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8月24日1版
青岛高新区、青岛蓝谷管理局、青岛金家岭金融聚集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瘦身、强体、放权、搞活”
四大功能区:裂变新要素催生新动能
改革,是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实现新突破的根本方法。
当下,中央赋予青岛“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等国之重任,中央批复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建设,青岛站到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最前沿。青岛如何乘势而起,功能区改革是关键之一。
去年10月,青岛功能区改革的大幕拉开。功能区改革是省委、市委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和青岛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的具体改革举措,作为首批试点的四大功能区,青岛高新区、青岛蓝谷管理局、青岛金家岭金融聚集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肩负起“改革先锋”的重担。
所谓功能区,往往能以灵活的管理机制、独特的政策优势,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桥头堡、示范田和引领者。青岛的功能区改革,就是要搞活机制,赋予更大的自主权、更灵活的激励机制,把功能区打造成为青岛改革发展的先行区、创新的示范区、转型的引领区。
青岛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半年以来,四大功能区紧紧围绕市委“瘦身、强体、放权、搞活”的要求,从改革中找出路,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切实将功能区改革举措落实到提升发展之“质”、聚势发展之“速”的细微处,不断裂变新要素、催生新动能,交出了一份抢眼的“成绩单”。
关键词:体制瘦身
开创干部担当新局面
搞活一座城,先要搞活“关键的人”。改革后的功能区,经过“体制瘦身”搞活干部队伍,让党员干部们卸掉“包袱”、轻装上阵,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深夜,青岛高新区创业大厦内灯火通明,挑灯夜战已成常态。“五一”过后疫情刚稳定,高新区招商部门便主动出击,在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的同时奔赴全国各地,北京、深圳、上海、西安、合肥、苏州、温州、潍坊……短短40天,招商人员走访项目32个,达成意向项目22个。这只是功能区改革后党员干部们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一个缩影。
以青岛高新区为例,改革后机构由原来的22个部门压缩为“八部一委”,干部队伍从平均年龄42岁降为平均年龄35岁,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由37%提高到52%。金家岭金融区梳理整合业务职能,设置5个内设部室,仅保留1个综合部门,配齐配强干部队伍,干部平均年龄36岁,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45%,从事业务工作的人员占比超过75%。
“体制瘦身”是第一步,如何持续激发年轻干部队伍的内在活力是关键。各大功能区坚持“三化一型”标准,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同时发挥考核激励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金家岭金融区按照“固定+浮动”方式确定薪酬总额,构建充分竞争格局,起草年度综合考核办法,每季度开展述职评议,实行全员业绩管理。青岛高新区还出台了《容错纠错实施办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清单(2020)》,为党员干部们划出干事创业“安全区”,鼓励党员干部们放开手脚、大胆试、大胆闯。
机构改革也带来营商环境的改善和行政效能的提高。近日,位于青岛高新区的中国“老牌”企业中国重汽青岛重工遇到了海外市场需求下降、产品出口受限等诸多困难,高新区助力企业迅速“转向”国内市场,用半个月时间完成新型专用车的研发改造,成功拿下北京等地近400台订单。
关键词:产业聚焦
重塑主导产业新格局
改革让产业趋于专业化,聚焦企业和市场需求,发力创新、管理、运营,并扩大放大自身的优势领域,形成专业的创业集群。
交付出口斯里兰卡、新加坡等海外订单,成功下线“复兴号”动车组,陆续生产济南地铁、重庆地铁等车辆……今年2月中旬全面复工复产后,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的三大龙头企业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有限、四方庞巴迪马力全开。
产业龙头的强势开跑,也让整个产业链运转动力十足,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内近200家轨道交通产业链配套企业同步摁下“快进键”,全力以赴追产能、交订单。作为示范区轨道交通产业链的核心要素,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有限、四方庞巴迪三大头部企业发挥着“定海神针”的作用。为了让整个产业链转动更流畅,示范区探索建立“管委会+头部企业”模式,聚焦头部企业和核心园区,在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上下足功夫。
