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刘谦初故居:一颗红心,无限忠诚

青岛日报2020年12月12日7版

碧海潮生是故乡 --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

第七部分·红色文化

92

刘谦初故居:一颗红心 无限忠诚

“我在临死之际,谨向最亲爱的母亲和亲爱的兄弟们告别,并向你紧握告别之手。希望你不要为我悲伤,希望你紧记住我的话,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好好爱护母亲!孝敬母亲!听母亲的话!”这是革命烈士刘谦初写给妻子张文秋的遗书。文中的母亲指的是党,兄弟是和他并肩作战的同志,就义时的这封家书,实在令人动容!

平度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红色的故事。在田庄镇刘家庄东首街南一条南北巷的东侧,有一栋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的传统式平房,1897年,革命烈士刘谦初就出生在这里。院落中,东间为刘谦初祖父母卧室,中间两间为灶间与正间,西侧两间套间为刘谦初父母卧室。如今,这里已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刘谦初故居。


刘谦初,原名刘德元,平度市田庄镇刘家庄人,是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之一,毛泽东的亲家(毛岸英烈士的岳父)。1913年春天,刘谦初考入平度知务中学。19岁时,刘谦初参加了高密县农民义勇军,进行了伐袁斗争。1918年,刘谦初考入山东齐鲁大学预科,“五四运动”爆发后,因积极宣传爱国思想被反动当局勒令退学。1922年,刘谦初考入北京燕京大学,并与李大钊领导的学生组织建立了秘密联系,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1924年,27岁的刘谦初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五卅惨案”后,他首倡成立“燕大沪案后援会”,被选为燕大学生运动负责人之一。燕京大学毕业后,刘谦初到广州岭南大学从事革命活动,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政治部宣传科社会股股长,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1929年7月,刘谦初领导发动了持续40多天的青岛大康、隆兴和富士等七大纱厂的总同盟大罢工,给反动当局和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

1929年8月,刘谦初在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途中不幸被捕。在狱中,刘谦初受尽折磨,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刘谦初不但没有屈服,还将监狱当成对敌斗争的阵地,向狱中难友们讲述革命真理。1931年4月5日,刘谦初在济南英勇就义,年仅34岁。


刘谦初故居院内场景。


刘谦初故居的老房子,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走进这个几经修缮的简朴院落,了解刘谦初短暂而壮烈的一生,人们无不被先烈的初心和理想所感召。刘谦初故居于2005年5月被命名为青岛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0月被命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故居正在进行扩建,刘谦初红色文化园即将正式对外开放。为强化园区史料支撑,平度市成立了工作专班,先后2次进京拜访刘谦初烈士的女儿刘思齐,现场聆听革命故事,瞻仰烈士遗物,追忆烈士革命事迹,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平度市还组织热衷党史研究的老干部志愿者团队,先后赴江苏、新疆、上海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多个城市,对刘谦初工作、战斗过的地方进行史料挖掘,拍摄资料照片6000余幅,搜集了大量珍贵史料,真实生动地还原了刘谦初烈士血洒齐鲁的感人事迹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红色家庭历史。

即将开放的刘谦初红色文化园,将综合运用浮雕、场景、影像等形式生动呈现刘谦初烈士的革命事迹,建成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集红色教育、文化体验、田园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以刘谦初故居为依托,打造红色文化园平台,着力构建全国一流党性教育基地。“忠诚、担当、坚守、情怀”的新时代谦初精神,将更加熠熠生辉。(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马晓婷/文 王雷/图)

93

大泽山石雷战:

筑起人民抗战的“铜墙铁壁”

站在平度高家村南山山顶,村里村外阡陌纵横,周边道路一目了然。这里至今保留着80年前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口锈迹斑斑的铁钟。一口战时用来传递消息的“警钟”,当年从这里隐蔽俯瞰村外交通要道敌情可获最佳视角,连同山脚下矗立的“平度抗日英雄纪念碑”,都在讲述着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智勇无畏保卫家园、浴血抗击侵略者的故事。



石雷之乡的民兵塑像。

1938年,抗战全面爆发第二年,中央发出了“应以发动游击战争与建立游击区的根据地为中心”的指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意在胶东创立以大泽山为中心的根据地。两年间,中共胶东区党委率先在大泽山、牙山和昆嵛山三地创立根据地,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大泽山上。

位于青岛平度的大泽山,是胶东西部最高峰,东西横亘平度、招远、莱阳、掖县(今莱州)边区,绵延百余里。它山势高峻、山峦叠嶂、沟壑交错,地理位置十分险要,素有胶东西大门之称,正有开展游击战的地利之势。而位于大泽山主峰西麓的高家村,更是在根据地建立前就拥有了村民自发组建的抗日民兵自卫团。

1940年,抗战进入最为艰苦的时期,敌军在大泽山周边设了20多个据点,想要一举拔除根据地这根坚韧的刺。面对敌人的来势汹汹,高家村不再“单打独斗”,与所里头、韭园、南台、北台等联合组成了民兵联防,由高家村的高禄云任指挥,韭园村的周维绪任副指挥。他们利用山地优势,开展灵活多变的游击战,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誓要粉碎日伪军对大泽山抗日根据地的“清乡”和“扫荡”。

为方便村子间的联动,在五个村子周围的小山上都设立了隐蔽的瞭望哨,只要敌人从据点出动,民兵立即敲钟报警,位于高家村南山的那口生锈的铁钟,就曾因此立下赫赫战功。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地雷战成为联防民兵的一项“撒手锏”。

