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 前丰帽艺建起细胞工厂,小订单抢下大市场

青岛日报2020年11月29日1版

前丰帽艺凭借工业互联网建起细胞工厂,与一线员工一起寻找“最优解”

小订单抢下大市场 

代工做到极致,继而登上行业“王者”宝座,可不是台积电这样的新兴产业企业的专属。一批在转型升级的路上摸索前行的传统企业,正一步步向所有人证明,即便是纺织服装这样最传统的产业,这条路同样能够走通。

青岛前丰国际帽艺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而工业互联网改造则是走通这条路的关键。

与所有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样,近年来制帽行业也面临国内人口红利消失,国外大订单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的巨大压力。国内帽子消费市场的培育成熟尚需一定时间。两条路摆在前丰帽艺面前,跟随大订单在东南亚建厂?还是坚守国内转向小批量、多品种的小订单?与很多南方同行的选择不同,这家北方最大的制帽企业选择了后者。

虽然也是代工,但与大订单相比,对企业生产制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生产线要足够灵活,能适应产品不断切换的同时,保证工业化生产的效率;有一批成熟的产业工人,能满足客户逐顶帽子检验这种更加严苛的产品质量要求。这些,都是东南亚工厂短时间内难以追赶的。作为“回报”,小订单也有更高附加值。

围绕柔性生产能力的提升,一系列调整和改造也随之启动。行走在前丰帽艺车间,一位位女工仍在缝纫机前忙碌,除了每台缝纫机上的电子显示屏以及每件物料上悬挂的二维码,其他似乎与印象中传统纺织服装企业的车间并无太多不同。但事实上,从生产线到供应链再到管理思维,企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软件到硬件到人,全要素的改变串联在一起,组成了企业工业互联网改造的成功“密码”,缺一不可。

一名工人在青岛前丰国际帽艺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车间内工作。资料照片(新华网)

如今,千顶以下的小订单已占据企业订单总量超过50%,能生产各类运动帽、时装帽、工作帽、功能帽、智能帽等上千个系列品种。经过持续改造,工厂节省人力5-10%,良品率提高2%,达99%;设备利用率提高10%,达到92%;生产效率提升10%,产品在线时间由16小时降到10小时。处理小订单的专业化能力正成为企业的一块金字招牌。“现在,全国说到小订单生产,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前丰帽艺副总经理杨国柱说。

开发自己的ERP

尽管前丰帽艺柔性生产战略的提出以及相关改造提升是近几年才正式启动的,但成功的伏笔,却在更早的时候就已埋下。

“现在回想,最艰难的是从OA到ERP的阶段,面临技术、业务流程梳理以及员工观念陈旧等种种困难。但也正是成功克服了这些困难,开发并实施了自己的一套ERP,才为今天打下了最牢固的根基。”杨国柱感触良多。

今天说起ERP,每家企业都不会陌生,它可以说是所有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真正开始。不同于可以通用的办公软件,好的工业软件一定是需要根据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特点进行二次开发的,ERP也不例外。

从一开始,前丰帽艺就坚定一种想法,绝不能“为了上而上”。“大家都知道ERP是个好东西,但我们绝对不能图快图省事儿,就上了‘伪’ERP或是不适合自己的ERP。”杨国柱说,真正的ERP绝不只是单纯财务数据的串联,而应该能够覆盖企业生产、供应链的所有核心业务,管理所有相关资源。“比如,一个订单来了,它要告诉你库里还有多少原料,应该采购多少原料,其他相关资源如何围绕订单运行、排产。”

虽然知道可能困难重重,但前丰帽艺还是开始了自己ERP的开发。一直以来,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之路就要难得多。大企业不仅有兵强马壮的信息化部门,而且也是软件企业最看重的服务对象。但中小企业,却没有这份“优待”。前丰帽艺选择了两步走,先是找到了一个能覆盖自身各方面业务流程的软件框架,然后招聘自己的软件工程师,进行开发。

一边开发,一边在厂里试验推广,发现问题,再修改。经历一年半时间,ERP全部上线,资源管理信息实现了共享。而前丰帽艺,拥有相关软件著作权。自此,步入了工业互联网改造的快车道。

建立细胞工厂

走近车间内的一排排缝纫机,就能发现忙着缝制的工人不再像《摩登时代》中的卓别林那样,只从事工业流水线上某一个特定的工序。一个工人负责多道工序,生产线由“大”变“小”,以更好满足柔性生产需要。在柔性化程度最高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车间,一条生产线已经由原先的20人缩减为5人。

青岛前丰国际帽艺股份有限公司智能仓库送料机器人根据电脑指令自动投送面料。 资料照片(新华网)

也正是这种变化,企业更愿意将现在的智能生产线改称为智能生产单元。“单元流水线制程布局可生产包含1件以上的批次订单,每个单元就好比细胞,能自给自足的细胞。”杨国柱说。细胞工厂也因此得名。

这与很多人心目中的工业互联网应有的样子相去甚远。各种炫酷的先进技术,实现实时感知、数据读取;空旷的工厂内,只有各种机器人的身影……毫不否认,只要技术不断进步,这些场景未来都能实现。但在当下,前丰帽艺就是工业互联网最真实的样子,它遵循了企业面临工业互联网时应该谨记的最质朴的经营哲学——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杨国柱介绍,纺织服装行业尚无法实现全线自动化。一是由于面料较软且厚度不一,机械手抓取难度较大;二是缝纫过程中,经常出现断线问题,接线、换线也是一大难点。

换言之,企业必须从其他方面找到降本增效、提升制造能力的突破口。在制帽行业,前丰帽艺在实现了制造全过程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上,首创了这种可复制易实现的智能单元规划布局,为本行业乃至其他行业提供了借鉴。

据介绍,该作业模式下,企业坪效、人均产出均远高于行业水平。

员工也是用户

工业互联网改造,是软件的导入、生产线的更新,更要有人的观念的转变。在工业互联改造上卓有成效的企业,一定也在“人”的问题上,摸出了一些门道。

前丰帽艺的“秘诀”是,将员工视作用户,在软件开发和生产线改造中,最大限度发挥用户思维。

在有着多年企业信息化经验的杨国柱看来,员工反对变革的原因很简单,要么害怕增加了工作量,要么害怕影响了收入。小订单的客单价是原来的数倍,收入自然不是主要问题。剩下的问题,就是解决员工关于工作量的担忧。

由于无法实现全线自动化,一线工人和业务人员是首当其冲受影响的员工。“原始数据的录入,二维码的扫描,都要依靠每一位缝纫工人、每一位仓库管理人员、每一位采购人员完成。对后方管理人员,系统降低了他们的管理成本。但相对的,压力传导给了前线人员。”杨国柱说,“所以,在推行的时候,我们坚决杜绝‘官僚’做法,不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让员工觉得你是跟他对立的。”

一方面,前丰帽艺站在执行者角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员工更加了解改造能给工作带来的长远好处;更重要的是,在软硬件改造中,想办法让一线员工用起来更舒心、不给员工增加负担。

企业自己开发软件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体现出来。“我们会根据员工的各种‘用户反馈’,随时调整功能。”杨国柱说。

现如今,这种“改变”已经成为员工最普通的工作日常。“让他们改回以前的方式,反而不能接受了。而且,比之前‘从无到有’更难接受。”杨国柱说。

像所有企业一样,前丰帽艺的工业互联网实践将永远在路上。每一次微小的调整和改进,都会让企业离“极致”更近一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 欣)

责任编辑:刘聪聪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