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向大海要水“喝”!山东大手笔布局海水淡化,青岛被委以重任!

2020-08-21 18:41

水是宝贵资源,也是制约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今年以来,山东围绕破解水资源瓶颈,已采取一系列行动。

近日,山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全省海水淡化产能规模超过100万吨/日。当前,山东海水淡化产能达37.6万吨/日。这也意味着,两年后,山东海水淡化产能将是现在的2.65倍。

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山东还提出在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等沿海7市形成一区、两园、多点、群星的产业发展布局。

水资源的匮乏一直困扰着山东。作为北方严重缺水地区,山东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另一方面,石化、钢铁、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庞大的人口基数都有着巨大的用水需求。

南水北调、引黄济青等跨流域调水工程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山东缺水问题。但山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缺水的问题,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或许才是具有可持续性的战略,拥有3345公里海岸线的山东有着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天然优势,如何将丰富的海水资源转化为极度紧缺的淡水资源,补齐发展的短板,成为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对于海水淡化产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青岛来说,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不仅有利于青岛缓解缺水的现状,更有可能把海水淡化做成一个大产业,为全国探路,变短板为长板。

1、山东喊“渴”

即便是放在全世界,山东也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山东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680.5毫米,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4,属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占有量小于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地区。

△青岛海岸线

资源性缺水,是山东水资源供需最明显的自然属性。同时,山东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从鲁东南沿海的850毫米向鲁西北内陆的550毫米递减。受季风气候影响,全省降水量、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变化幅度很大,连丰、连枯是山东水资源年际变化的主要特征。

干旱的气候是山东缺水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山东是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非常分明,夏季受偏南季风影响,炎热多雨。然而,我国夏季东南季风于每年的5月份从华南地区开始影响大陆地区,7-8月份才会深入到华北,那么在整个春季和夏季的开端阶段,山东主要还是受干燥的大陆气流控制,降雨比较少。

胶东地区是山东经济最发达地区,对水资源需求量均较大,也是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2014年至2016年3年间,胶东地区降水明显偏少,能够形成径流的降水更少。2016年,烟台、威海、青岛和潍坊四市分别比多年平均值偏少90.5%、79.8%、73.3%和50.6%,以致出现了严重的资源性水危机。

2、跨区域调水“解渴”

如何破解山东水之困局?调引客水成为重要方式。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山东通过南水北调、引黄济青等工程外调客水比例逐年增加,目前已占全省年水资源量的40%多。

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自2013年建成通水以来,已顺利完成七个年度的省界调水任务,累计调引长江水46.24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如同条镶嵌在齐鲁大地的“T”字型蓝色“动脉”,不仅提供沿线居民生活保障水、生产必需水、河湖生态水,更盘活了南北相通、东西互济的大水脉,成为润泽齐鲁的黄金水道。

△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通过近1200公里的干线工程与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及其他水利工程相衔接,形成了南北相通、东西互济的现代水网工程体系,不仅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矛盾,更打通了调引长江水的通道,构建起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联合调度、优化配置的骨干水网,增强了特殊干旱年份水资源供给和水安全保障能力。

南水北调水已逐渐成为胶东地区重要供水水源之一。

在青岛的城市发展历程中,始建于1986年的引黄济青工程功不可没。截至2019年11月16日,工程累计引水94.09亿立方米,累计配水79.2亿立方米,其中配水青岛46.82亿立方米。

2014年以来,为有效缓解胶东半岛地区因连续干旱出现的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局面,引黄济青工程连续5年实施应急抗旱调水,累计引水43.26亿立方米,占全省总用水量的4.07%,受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0%,支撑GDP占全省GDP总量的41.5%。累计为胶东半岛四市配水34.97亿立方米,其中,配水青岛19.83亿立方米、潍坊9.12亿立方米、烟台3.31亿立方米、威海2.71亿立方米。据统计,工程向四市配水量分别占四市总供水量的60.68%、17.9%、12%、16.2%,有力地保障了四市基本用水需求。

3、向大海要水喝

南水北调、引黄济青等重大工程为山东缓解用水紧张立下汗马功劳,但也从客观上增强了山东对客水的依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山东必须找到一条水资源补充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而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向大海要水喝”,就是山东“解渴”的一剂良方。

△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工程

目前,全球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海水淡化技术,解决了全球2亿多人的用水问题。尤其在中东和一些岛屿地区,海水淡化水已成为基本水源。

期待在水资源领域有所突破的山东也早已开始了在海水淡化领域的布局。

2017年12月,《山东省水安全保障总体规划》提出:“综合考虑海岛、沿海工业园区以及沿海城市水资源现状及用水需求,合理规划海水淡化工程选址布局,优先解决淡水资源紧缺地区的用水需求”。

