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三我”特刊|三进听民声 为制造业夯实“人才基座”,听听师生怎么说

原创 2021-03-17 07:21

青岛日报2021年3月17日第8版

三进听民生

为制造业夯实“人才基座”,听听师生怎么说



■本报记者与青科大机电工程学院师生座谈。

■本报记者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代表座谈。

零距离接触 在现场聆听

“三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

        本版文/图/视频 崔 武 黄 飞 刘 硕 陈 金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引多方资源培育前沿人才

“十四五”期间,青岛将全面推进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全面重塑青岛制造业发展优势,再创青岛制造业发展辉煌,为建设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和制造强国战略重要支点城市夯实基础。而这一切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青岛科技大学是国家“111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3月10日,本报记者来到这里,围绕如何加大制造业人才培养、开展产业前沿研究、推进校企合作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系主任赵海霞:

青岛制造业基础雄厚,制造业企业更是声名远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青岛提出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加快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这一提法将国家产业升级目标与青岛自身实际有机结合,为青岛未来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好高等院校作用意义重大。作为教书育人和开展科学研究的机构,高等院校对城市发展影响深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等院校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城市的发展速度。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近年来,青岛下大力气推动高等教育升级,加快培育本地高校,积极引进外地优质大学,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相关工作开展的力度还不够,指向性也不算明确。下一步,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根据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对高等院校进行更为精准的支持,努力实现高等院校与城市共赢。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到青岛工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好智力储备;加强资金投入,加大前沿、高精尖科研设施建设力度,更好地服务创新发展。

此外,在学科建设和大型科研项目申报上,相关部门也应该有所作为,积极介入,牵线搭桥,对接各种资源,助力高等院校发展。

●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系党支部书记焦冬梅:

当前,我们在教学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学生的理论基础比较扎实,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动手能力不强。这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差距。弥补这一短板,需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让企业深入参与教学。之前,我们做过一些探索,在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与部分企业深度合作,学生通过实践提升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企业也破解了自己的难题,实现了双赢。但这样成功的案例比较少,大部分企业不太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与高等院校有合作愿望的倒有不少,但实质性落地的不多,其中既有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也有合作成本的原因。为了推进和企业的合作,学校花费了不少心思,但成果不够系统,延续性较差。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打造校企合作的平台,以其为纽带,连接学校和企业等多方资源,系统性推进校企合作。尤其是针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种种障碍,进行系统清除。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企业的积极性,让它们没有后顾之忧的与学校展开合作,共同培养出更多更优质的学生,满足青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

●机械工程学院评建办主任付平:

青岛科技大学是一所紧跟时代发展的高校,近年来,针对青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设置了一些比较新的专业,包括智能制造、机器人、微电子等。但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这些新专业并不能发展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实用性欠佳。希望有更多的优质资源能够与学校对接,特别欢迎相关产业的企业参与课程设置等环节,大家共同建设这些面向未来的新专业。

高校培养出来优秀人才只有留在青岛才能更好地服务青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然而,一个尴尬的现实却是,因为收入较低,我们的毕业生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选择在青岛工作,令人遗憾。他们当初能够来青岛上大学,对这座城市都抱有极大的好感,留青愿望也很强烈。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针对青岛本地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急需专业的本地毕业生出台一些就业扶持政策,为城市“留住”更多的专业人才。

此外,我们的毕业生里也有不少的女性,她们的成绩都很好,创造力也不错,但找工作却面临更大的困难。希望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关注到这些优秀的女同学,多给她们机会,让她们可以学以致用,施展自己的才华。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钱鸿宇:

作为一名机械专业的学生,我感觉在学习中实践机会太少,去一些单位实习的时候,时间短,很多东西“只能看不能摸”,同学们都感觉“吃不饱”。这种状况很不利于我们的成长。希望企业能够敞开大门,让我们这样的学生多多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更快更好地提升自己。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青岛制造业大企业技术先进,小企业则一般。这种观点有些片面。其实,青岛有不少中小制造业企业非常厉害,在细分领域很有竞争力。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大对这些企业的宣传力度,树立制造业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外包方向)专业学生王琦:

信息技术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发展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介入。希望在我们下一步的学习中,能够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和机械融合应用方面课程的比重,开拓自己的视野,增加未来竞争力。

多年前,青岛的制造业企业就大量外迁到市郊的工业园。这些工业园建设得不错,但感觉对外交通不够方便。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快交通体系建设,让这些工业园的职工能够更便捷地往来青岛市区。

