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全球600亿美元的农药市场,这家青岛的小公司准备向国际巨头们发起挑战

2021-02-09 15:23 青岛创客  

在全球的农化与种子这一商业领域,从2015年开始,随着杜邦与陶氏合并,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先正达,拜耳收购孟山都,三大巨头的商业版图已经形成。

在这几家巨头的农药业务版块中,除草剂一直都牢牢占据着核心地位。2019年全球作物用农药销售额达598.27亿美元。其中,除草剂销售额为261.75亿美元,占比高达43.8%。

如今,一家位于青岛的小公司,正准备在除草剂这个领域,向这些庞然大物们发起挑战。

这家公司的名字,叫青岛清原抗性杂草防治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清原”)。


01

除草界的“种草人”

“全球近10年推出的15种除草剂新品中,中国有4种,全是我们清原的产品。”

在位于青岛中德生态园的创新中心会议室里,公司董事长连磊介绍青岛清原时,这样开场。

2009年,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两年的连磊,和几个同学一起创办了青岛清原。

成立之初,青岛清原明确了企业定位:抗性杂草防治,专注于除草剂产品和除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说到为什么要做除草剂,公司副总经理路兴涛非常感慨:“我亲眼目睹过农民因这种杂草繁殖‘失控’而被迫将小麦全部刨除的场景。”有一段时间,安徽天长、江苏兴化等小麦田中出现了一种叫做“日本看麦娘”的超级杂草,各种进口除草剂用量提高到五倍以上还不能得到有效防治,在抗性严重的区域,当地农民只能含泪将其连同刚刚拔节的小麦全部翻掉,“如不这样做,待到杂草成熟有了种子,明年这片土地的‘草害’将更加严重。”

最初的两年,公司通过配方和剂型的改良推出了一系列的针对区域性抗性杂草的产品,迅速打开了市场。但创始团队并不满足于此。“在我国甚至全世界,抗性杂草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且抗性愈来愈强,只是通过现有化合物的复配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抗性问题。况且我国仿制人才多,水平高,如果清原农冠只是做仿制产品,很难建立起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这让我们看不到未来。”总经理庄润青表示。

2011年,公司开始组建研发团队,进入到除草剂的新产品研发领域。

在清原创新中心,有一个总面积过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温室。路兴涛告诉记者,清原共采集保存了超10万份杂草种子,基本囊括了全国各地主要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大部分品种(生物型)。

凭借对各种杂草细致入微的研究,2018-2020年间,清原4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除草剂接连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登记并成功上市,全面覆盖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

至此,清原成为全球具备除草剂创制能力的9家企业中唯一一家中国公司。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开始加速上升。

02

不取浮财创新驱动

据统计,开发上市一个农化全新的专利化合物需要耗资约3亿美元,8-10年时间,筛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个化合物,难度大、投资大、周期长,发展中国家鲜有染指。然而,在这个领域完成从初创企业到行业领跑者的转变,清原却只用了10年。

如果说对杂草的深入研究为清原开发新型除草剂夯实了基础,那么创新则在其角色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决定作用。


巨额的研发投入驱动了清原的创新和发展,这是清原成功的关键所在。自成立之日起,清原历年研发经费投入均占营销收入的10%以上,截至目前,清原已投入3亿余元开展了新化合物创制、基因编辑育种等研究,2020年研发费用更是超过8000万元。巨额研发投入也为清原搭建起一只高精尖队伍,在清原700多名员工中,仅专职研发人员就达到300余人,其中,博士20余人,硕士260余人,特聘专家15人。

当然,如果把几大国际巨头比作“狮子王”,青岛清原现在也只是那支还未长大的“辛巴”。但在清源人看来,技术的进步和中国发展,新药创制已经不再是巨头们的专利。

庄润青表示,其实农化巨头的研发部门,之前也是由一些中小企业合并而来;2000年以后,许多新化合物其实是由日韩的一些小型科研团队创造的,“并不是只有大企业才能搞创制,小企业只要敢于构建合适的研发团队,一样能做出好东西。中国发展到今天,化工体系和人才储备已然成熟,民营小企业也已经具备了搞自主创制的条件。”

“不取浮财”是清原发展的价值观所在。“作为一家创新型企业,这些年,我们也享受到很多政策福利,主持了2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也拿到过可观的政府补贴,但这些补贴公司都会在5年之内全部捐出。”路兴涛表示,公司管理层一致认为,凡是成功的企业,要攀登到事业顶峰,都要心无旁骛攻主业,一旦对政府补贴产生依赖,精力将陷入如何获取补贴,而非如何创新发展。

截至2020年12月,青岛清原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75项,授权48项;已申请PCT国际发明专利109项,路兴涛指着公司展厅的一面专利墙自豪地说:“这面专利墙上专利的市值就有几十亿美元,这是清原发展最大的底气。”

03

锚定未来继续领航

除已登记并上市的4款除草剂产品外,清原新创制的数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化合物也将在2023年底登记上市。未来5年,清原将上市6个新专利化合物,覆盖小麦、玉米、水稻、大豆以及非选择性除草剂。

在新化合物研发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清原并没有放缓脚步。反而看向未来,再次锚定了一个更为前沿的领域——基因编辑分子育种技术。

不同于转基因技术将其他物种的特定性状的基因转入到另一物种上,基因编辑技术只是通过基因编辑手段修饰该物种本身的基因,并不转入其他外源基因。2019年的《科学》杂志上刊发文章称:“基因编辑等新植物育种技术能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是全球消除饥饿和贫困战役的强大补充力量。”


经前期研发投入,当前,清原的基因编辑分子育种技术已取得一定成果。

在与抗性杂草博弈过程中,清原将基因编辑技术运用到育种领域,首创了CSE(循环打靶碱基编辑)系统,不但实现了可对任何碱基开展编辑,极大拓展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范围,并且在编辑过程中无需转基因编辑载体,编辑完成后不必再通过自交分离剔除转基因载体,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基因编辑过程和结果中不引入转基因单碱基编辑体系。

据悉,这是唯一符合澳大利亚监管要求的单碱基基因编辑系统,清原已经申请专利,并逐步进入全球主要国家,预计到2022年,其研发的国内第一个非转基因抗HPPD除草剂的作物将开展商业化种植。

种子+农药,青岛清原规划中的“双轮驱动”,俨然就是当年孟山都等国际巨头们商业模式的翻版。对于清原未来的发展,创始团队也有着极高的心气。近几年,随着清原新产品上市,知名度不断提升,不少投资机构找上门来,甚至不乏国际知名投资基金,但清源都婉拒了。对于资本市场,清原的创始团队表达出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态度。

前两天,连磊在朋友圈发了一张上市公司万华化学的走势图,配图说明他是这样写的:万华化学市值超过4000亿,超越了德国拜耳,离巴斯夫还差两个涨停板。生在中国很重要,股民们坚信中国会长出世界未来的巴斯夫、拜耳。我也信。


责任编辑:孙茜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