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让优质医疗资源在基层落地生根!青岛市市立医院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打造医联体+医共体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的关键举措。近年来,青岛市市立医院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并在2023年整体托管莱西医疗集团,打造了“城市三甲医院托管县域医共体”的青岛样板。记者了解到,目前,市立医院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主要通过三级医院整体托管县域医共体、医联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对口支援等方式进行,能够为基层送去优质的医疗服务。

基层开展义诊。院方供图

需求精准对接

医联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2024年,青岛市市立医院重新规划医联体布局,以基层医疗管理科为平台科室,致力于打造精品医联体,经过层层筛选,重新布局75家医联体单位,辐射范围能够覆盖岛城七区三市乃至潍坊、烟台、威海等地。

据基层医疗管理科副主任袁丁介绍,医院精准对接医联体单位需求,按需派出50余名专家前往12家医联体单位坐诊,182名骨干医师参加城乡对口支援,2024年共坐诊1512次,诊疗人数达到9758人次,手术完成1950余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为了鼓励专家们积极下沉基层,激发专家动力,我院实行‘名医故乡行’,根据专家的户籍所在地进行分派,这样一来,专家以医术反哺家乡,还能顺便探亲,可以说是一举两得。”袁丁说。

医院亦重视“授人以渔”,重视基层的教学指导工作,培育基层特色医院与特色专科,增强“造血”能力。2024年共接收医联体及省市指定对口支援单位进修人员183人,其中,莱西医疗集团105人,西藏桑珠孜区中心医院6人,陇南、定西22人,湖北宜昌夷陵区9人,为他们提供系统性、技术性、专业性的指导。与此同时,袁丁带领团队全身心投入适宜技术的推广中。2024年,有3项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获省级立项,19项区级项目完成提报,10项院级项目完成并开始孵化。

西藏基层医院参观学习,进行交流。院方供图

“从2018年开始,我就作为山东省选派首批‘挂职院长’之一,到西海岸新区大场中心卫生院工作。”在大场工作以来积累的多年经验,让袁丁逐渐摸索出一条“建设特色专科带动卫生院发展”的路子,并萌生出将其实践于更多地区的想法。2023年4月,青岛市市立医院姜山中心卫生院名医基层工作站成立,袁丁领衔疼痛亚专业,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姜山中心卫生院疼痛诊疗团队迅速崛起。10月,市立医院整体托管莱西医疗集团,姜山中心卫生院充分借力,利用挂职业务院长、疼痛专家下沉等实现了快速发展,一个以乡镇中心卫生院为基点的区域性疼痛医疗次中心逐渐成型,年诊疗量达6000余人次,业务辐射至莱阳、即墨、城阳等周边区市。

像袁丁这样,每周进行上百公里城乡“迁徙”之旅,并为基层送去优质医疗资源与技术的“候鸟医生”,在市立医院还有很多。为了积极响应并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市立医院积极推动“候鸟医生”计划,将三甲医院的专业医生定期派遣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大幅缩短了医患距离,不断提高基层优质医疗资源水平;博士(科普)团暨专家志愿巡诊团亦是步履不停,积极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解决群众看病就医不够便利问题的市立担当。

除此之外,市立医院积极推行医联体联络人制度,作为市立医院与医联体单位的中介,联络人结合当地需求,在医联体单位积极开展特色专科,协助医联体单位完成疑难重症转诊以及学科发展需求,推动医联体在更深领域的合作。

便捷高效

打通城乡转诊通道

“双向转诊”简而言之就是“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既能够积极发挥大中型医院在人才、技术及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又能充分利用各基层医院的服务功能和网点资源,促使基本医疗逐步下沉基层。

2024年,青岛市市立医院对双向转诊智慧平台进行进一步升级,能够随时随地实现双向转诊,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且完善的一站式连续性诊疗康复服务。截至目前,有150余家单位、850余人次授权加入了该平台。据统计,2024年上转诊1352人次,其中住院1214人次,门诊138人次,下转1392人。

“我们在每个基层医院、乡镇卫生所都建立起联系,有一个微信群,乡镇遇到棘手的疑难危重症,就会及时将患者的病情信息分享到群里,我们的专家再根据信息判断患者的病情状况,给出诊疗建议,分析患者是否需要立刻转诊。”袁丁告诉记者,前几日凌晨3时许,即墨有一例突发食管破裂的重症病例,患者疑似因剧烈呕吐导致食管意外破裂,胃里的食物大量漏入腹腔,感染风险大,死亡率极高。袁丁接到电话后当即决定开通绿色通道,让患者立刻转诊到市立医院东院急诊科,通过积极救治,患者化险为夷。

“如果我们的专家判断患者病情在基层医院就可以得到解决,那就不必再来大医院排队。小病分流至基层,可以降低小病的医疗费用,基层医院医疗资源闲置现象将得到改善,大医院的医疗资源紧缺矛盾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而基层的重病、急病、疑难病也能够通过转诊系统及时得到救治,避免延误诊疗时机。”袁丁说。

549家专科联盟成员单位

全面覆盖岛城医疗网络

目前,青岛市市立医院9个授牌专科联盟的成员单位数量已经达到了549家,这些成员单位广泛覆盖了青岛市各级医疗机构,包括市级医院、区级医院、乡镇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这种广泛的覆盖有效地促进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能够更好地协同工作,从而提升了整体医疗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袁丁介绍,在各专科联盟的共同努力和协调下,成员单位上转患者共计3570人次,市立医院下转患者共计5141人次。顺畅的转诊机制极大地缓解了上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患者能够根据病情的需要,得到更加合理和及时的治疗,同时也促进了医疗资源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合理分配。

远程会诊服务为1867人次患者提供了便利,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服务的便捷性。患者无需长途跋涉即可获得专家的诊断和治疗建议,既节省了患者的宝贵时间,也显著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

记者了解到,各专科联盟积极开展带教等帮扶工作,共计110场,有力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组织培训与学术交流活动39次,培训参加人数3277人次,其中基层参加人数2502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在联盟内部,检查检验互认单位的数量已经达到538家,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转诊时,可以享受到无缝对接的医疗服务,使得患者既避免了重复检查带来的经济负担,也能够享受到更加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体验。

深化健康教育

让健康知识在基层落地生根

市立医院通过多种途径开展院内健康教育工作。通过“智能化移动宣教”系统的使用,提高宣传实效,在原有各分类模块基础上,将青岛市科普资源库内容拓展至宣传新模块,覆盖集团所有门诊、住院病区,结合每月系统使用数据,及时更新部分科室宣教内容。“我们院今年将健康教育基地重新进行了修整,将健康教育基地设置在体检中心,这样的话,来医院排队等待做体检项目的市民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健康教育。”袁丁介绍说。

作为省级健康教育基地,2024年,市立医院完成科普云基地(全景VR)建设工作。作为学生的寒暑期研学基地,基地2024年共接待学生580人次。来此参加研学的学生可以在这里亲身体验医疗工作者的工作细节,学习急救知识,增进对医疗行业的理解与认同。

除此之外,市立医院积极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提高健康教育成效。多部门协同联动开办线上“健康大学堂”,提升健康传播效应;以“百名医学博士进社区”公益活动为契机,深入机关、单位、社区、学校与大众进行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健康科普讲座。截至目前,共组织46场讲座,受益人数达36649人;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日的义诊咨询活动,截至目前共组织义诊活动共计24次,受益人数达4446人。(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 记者 吴涵)

责任编辑:魏笑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