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4月4日
地点: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狮泉河镇(海拔4300米)
天气:7℃/-11℃ 晴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气中的含氧量不足内地的50%,生活在这里的人每天就像负重20公斤;气候干燥少雨,年均降水量不足75毫米,而且“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举目望去,除了地上的针茅和固沙草,几乎看不到何绿色……这就是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阿里。只有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才知道,大自然有多壮美就有多残酷!
这里是孔繁森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是孔繁森热爱的山山水水,是一拨又一拨援藏干部守护的热土。援藏干部们在高寒缺氧、紫外线强烈的环境里长期工作生活,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可他们依然远离家乡和亲人,一拨又一拨、一茬又一茬地奔赴西藏,正如他们的优秀代表——孔繁森一样,缺氧但不能缺精神。
清明节期间,青岛援藏组随山东省第九批援藏中心管理组一起,驱车2600里来到海拔4300米的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狮泉河烈士陵园,一起“看望”我们的山东老乡——孔繁森。
部队官兵敬献花圈。
狮泉河烈士陵园的大门两侧,挂有毛主席的名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句话对于埋身与此的英灵而言,是再贴切不过的了。走进烈士陵园,一座高13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在红柳环绕的小山上,纪念碑的正前方依次矗立着李狄三、孔繁森两位烈士的墓碑,碑的背面以汉藏两种文字,镌刻着他们的生平。
在孔繁森烈士的墓碑两侧,有一副挽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岗底斯山”。狮泉河是印度河源头,是西藏自治区西部主要大河之一。位于狮泉河与噶尔藏布交汇处的狮泉河镇,正是阿里地区行政公署驻地。岗底斯山即冈底斯山,横贯西藏西南部,与喜马拉雅山脉平行,其第二高峰冈仁波齐被称为“神山”。“冈底斯”藏语意为众山之主,又被称作“世界之轴”。这副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烈士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之情。
山东援藏干部人才中心管理组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马金栋向孔繁森墓献花。
山东援藏组成员列队向孔繁森墓献花。
山东援藏组面向孔繁森墓默哀。
山东援藏干部一行30余人,在奏唱国歌、默哀三分钟后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鲜花,行三鞠躬礼。山东援藏中心管理组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马金栋上前理挽联、敬献哈达。最后,全体参加祭扫孔繁森墓的山东援藏干部人才瞻仰烈士纪念碑、重温入党誓词。在整个祭扫过程中,大家虽然没有提前商量,但都不约而同地向孔繁森墓鞠上一躬,轻抚碑上的浮尘。
山东援藏组在孔繁森墓前重温入党誓词。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1979年,时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响应国家号召,第一次赴藏工作。从进藏第一天起,他就暗下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这神圣的土地,献给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尔后,他三次进藏,历时十载。在党的召唤面前,在人生的选择中,他的精神境界一次次得到升华。在藏期间孔繁森先后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拉萨市副市长、阿里地委书记。赴藏前,他请人写下这句“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进藏后,他又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豪迈誓言。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因为车祸不幸殉职,时年50岁。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只找到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再有就是他去世前四天写下的“关于阿里发展的1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孔繁森牺牲后,他的骨灰分别被安放在他所工作过的西藏高原和他的家乡山东聊城。
27年过去了,西藏百姓没有忘记过这位好干部,每年到狮泉河烈士陵园孔繁森墓前拜祭的人络绎不绝。现如今,在阿里地委、行署所在地的狮泉河镇,繁森路和孔繁森小学这些名字,承载着人们对这位一心为民的党员干部难以磨灭的记忆......时间并没有冲淡孔繁森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援藏是艰苦的、孤独的,时常又是危险的。据资料显示,仅2013年至2016年3年,全国1513名(含中途轮换人员)援藏干部有421人(次)患过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性疾病,63人因公受伤,还有的长眠在了这片热土上。
在狮泉河烈士陵园,除了孔繁森之墓,还有李狄三烈士等97名烈士之墓。这些烈士,有的甚至都没有名字。 这就是精神的力量!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西藏精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孔繁森精神,再到新时代的“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这是一种伟大的传承。各个时期的援藏干部为西藏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建亮)
责任编辑: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