提升职业教育“磁力”

产教融合培养“大国工匠”

在制造业生产方式更新迭代、产业技术不断革新的过程中,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青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市全面启动职业教育创新示范高地建设,推出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为青岛打造产业之城、工匠之城提供重要的应用型人才支撑。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多年来,持续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为山东省、青岛市培养高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3月10日,本报记者走进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老师和同学们座谈,听取他们对职教本科建设、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提升职业认同感等话题的意见和建议。

●海尔学院招生就业办主任贾春刚:

青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很多接受了3年制造业相关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并没有及时走上工作岗位,而是通过“专升本”的考试,选择其他专业继续接受普通本科教育。有些学生甚至为了备考“专升本”,弱化了专业课的学习。

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海尔学院为例,2020年报名“专升本”考试的学生占比达到20%,2021年报考“专升本”的学生占比超过40%。这些优秀学生选择“专升本”后,留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空缺并不能得到及时补充。

解决这一问题的“药方”在于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这是适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要求。建议在青岛建设一批本科层次的职业学院,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避免职业教育的教学普教化、应试化,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研室主任赵水:

经常有一些制造业企业主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忙推荐优秀的学生到他们企业工作。推荐后,过不了几个月,这些企业主就会再次打电话“求推荐”。原因无他,因为福利待遇差,发展空间有限,新入职的学生们工作不了多久就会离职,另谋高就。

这种“招聘-离职-再招聘”是我市一些中小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用工荒,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求贤若渴”,大量招聘刚毕业的学生;另一方面是“留人难”,企业认为刚毕业的学生业务水平不高,不舍得给令人满意的薪水,从而造成新入职人员大量离职。

企业要有大发展,需要有足够的熟练工,或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高级技术人才。与他们相比,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有不小的差距。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熟练工并不是一蹴而就,他们都是一步一步成长而来。建议企业把目光放长远,对有潜质的新毕业员工进行长线投资,提高他们的待遇,资助他们不断深造,不断提高技术,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情感留人,这样才能真的在企业中产生更多的“大国工匠”。

培养制造类专业技术人才,需要更多的投入。近年来,制造业升级换代速度非常快,职业教育需要与制造业发展相匹配,教学设备需要及时更新。建议政府加大对制造类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让教学活动和生产实际接轨,更好地服务我市经济发展。

●海尔学院培训部主任李元超:

通过与毕业生和用人企业的沟通,我发现制造类企业目前缺少的不仅是一线的产业制造工人,也缺少来自一线的管理人员。制造类企业的管理不能“外行领导内行”,管理团队中必须有懂技术的专家型管理者。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时,不仅要教授专业技术知识,也要加入管理课程与思维训练,让学生在一线工作一段时间后,能够顺利成长为基层管理者,并以此为开端,向中高层管理者进阶。

此外,我还建议遴选部分实力雄厚、技术领先且有意愿长线投资的企业作为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校企联合共同培养现代智能化工厂需要的高端制造业人才,通过政府、企业、学院三方联动,推动“现代学徒制”全面落地。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刘峰: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家长对制造业职业发展和专业提升普遍存在误解,认为制造业劳动密集、工资水平低、晋升渠道单一、学历水平低、工作环境差,在制造业领域工作缺乏发展前景。受此观念影响,近年来,虽然制造业领域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提升,但优质人才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先进制造业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环节顶尖人才严重缺乏。

针对这一现状,建议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让一线技术工人和职业院校学生有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在具体举措上,可以完善对技术工人的评价机制,提高优秀技术工人的福利待遇,减少劳务公司等派遣制的签约,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保障。

目前,我市全面启动职业教育创新示范高地建设,需要大力推行校企协同,“双元”育人。希望学校企业能够搞好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课程教学,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

●数控专业毕业生张友一:

在融入企业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当初在学校里老师教授的技术与时俱进还不够,“学院气息”浓厚,虽然也能够完成实际操作,但效率不够高。

建议学校授课时,除了课本上的方法外,能够与时俱进,结合一线的实际需求,传授给学生更实用、更多样的方法,让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建议进一步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供更多参加比赛、专业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郭向坤:

作为一名学习机电一体化的女生,我和其他男同学接受了同样的职业教育,却很难赢得同样的工作机会。建议用人单位不要在招聘时设置性别阻碍,给予女性更多的机会。

此外,建议增加来自一线的专家授课课程,增加“工学交替”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向高端技术人才的方向迈进。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