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城事微观|“上门体育课”有待规范

原创 2025-06-27 10:38

暑假临近,“上门体育课”悄然升温。家长在线上平台下单,体育教练即可携带器材上门服务,带领孩子在小区广场、公园绿地甚至地下车库开展定制化训练。这种新型体育培训模式最早在武汉、北京、厦门等城市走红,目前也成为青岛教培市场的新宠。记者在多个平台搜索“青岛上门体育课”发现,此类课程单次收费从100元到300元不等,内容从跳绳到“长高课”应有尽有,相关话题浏览量达60万。

随着体育成绩在中考中的分值权重提高,学生和家长对体育课越发重视,家庭对体育教育的投入意愿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双职工家庭接送孩子的时间成本较高,传统培训机构的场地限制和固定课时又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而“上门体育课”以“时间地点任选”“教练送课到家”为卖点,无疑精准解决了家长痛点。

不过,“上门体育课”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教练资质良莠不齐,部分机构为压缩成本,聘请未经系统培训的教练,甚至出现“培训一周即上岗”的乱象。其次是场地、器材安全隐患突出,小区水泥地、地下车库等非专业场地缺乏减震设施,易引发运动损伤;训练器材的安全性也缺乏统一标准,如跳绳、跨栏架等若质量不达标,可能对儿童造成意外伤害。此外,“上门体育课”目前多以个体教练或小型机构形式存在,未纳入正规培训体系,合同签订、退费机制、保险保障等环节普遍不规范。

要让“上门体育课”成为学校体育的有益有效补充,还需多方共同发力。对家长而言,应理性选择有资质的机构,核实教练证书、签订规范协议,并优先选择有意外险保障的服务。对教培行业而言,需加快建立标准化体系,可参照《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明确教练资质、场地标准、收费规范等,推动行业自律。对管理部门而言,应将“上门体育课”纳入校外培训治理范畴,防范预付费纠纷,打击虚假宣传行为。

体育的本质是培养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而非应试工具。“上门体育课”若想行稳致远,需在便捷性与专业性、商业价值与教育本质之间找到平衡点。唯有让每一次跳跃、每一次挥汗都真正服务于孩子的成长,才能让体育回归其本真意义。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