有“定海神针”的强势助阵,2019年,示范区仅通过三大头部企业,就引进了总投资100亿元的华铁轨道交通关键装备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3亿元的中兴通轨道交通高端装备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3亿元的中钛轻量化研究院项目等重点配套项目,轨道交通产业核心园区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不断扩容。
改革后的青岛高新区剥离了52项社会职能,迅速调整主导产业格局,主攻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3+1”主导产业集群。抢抓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重大机遇,将原来人工智能、软件信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众多机器人相关产业门类“化零为整”,形成一个涵盖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等各环节的“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型产业链,企业从原来的“单打独斗”变为“相互借力”,共享资源、跨越发展。
“我们全面整合行业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比如西门子、发那科、ABB、酷卡机器人,来为我们下游的客户打造比较完整的数字化、自动化生产线。”青岛力鼎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奕林说,他们给潍柴、重汽,省外的一汽、二汽配套自动化生产线,用于这些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
得益于产业链结构的灵活调整,青岛高新区主导产业在疫情期间实现了“井喷式”发展。其中,“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已累计引进相关项目200多个,培育人工智能领域瞪羚企业8家,总投资额超过160亿元。
关键词:平台思维
实现“双招双引”新突破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给招商工作带来全新挑战。“逆境”之下,四大功能区不断强化平台思维、创新“双招双引”打法,跑出招商“加速度”。
先来看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青岛高新区GDP增长5.5%,增速位居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长11.7%,增速全市第一。上半年,青岛蓝谷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22.6%,较一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新签约引进大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6.7%、300%。上半年,金家岭金融区举行三次签约活动,与50家企业签订落户协议,意向投资金额422亿元人民币、1亿元美元,项目引进创历史新高……靓丽“成绩单”的背后,是各大功能区推出“新打法”之后结出的硕果。
在青岛蓝谷管理局一楼大厅,最引人注目的是挂在墙上的“双招双引”英雄榜、“争树创”先进典型光荣榜、重点项目和载体建设推进表。“2020年5月份第四周,四大战队共新增签约项目5个,其中第一战队新增签约项目3个,第三战队新增签约项目2个……”官网、官微等平台上每周一次的“战报”,也营造出你追我赶、人人争先的氛围。
青岛动车小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纪锋,拥有20多年深港澳地区工作、生活经验,通过城阳区全国“猎”高管的政策来到这里,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并接受集团自行制定的考核办法。在薪酬待遇方面,纪锋与公司签下了百万元年薪的“对赌协议”。“只要引进项目的数量、创造价值的总额达到目标,我就能拿到这笔远高于董事长的年薪;相反,若完不成目标,我甘愿薪酬‘缩水’,同时承担相应责任。”纪锋说,尽管是在“体制内”国企干活,但这“对赌”的挑战让他更有“闯劲儿”。
专业化园区运营公司和招商中介机构,在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等资源上优势明显,通过积极引进这些市场化公司、中介机构,以他们的专业化力量,为轨道交通产业不断注入新活力。目前,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通过天安数码城引进了总投资120亿元的天安科创城,正在全面发力推动德国Festo自动化产教融合智能产业园、凯银控股人工智能产业园、世纪通运人力资源产业园等项目尽快签约落地。
5月11日接触项目,5月26日即达成合作意向,仅用12个工作日,高新区就与全国500强企业、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河北敬业集团牵手成功,项目落户后,当年就能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高效招商的背后,是青岛高新区不断强化平台招商的结果:举办中国芯大会、蓝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引入中关村信息谷专业运营团队运营大荣生态科技园,新成立中以(青岛)国际客厅发展有限公司、青岛高新招商集团有限公司2家专业招商公司,引进了火石创造、深圳九州等专业招商公司。
今年以来,金家岭金融区“双招双引”工作逆势而上,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金融区金融机构和类金融企业1018家,同比增长36%,涵盖20余类金融业态,其中持牌金融机构205家。(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 涛)
责任编辑:李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