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0年12月17日11版
碧海潮生是故乡 --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
第七部分·红色文化
95
青即战役:见证青岛解放
扼胶州湾咽喉、港阔水深、形势险要的青岛,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6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并解放青岛,至此山东全境解放。而吹响这胜利号角的,正是战斗一个月的青即战役。回望那段烽火岁月,青岛解放的往事,又浮现于眼前。
“在青即战役中,必须以高度的阶级觉悟,紧张旺盛的战斗精神,高度发挥一切作战艺术,发扬我军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完成一切战斗任务,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歼灭敢于抵抗之敌。团结一致,上下一心,为解放青即人民而战!为解放全中国而战”。1949年5月3日,青即战役指挥机关(第32军兼)向各参战部队发出了“青即战役预备令”“青即战役战斗动员令”,对青即战役作了全面部署。同日,青即战役打响了!
屹立在丹山上的青即战役纪念碑
1949年春天,山东全境大部解放,全国解放大势已定。然而在青岛,却是敌强我弱的局面,兵力和武器装备都不占优势。1949年4月28日,毛泽东主席亲自拟写了《同意对青岛举行威胁性攻击》命令,批准山东军区发起青即战役,解放青岛。此电虽文字不多,但内容丰富,足见中央对青即战役的重视,这是一场关系全局、意义重大的战役。4月30日,山东军区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和部署,决定解放军第32军和胶东军区部队兵分三路进攻青岛敌军。其中,第32军第95师为西路,围击胶济铁路两侧的敌军;94师为中路,向即墨城北烟青公路以西的敌军防御阵地发起攻击;华东警备4旅和警备5旅1个团为东路,攻击即墨城以东沿海一线守敌,以保障32军左翼之安全,并负责扫清青岛东北外围和崂山地区的敌军。三路大军由北向南,采取逐步压缩、分割包围的战法,逐步向青岛市进军。
迫敌早退,是青即战役的目的,对青岛敌军发动威胁性攻击,是青即战役的重要特点,青即战役分步实施,为前线作战部队保留了足够的灵活性。在实际战斗中,也验证了这种部署的前瞻性。5月3日,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云集青即前线。东路部队进展神速,首战灵山告捷。5月4日,人民解放军32军向上疃国民党守军发起进攻,但敌军防御工事坚固,火力凶猛,激战两天一夜仍未能攻克,撤出休整后,5月11日重新进攻上疃,至25日,青即外围战胜利结束,国民党军在即墨城外围设置的据点全部被拔掉。5月26日开始,部队向国民党军第一道防线发动了全线进攻,智取马山、窝洛子,破敌首道防线。人民解放军乘胜追歼逃敌,攻打铁骑山、驯虎山,破第二道防线。
在这个过程中,打响于5月28日的铁骑山战斗,是解放青岛时打得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在警备4旅旅长邓龙翔指挥下,从上午9时开始到下午13时左右,攻占了铁骑山,却被敌人突袭被迫撤下。次日凌晨4时前,解放军再次攻山,将铁骑山主峰阵地及东、南两侧两个山头夺回,发动全线总攻击,于5月29日凌晨1时许胜利攻占铁骑山。
青岛人同样不会忘却的还有丹山战斗。战士们呐喊着冲向山头,暗堡里重机枪却又开始扫射,战士们成片倒下,极其悲壮。经过一昼夜的激战,终于攻下山头,取得了战斗的胜利。6月1日,解放军攻占了张0村和沙子口,切断了青岛国民党军队东退之路,使国民党军队陷入弧形包围之中。随后,收娄山,占李村,解放军轻取第三道防线。6月2日中午12时,青岛完全解放。由于解放军攻势迅猛,青岛解放时水电未断,生产设备完整保存,生产和生活秩序很快得到恢复,青岛市内的经济文化设施也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青岛解放的当天,中共青岛市委正式办公,青岛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马保三就任新青岛第一任市长,青岛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71年过去了,青岛人的记忆却从不曾淡却。这座仅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城市,正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伤痛,才有今天走向世界的从容。青即战役的旧址,如今多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安稳而珍贵的日子里,时常有一家老小几代人同游这些遗迹,打开尘封的历史,代代相传那些英雄的故事。(马晓婷)