2018年5月,《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基地”。

这一次,山东出台重磅举措推进海水淡化的发展。

产业发展布局方面,山东提出“一区、两园、多点、群星”的产业发展布局。

一区。全省整体创建全国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区。探索海水淡化新技术、新模式,在降低成本、保障水质安全、实现环境友好、突破“卡脖子”技术等方面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两园。青岛百发、烟台海阳两个具有辐射供水功能和全产业链的综合性产业园。每个园区产能规模达到30万吨/日,淡化海水可向周边县(市、区)辐射性供给,形成两个百亿级集供水和装备等产业链于一体的海水淡化产业园。

多点。在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6市沿海工业园区配套建设14个海水淡化基地,在潍坊市建设2个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基地,实现水盐联产。

群星。根据需求在全省32处有居民海岛建设海水淡化站,全省500余艘远洋船舶配备海水淡化装置。

海水淡化产业对城市的资源禀赋有着较高的要求,各城市用水需求也不尽相同,山东这次出台的政策也有着更强的针对性。

水是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源,山东将实行沿海工业园区“增水”行动。围绕高耗水行业发展需求,在沿海工业园区周边建设海水淡化基地,计划期内产能规模超过60万吨/日,推进淡化海水进园区,为园区工业用水提供保障,减轻当地淡水供应压力。

海岛供水一直困扰着不少地区,山东将实行有居民海岛“供水”行动。在有居民海岛建设海水淡化站,计划期内产能规模超过5000吨/日,实现有居民海岛“岛岛供淡水”,淡水供给稳定,解决供水安全问题。

沿海城市一直是山东的重点缺水区域,山东将实行沿海缺水城市“补水”行动。在青岛、烟台、威海等缺水城市科学规划建设海水淡化基地,计划期内产能规模超过30万吨/日,推进淡化海水进入城市供水管网,提供安全可靠优质淡水,缓解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紧缺问题。

4、青岛要当好领头羊

危困中总是蕴藏着新的机遇。独特的地理位置给青岛带来了缺水的不利条件,但却也为青岛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机遇。

在新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中,青岛被多次提及,例如在青岛百发布局具有辐射供水功能和全产业链的综合性产业园、在青岛科学规划建设海水淡化基地等。

新政策的出台对于青岛来说,无异于是一个重大利好。不仅有利于解决青岛自身的缺水问题,更有助于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当前,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问题。谁能在这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无异于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发展海水淡化产业,青岛优势很大。

在海水淡化产业及技术领域,青岛是山东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山东海水淡化工程主要集中在青岛,产能22.37万吨/日,占全省的60%。青岛市年海水淡化利用量3500万立方米。

山东规模最大的2个海水淡化工程是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工程和青岛董家口海水淡化工程,产能均达到10万吨/日。

董家口海水淡化工程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设计、建设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该工程实现了关键技术和设备国产化,打破长期以来海水淡化膜技术的国际垄断,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反渗透膜材料研发于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

当下,海水淡化仍然面临着成本较高等现实因素,这也成为了海水淡化普及之路上的关卡。目前,每吨淡化水的综合成本在8元左右,吨水成本明显高于自来水。能耗高、国产化率低、工程规模小是海水淡化成本高的重要因素。

以山东为例,省内淡化水在重化工、冶金等工业用水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其根本原因在于,过高的运营成本和有待开发的市场需求。

成本的降低背后是海水淡化从科研到市场的全产业链的成熟和完善,并非一日之功。海水淡化产业的培育,无论是对于山东,还是青岛来说都可谓任重而道远。

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必不可少。《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中提出了很多创新之举——

将符合条件的海水淡化工程纳入省重点项目,2025年年底前,对实行两部制电价的海水淡化用电免收需量(容量)费,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水淡化企业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支持发电企业实行水电联产、水热联产,降低海水淡化成本;地方财政可对淡化海水与当地市政供水水价差额进行补贴或由政府购买;探索利用基金、政府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探索实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本、风险投资涉足海水淡化领域。

纵观全球,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等国家都探索出了成熟经验,例如鼓励和支持淡化水进入市政管网,将海水淡化供水管道纳入市政基础设施范围,对淡化水实行水价补贴。

对于青岛来说,无论是解决当下迫切的用水问题,还是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海水淡化都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

只要遵循市场的逻辑,发挥资本的力量,不断在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持续推动产业化应用,青岛就有望在这个朝阳产业上实现“超车”,为全省乃至全国打造海水淡化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作出积极探索。

作者 | 木梓   策划 | 沈默   编辑 | 疾风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