水淡化发展起家的地方,海水淡化其实早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于崇涛介绍,早在2006年,青岛市就发布了全国第一个城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2009年,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公司诞生,并在2013年启动我市第一个成规模的海水淡化项目,正式开始供水。2014年,完全脱离外资的青岛百发公司华丽转身,成为青岛水务集团控股下的国企,掌握并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探访二:

两大项目树立行业先锋

“2014年到2015年,因为引水工程整修,棘洪滩水库水位降至低点,青岛一度出现极度缺水状态。在那段时间,海水淡化对保障岛城供水起了重要的作用。”于崇涛讲述。

记者获悉,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海水淡化处理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公司是全国首家获得卫生许可证的海水淡化企业,最高日产水量达到10.5万立方米,成为国内唯一一个实现满负荷运行的10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市政海水淡化项目。

此外,青岛董家口海水淡化项目也于2016年建成供水,与百发项目不同的是,它以“工业直供”为主,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该项目实现了关键技术和设备国产化。在这两大项目的支撑下,目前青岛市每天实际应用淡化水约12万-13万立方米。

记者在现场看到,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公司旁的空地上正在施工。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年底,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公司二期扩建工程启动,又一个10万吨级的海水淡化项目将在这里崛起,而且三期工程也列入了推进计划。据悉,董家口又一个10万吨级的扩建项目也已经列入规划。在平度市新河,青岛水务集团规划建设30万吨级海水淡化示范项目。预计到2025年,青岛市海水淡化项目规模有望突破每天80万立方米。

话题探讨

■问题一:

“游离”在水资源调配体系之外

还未真正意义上纳入水资源调配体系,为海水淡化水的全面推广带来一定阻碍。采访中,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现有城市水资源配置规划中,海水淡化水仅作为战略备用或补充水源,且缺少相关的调度运行机制,造成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海水淡化水难以发挥作用。

建议一:

明确淡化水的水源定位

就如何尽快将海水淡化水纳入到水资源调配体系中,市政协委员、青岛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系主任王家林教授表示,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建议青岛将海水淡化作为一项国家级水源开源工程,由政府主导,从立法、规划等更高层面,明确海水淡化水作为沿海城市重要水源的定位。

据悉,青岛目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47立方米,属北方严重缺水地区之一,远远少于世界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标准。本地淡水资源匮乏,接引客水条件非常脆弱,且无应急储备水源。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限制青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

根据市水务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我市年城市供水保障能力为6.7亿立方米。作为常住人口上千万的大城市,青岛城市需水量持续猛增,预测到2035年,城市需水量为16亿立方米,缺水9.3亿立方米。目前我市主城区供水主要还是依靠客水调引黄河水、长江水保障。引黄济青等重大工程为缓解我市用水紧张立下汗马功劳,但也从客观上增强了我市对客水的依赖。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青岛必须找到一条水资源补充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其中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向大海要水喝’,就是破局的一剂良方。”王家林教授说,目前,全球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海水淡化技术,解决了全球2亿多人的用水问题,尤其在中东和一些岛屿地区,海水淡化水已成为基本水源。建议将海水淡化作为一项国家级水源开源工程,由政府主导,从立法、规划等更高层面,明确海水淡化水沿海城市重要水源的定位,与常规水源享有同等地位。将海水淡化水纳入水资源统一调配体系,统一调度,真正发挥城市重要水源的作用。

■问题二:

民众对淡化水认知不足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制约海水淡化发展的原因之一,是民众对海水淡化的认知不足。民众对海水淡化水安全、健康等方面存在疑虑,认为长期饮用海水淡化水,缺少矿物质,对身体健康有影响。

记者采访时,相关技术人员讲述,随着国外海水淡化的大规模应用、国内在海水淡化方面多年的探索、媒体的宣传等,很多人开始逐渐接受海水淡化水,但仍然有部分民众对海水淡化接受程度不高。

建议二:

建立完善的海水淡化标准体系

“实际上,海水淡化水作为饮用水时,会经过矿化工艺后处理,使之具备人体所需的矿物质,无须担心健康问题。”面对民众疑虑,于崇涛介绍,“我们生产的海水淡化产品水水质,优于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106项指标要求,市民可以放心饮用。”

青岛水务集团海水淡化科技公司表示,将继续从饮用安全、饮用口感、水质、成本等方面加大宣传,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邀请市民走进海水淡化厂,亲身感受海水淡化水制备过程,通过进社区、进校园等多种宣传途径,让市民品尝海水淡化水,真正了解海水淡化水。