96
“热血青年”周浩然:
以生命鸣响时代的汽笛
少时投身革命洪流,一心寻求救国之路;18岁加入“左翼”,成为进步刊物《汽笛》主编;24岁武装抗日救国,遭叛徒出卖英勇就义。周浩然,抗战时期青岛地区牺牲的第一位烈士,短暂的一生涌动着革命的热血和豪情,激昂的生命交响留下振聋发聩之音。
周浩然
周浩然,原名周世超,即墨区段泊岚镇东瓦戈庄人,生于1915年,父亲周孚先是一名律师,对周浩然影响很大。读完私塾后,父亲就送他到青岛读小学,这一年正值“青岛惨案”发生,小小年纪的周浩然带领同学们参加示威游行,早早投身于革命洪流。小学毕业后,周浩然先后在青岛礼贤中学和市立中学学习,在市立中学,周浩然遇到了对他影响非常大的国文教员胡先生。这位中共地下党员非常欣赏眼前这个刚毅不屈又求知若渴的学生,在胡老师的指导下,周浩然广泛接触新文化,并在著名作家王统照的指导下,走上了新文学之路。此后,志存高远的周浩然选择北上,考取北平大同中学。在校期间,除了完成学校的功课,他还开始博览群书,积极进行写作。1933年上半年,北平形势危急,周浩然回到青岛,开始参加青岛“左联”的活动。在周浩然的提议下,《汽笛》创刊并不断刊发针砭时弊的杂文,激怒了国民党青岛反动当局,《汽笛》被查封,周浩然也被通缉,无奈返回北平。
“但看流云笑翠微,年华转瞬似梭飞,男儿抱有冲天志,万里扶摇展翅飞。”1934年,周浩然回到故乡即墨,以诗抒发满腔报国热情。此时的青岛,被白色恐怖所笼罩,但周浩然顾不得自己,他起草《告全市同胞书》,联络进步学生积极开展活动,在当时的青岛可谓轰动一时。1935年5月,周浩然到《新青岛报》编辑部主编《小青岛》文艺副刊,并把这里作为自己的战场,以文字为刀枪,直指敌人的心脏。很快,《新青岛报》就受到反动当局的警告,周浩然被迫辞去了这份工作。1936年3月,周浩然到山东大学学习。
周浩然是作家、诗人、更是革命者。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了。周浩然意识到,自己作为血性男儿,必须“誓死为国,奋勇抗敌”,民众也“无第二条路可走了”。于是,周浩然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弃学回乡,开始在即墨县瓦戈庄一带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在家乡,周浩然成立了即墨县瓦戈庄国术训练所,1937年10月,以国术训练所的学员为骨干,成立了即墨县抗日义勇军游击队,周浩然担任总负责人。1938年3月,周浩然率领抗日义勇军伏击进犯日军,打响了青岛武装抗日第一枪,极大鼓舞了人们的抗日士气。1939年2月,周浩然赴抗日军政干校山东分校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干校毕业后,周浩然回到了胶东区党委工作。中共即墨县委成立时,周浩然担任县委委员兼组织部长。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周浩然主动要求在即墨最危险的瓦戈庄村、灵山、刘家庄一带开展工作。1939年9月12日傍晚,周浩然在西尖庄村组织秘密会议时,被叛徒姚士吾的部下发现并告密,被敌人包围,壮烈牺牲。
周浩然牺牲前,最后一次开会的会议旧址,位于即墨刘家庄镇西南1.5公里西尖庄村东侧的三间土墙蓝瓦房里,现在,这里是周浩然烈士纪念馆的所在地。周浩然留下了百万字的文稿,其中大量与抗战有关。为了护全这些珍贵的资料,周浩然的家人付出了大量的努力。1960年来,周浩然的弟弟周法廉坚持不懈挖掘烈士事迹,1968年,有关部门发现了日军杀害周浩然的罪证,1984年,周浩然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烈士。
周浩然塑像
烈士倒下之地,如今已屹立起精神的丰碑。依据周浩然遗作真迹和生平事迹精心设计打造的周浩然文化园,已经成为一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面对崂山红花岗岩石料打造的周浩然烈士像,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缅怀着周浩然热血的一生和壮烈的誓言,感受着革命者的胆识魄力和爱国为民的浩然之志。 (马晓婷)
97
杨明斋故居:革命先驱 彪炳史册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及筹建者之一,杨明斋被周恩来誉为我党历史上一位受人尊敬的“忠厚长者”。杨明斋故居位于平度市明村镇马戈庄村,故居建筑面积约七十平方米,原建筑至今已经历五百余年,繁衍二十余代人。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杨明斋故居2012年10月由平度市人民政府重修,成为平度八大红色教育基地之一。
