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就是老百姓所说的“中风”。据统计,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在我国,每年有超过300万新增卒中患者,防控形势严峻。救治卒中患者首当其冲就是一个字“快”,在一场场犹如“百米冲刺”般的救治过程中,院前、院中、院后三方合力缺一不可,才能“跑赢”死神、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本期《健康周刊》专访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专家袁海成。
防不胜防的身体炸弹
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卒中如果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将带来极高的致死率致残率,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因此,卒中的救治,最关键是要与时间赛跑。
记者采访当天,袁海成主任率领团队为一位六旬老人刚完成了取栓手术。卒中的发生都很突然,让人猝不及防。这位家住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老人突发偏瘫,在当地二级医院做溶栓处理后,医生通过青岛市环胶州湾卒中救治微信群联系上袁海成主任,迅速将患者转诊至市中心医院。经过评估,手术团队争分夺秒,抢在黄金期为老人完成了取栓手术,病人术后即刻偏瘫恢复了大部分。近年来,卒中的发病率高居不下,发病人群涵盖了20岁以上的各类人群。在袁海成主任的印象中,最年轻取栓患者31岁,是个4岁孩子的妈妈。幸运的是,抢救及时,成功取栓,她基本完全恢复正常,成功的挽救了一个家庭。
直面卒中靠团队作战
有着25年卒中救治工作经验的的袁海成主任,说起这些年卒中治疗变化,他体会最深的是:“过去是单兵作战,现在是团队作战。”“过去治疗因为可能发生的出血等问题,要反复和家属沟通;现在患者来了,家属会说,‘大夫,我们栓了,赶紧取吧’。”可以看出,卒中凭借着超强杀伤力,已经成功抢占“C位”。2016年7月,市中心医院整合了神经内外科、急诊科、放射科、导管室、重症监护室、康复科等相关学科,组建了多学科卒中救治团队。为了尽最大可能为患者赢取时间,全院多个科室和部门都联动起来,在青岛率先以组织化管理的模式为卒中患者的生命护航。
对卒中患者来说,从发病那一刻开始,生命就按下了“倒计时”的开关。如何让更多卒中患者获得有效治疗?作为全市最早开展卒中组织化救治模式的医院,市中心医院步履不停,在2017年底与青岛市急救中心合作,发起组建了“青岛市环胶州湾卒中救治体系”,按照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思路,依托青岛市院前急救体系,开展区域危重症卒中患者转诊救治工作,还连续举办了4届青岛市环胶州湾卒中救治论坛,指导区域内卒中防治中心开展工作。
溶栓取栓绝不是终点
前不久,袁海成主任团队被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授予优秀课题参与团队,其参与的“中国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直接动脉治疗的疗效评估”课题被评为2020年优秀课题。这一课题的研究旨在探讨直接取栓和先溶栓再取栓哪个效果更好,市中心医院和全国41家高级卒中中心一起开展研究,致力于在卒中治疗领域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去年,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的取栓手术量位居全市第一名、全省前三名。居高不下的手术量背后,是从未止步的发病率。溶栓、取栓手段是在卒中的终点力挽狂澜,如何把关口前移、从源头上扼制卒中的发生?抗击卒中不只需要院内救治,而是需要一个贯穿院前、院中、院后的链条。打通院前和院后的环节,形成覆盖患者“全生命周期”的关护闭环,这是袁海成主任为代表的卒中治疗专家一直不懈努力的方向。
袁海成
记者手记
这个主任跑遍了青岛的二级医院
从周一到周五,袁海成主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手术室度过的。和许多直面卒中的医生一样,他们需要随时待命、随叫随到。只要有空,袁海成主任都会打开手机里的青岛市环胶州湾卒中救治微信群,及时“爬楼”,解答疑问或者帮助患者转诊。这个2017年年底成立的微信群,群成员人数已达上限,云集了青岛市各大医院以及院前急救的专业医生。每个月,通过这个微信群获益的卒中患者达数百人。
卒中的救治不能靠单打独斗,战胜卒中更需要拿出“授之以渔”的医者仁心。“青岛所有的二级医疗机构我都去过,社区我也去宣讲过,前不久我刚去了市北区的双桃社区做义务宣讲。”面对卒中,袁海成主任有着长远规划,提出了“三步走”的解决方案,院前宣教降低卒中发病率,院内救治降低致死、致残率,院后管理降低复发率,从而打通“垂直链条”,让卒中的发病率下降的拐点早一点到来。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于波
责任编辑: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