相关专家建议,建立完善的海水淡化标准体系,规范和指导用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安全、可靠地使用海水淡化水,打消用户疑虑,提高海水淡化利用量。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海水淡化水的应用场景,在现有进入原水系统、市政供水管网和点对点直供工业用户三种用途基础上,探索更多应用场景,例如作为农村生活饮用水和农田浇灌用水、城市建设用水、进入水库或者河道成为生态补给水等等,让更多高用水行业用户使用海水淡化水,节约淡水资源,实现优水优用。

■问题三:

现有水价格体系制约推广

现有水价格体系同样也限制着海水淡化水的推广利用。采访中,一位业内人士坦言,随着技术进步,海水淡化制水成本呈现下降趋势,与长距离调水实际价格相比有竞争优势,但长距离调水属于国家战略性调水工程,享受财政补贴,海水淡化水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财政补贴制度尚不完善,按照市场化方式推进,在水价方面缺少竞争力。

建议三:

规模化降低成本  理顺相关定价机制

“一直以来,淡化海水给人们的印象是成本昂贵,但实际上,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设备国产化程度提高、规模化应用以及产业链延伸,海水淡化制水成本呈不断下降趋势,已达到大规模推广的水平。”全国政协委员、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兼山东主管合伙人张国俊讲述,近年来新建海水淡化项目制水成本已经低于5元/立方米。我市2016年建成投产的董家口海水淡化项目,设计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实现国产化,售水价格为4.25元/立方米。

“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后成本优势更加突出,经测算,规模化海水淡化项目(30万立方米/日以上)制水成本低于4元/立方米。通过延长海水淡化上下游产业链,例如浓盐水综合利用增加收益、建设自备电厂等措施后,制水成本可进一步降低。”张国俊说。

张国俊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理顺海水淡化水定价机制,建立涵盖本地水、客水、海水淡化水等各种水源的价格体系,培育海水淡化良性发展市场环境。

■问题四:

国内淡化水利用规模小

相比于海水淡化的先进国家,目前国内海水淡化利用规模小,产业发展较弱,也无形中成为发展的桎梏。 记者获悉,全球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近2万个,产能规模达1.23亿立方米/日,解决了3亿多人的用水问题。海水淡化已经在以色列、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及中东地区大规模应用。国际上海水淡化呈规模化发展趋势,50万立方米/日及以上项目相继建成落地。而国内海水淡化利用规模小,仅占世界总产能的1%,产业发展较弱。

建议四:

推动胶东经济圈海水淡化产业集群发展

据悉,为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我市已规划了以“一谷一区一带”为支撑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体系,近期重点扩大海水淡化规模,中期重点发展海水淡化关键装备研发制造,远期重点构建科技引领的海水淡化全产业链条。

张国俊建议,目前青岛已在海水淡化领域具备先发优势,发展的关键是通过规模化应用带动产业链发展。作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本地水源供给、缓解本地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背后还潜藏着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条,是海洋经济的重要引擎,涉及离子膜、高压泵、压力回收装置制造、输水管网建设、浓盐水综合利用、饮用水品牌开发等多个环节。

今年8月,山东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将符合条件的海水淡化工程纳入省重点项目。

张国俊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在建设资金补贴、自备电厂建设、海水淡化输水设施建设、产品水跨区域调配、提溴项目落地、融资贷款、税收优惠、用地审批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推动海水淡化市场化发展。

“打造山东半岛海水淡化产业联盟,通过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打造以海水淡化项目建设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装备制造、工程建设、金融协同为支撑,以政策服务为保障,搭建投资运营、科技研发、装备制造、工程建设、金融服务五大平台,推动胶东经济圈海水淡化产业集群发展。”张国俊建议。

编辑点评

开启“再提升”之路

作为缺水城市,青岛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下足功夫。早在7年前,青岛已经开启了“向大海要水喝”的历程。如今,海水淡化产业链在这个缺水城市已逐渐成形,海水淡化水也早已融入岛城市民的生活中。

但不得不看到,虽然我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与巨大的产业发展需求和城市用水需求相比,产业产出和供给依然还有巨大的可挖掘潜力。而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海水淡化水还未真正意义上纳入水资源调配体系、现有水价格体系对海水淡化水推广利用形成限制、海水淡化利用规模小、产业发展较弱等,都是目前桎梏产业扩张的关键因素。此外,民众对海水淡化的认知不足也一定程度上拖了产业发展的“后腿”。

海水淡化工程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另一方面,还能有效解决地方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青岛目前正在积极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全面发展现代海洋产业。而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则显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未来,为突破产业短板,实现突破发展,相关方面应尽快在明确海水淡化水沿海城市重要水源定位、建立完善的海水淡化标准体系、进一步理顺海水淡化水定价机制和推动胶东经济圈海水淡化产业集群发展方面持续发力。相信,通过多方努力,青岛的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一定会开启“再提升”之路,也必将为我市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将为打造海水淡化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作出积极探索。

本版撰稿/摄影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邱 正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