杨明斋,1882年3月生,平度马戈庄人,名好德,字明斋。资料显示,杨明斋7岁开始读私塾,16岁辍学务农。1901年辗转到海参崴做工谋生。1908年以后在西伯利亚地区边做工边读书,与在那里从事开矿、修路等繁重劳动的华工联系密切,积极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并被推选为华工代表。十月革命前,他加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动员华工参军参战,参加了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为保卫十月革命成果做了大量工作。后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杨明斋纪念馆内景
1920年3月,以维金斯基为代表的共产国际工作组到中国活动,杨明斋为小组成员,担任翻译和协调工作,与李大钊、陈独秀有深入的工作联系。1920年5月,杨明斋参与建立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担任负责人。1920年8月中旬,杨明斋和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人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取名为“中国共产党”,杨明斋也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创立的重要人物。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杨明斋做了大量工作。他陪同维金斯基往来于北京、上海、济南等地,推动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他在上海租赁了一幢房子,开办中俄通讯社和外国语学社并担任社长,传播马列主义理论,吸收党员并送往苏联学习,培养了一批未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20年秋天,杨明斋回山东,在济南与王尽美、邓恩铭等会见,回平度向乡亲宣传革命,把革命的火种洒在家乡。
1921年,杨明斋与张太雷作为中共代表赴苏联莫斯科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1921年中共一大以后,杨明斋从事党的理论教育和新闻宣传工作。1922年7月,他出席了中共二大,积极参与制定党的反帝反封建纲领。这期间,他先后在《工人周刊》(中共北方党报)、劳动通讯社任编委,还参加了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工作。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思想文化,成为建党时期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1924年6月,杨明斋出版了《评中西文化观》一书,批判了复古思潮,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对当时的思想战线产生了重要作用。
1925年夏,杨明斋在广州任苏朕顾问团翻译。10月,他受党的委托在上海接收和选送学员,率领百余人赴苏联到新组建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从这些学员中走出了大批党的领导干部。杨明斋在中山大学负责总务工作,直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奉命经上海秘密回国,到京津地区工作。在白色恐怖下,他积极进行理论思考,写出了《中国社会改造原理》。为保存力量,杨明斋被党组织安排到河北省丰润县车轴山中学任教,他教育许多学生投身革命。
1930年1月,杨明斋秘密越境赴苏联治病,直到同年秋一直在哈巴夫斯克扫盲站当中文教员,后到海参崴的报社和无线电台工作。1931年杨明斋被当作叛逃者流放到托姆斯克当勤杂工。1934年8月流放期满后到莫斯科,进入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工作,先后任投递员和校对员。1938年2月,杨明斋以被胡乱捏造的罪名遭逮捕,并于同年5月牺牲。1989年1月,杨明斋被彻底平反,恢复名誉。1989年8月,杨明斋由国家民政部门公布为革命烈士。
杨明斋故居外景
2012年,青岛市委组织部在杨明斋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重修杨明斋故居。在杨明斋故居重修过程中,青岛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了珍贵的党史资料,平度市高度重视重修工作,将其打造成为青岛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青少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米荆玉 本版摄影 王 雷)
责任编辑: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