不过,随着地雷战的广泛开展,新的问题出现了。一方面日伪军对大泽山抗日根据地采取了“铁桶政策”,除在军事上设据点反复“扫荡”,经济上也严密封锁,八路军兵工厂生产的地雷运不进来,又缺乏浇铸地雷用的生铁;而另一方面,屡屡吃了“铁西瓜”的敌人,也开始使用扫雷器……对此,民兵们也开始动脑筋想应对之法。

山村里石匠多,盖房垒墙就地取材全都用石头,他们在漫山遍野的石头上打起了主意。大块的石头,先用钢钎在上面凿一个口小肚大的洞,填进炸药安上引爆装置,一拉弦,碎石飞溅,杀伤力同样了得。经过反复试验,“石雷”诞生了。

1942年4月,千余日伪军“进攻”大泽山抗日根据地,联防民兵获得情报后,在高家村西北面的河滩里埋设了百余枚石雷。埋伏在周围山上的民兵“麻雀组”,则不断打冷枪诱敌深入。日伪军见只有几个“土八路”,于是蜂拥而上,踏入雷区。一时间,石雷炸响,石块飞溅,浓烟滚滚,炸得敌人鬼哭狼嚎,抱头鼠窜。高家民兵联防取得了发明石雷后的首次胜利。

之后的战斗,石雷不断出新,除踏雷外,还研制出了用一根头发丝一头固定在树上,一头系在石雷上的绊雷;吊在葡萄架和门框上的空雷等等。也就从这时起,日伪军见“石”色变,闻“雷”丧胆,纷传“进了大泽山,把命交给天。”大泽山也就成了众人口中的“石雷之乡”。

高家民兵联防为保卫大泽山抗日根据地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涌现出了县以上民兵英雄46名,其中,1名获得八路军胶东军区授予的“民兵英雄”、“战斗英雄”、“爆炸大王”和“神枪手”称号。1943年,高家民兵联防被胶东军区授予了“铜墙铁壁的高家民兵联防”光荣称号。

如今,平度抗日战争纪念馆所在的高家民兵联防抗日斗争遗址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命名为青岛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及青岛市国防教育基地,也成为大泽山风景区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今天重走这条争取胜利和解放的红色之路,就仿佛亲历民兵战士们紧张的呼吸,感受山路疾行处脚边滚落的土石,与当年青岛蓬勃的革命力量经历一场跨时空的相逢。(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文 王雷/图)

94

李慰农公园:黄海帅旗,沉雄远略

李慰农是在青岛为革命献身的第一位共产党人。1925年7月,李慰农在团岛英勇就义;1989年青岛解放四十周年之际,全市青年团员捐款为李慰农建造雕像,雕像树立在西陵峡路海滨公园,如今这里已经升级建设为“李慰农公园”,成为后人接受教育的党建文化公园,也是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之一。


李慰农公园内的李慰农塑像。


李慰农(1895-1925),原名李尔珍,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他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912年考取芜湖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后更名“慰农”,寓意以实际行动振兴农业、拯救农民大众。“五四运动”爆发时,李慰农是芜湖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成为进步青年的代表。据《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40位英雄烈士的壮丽人生》一书记载:1919年,李慰农与蔡和森等人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三年后,他和赵世炎、周恩来、陈延年、李维汉、王若飞等在巴黎西郊召开中国少年共产党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李慰农随后被批准转为正式党员。1923年,周恩来被选为旅欧总支部书记,李慰农为总支部成员。1923年底,李慰农离开法国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参加中共旅莫支部的活动。

1925年,李慰农奉党中央指示回国,同年4月被派往青岛市委工作。他深入产业工人中间建立党组织,领导开展工人运动。同年四五月,青岛大康纱厂工人举行罢工。李慰农立即派党员去联络各厂工人举行联合大罢工;在党组织领导下,青岛罢工范围持续扩大,工人、学生、知识分子群起声援,全国各地的工人也发声支持。大康资本家于5月9日与工人代表签订了九项复工条件。历时22天、闻名全国的青岛工人第一次联合大罢工取得了重大胜利。

1925年5月29日,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奉系军阀制造了“青岛惨案”。第二天,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李慰农组织了“胶济铁路总工会沪青后援会”,发动工人积极分子在青岛、济南等地揭露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罪行,发动募捐,慰问罢工工人。7月26日,李慰农在去小鲍岛召开秘密会议时被反动军警逮捕。敌人逼他供出“同党”,李慰农坦然应对:“青岛的工人全是我的同党!”29日,李慰农在团岛海滨沙滩上被秘密杀害,时年30岁。

李慰农牺牲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罗章龙写诗悼念战友:

黄海帅旗李慰农,

沉雄远略兼雍容。

山东革命勋名懋,

不废江河一代宗。



李慰农公园一角。

青岛人民永远铭记李慰农。2016年8月,升级建设后的李慰农公园重新开园。这处红色文化主题公园分别围绕青岛党史轨迹、中国精神、中国梦、四德长廊四个板块进行创新改造,成为青岛党史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青岛党史轨迹版块采用工字钢激光雕刻而成;工字钢材质寓意党史与工人阶级密不可分,青岛党史始于四方机厂,党史从1923年青岛四方机厂圣诞会成立直至1949年青岛解放,涵盖了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青岛大康纱厂工人大罢工等发生在青岛的重要党史事件。中国精神版块采用花岗岩大理石雕刻而成,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涌现出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行提炼升华,以中国精神展现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以中国精神激励人们砥砺前行。中国梦版块采用打开书本的形象进行呈现,整体采用玻璃钢制作而成,包含“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具体体现、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等具体内容,生动诠释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四德长廊板块通过对青岛市涌现出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榜样人物进展示,通过榜样力量进一步弘扬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带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开园以来,众多市民在这里瞻仰烈士雕像,重温青岛党史,感受中国精神,畅想中国梦。(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文 王雷/图)

责任编辑:岳文燕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