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1年4月19日5版
传承红色基因 坚守使命初心——走进“青岛红色教育基地”
大泽山抗日根据地:铜墙铁壁,传奇永续
历久弥新
1937年全民抗战爆发后,胶东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洛川会议“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示, 提出在胶东首先创立“大泽山抗日根据地”,然后开辟以大泽山为中心的其他抗日根据地。大泽山抗日根据地建立后,面对日寇疯狂扫荡,当地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纷纷成立民兵联防,配合主力部队积极开展地雷战、石雷战、麻雀战……雷声隆隆,乱石纷飞,敌寇人仰马翻,屡吃苦头后闻风丧胆。
大泽山地雷战成为胶东各地民兵学习的对象。其中,高家、韭园、所里头、南台、北台5个村于1941年组成的“高家民兵联防”名声最响,有“铜墙铁壁”之誉。如今,以大泽山区高家民兵联防抗日斗争史展室为基础建造的大泽山抗日战争纪念馆,每天吸引着省内外、国内外游客前来瞻仰,“高家民兵联防”的故事历久弥新。巍巍大泽山,抗战英雄们的史诗永续流传。
大泽山高峰耸入云端,把红旗插上大泽山,
高举起无数的手,擎起了“三八”钢枪,
握紧了手榴弹,凭靠九连洞、飞来峰,
掩体隐蔽耸岩屏障天险,
捍卫胶东兵工厂,保卫西海电话班,
决不让日寇野蛮摧残!
誓把敌人消灭在大泽山!
……
这首《保卫大泽山》,唱响于抗日战争年代,历经八十年的风风雨雨,仍然是萦绕在大泽山这一抗日根据地的主旋律。大泽山下“铜墙铁壁”雕塑巍然屹立,“高家民兵联防”的故事历久弥新。如今,在整修一新的大泽山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来自省内外、国内外的游客抚今追昔。会唱这首歌的英雄们逐渐隐没在历史中,而这首歌背后的英雄豪情、爱国情怀从未消散。
矗立在大泽山下的“铜墙铁壁”雕塑。
在建党百年之际,记者采访了平度市博物馆原副馆长高瑞吾。他的故乡东高家村位于大泽山下,村里的“大泽山区高家民兵联防抗日斗争史展室”正是“大泽山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前身。作为这块光荣土地走出来的学者,高瑞吾数十年收集、整理、研究大泽山抗战史;地雷战、石雷战的传奇,就是从大泽山脚下的村庄里发祥,传遍胶东各地,凭借一部《地雷战》成为家喻户晓的战争电影记忆,载入中国人民抗战史的辉煌史册。
平度大泽山抗日战争纪念馆外景。
保卫大泽山
大泽山,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地区主要根据地之一。它位于平度市北部,群山连绵,沟壑纵横,非常适合在敌强我弱情势下开展山地游击战。1937年全民抗战爆发后,胶东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洛川会议“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示, 提出在胶东首先创立“大泽山抗日根据地”,然后开辟以大泽山为中心的其他抗日根据地。高瑞吾介绍,大泽山在胶东地区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控制了大泽山,就能南牵胶济铁路,保持胶东区党委和中共山东分局的联系;东延昆嵛山,控制胶东腹地;西制渤海湾,保证渤海走廊畅通。因此,当时八路军西海军分区司令部、中共西海地委及西海行署就设在大泽山下的高家、韭园村一带,开辟了平(度)招(远)莱(阳)掖(县)根据地。”
“当时的西海军分区司令部就在我们高家村,离我家100多米远。”高瑞吾回忆,日伪军先后在大泽山周围建立了20多个据点,包围蚕食大泽山根据地,用残酷的“三光”政策扫荡,被称为“八路窝子”的高家村成为扫荡目标。“我们村222户,被日本鬼子烧了183户,杀了14人,最多的一家被烧过4次。1943年六七月份,日本鬼子七天来扫荡了三次,见人就杀,见到房子就烧。烧掉之后,西海地委组织人从掖县用牲口运来材料,重建村子。”每次扫荡都要躲鬼子,一些行动不便的村民只好搬到山洞里居住,最长的住了8年,“我们村好多孩子生在山洞里,村民高天贵跟我同一年出生,父母给他起了一个乳名,就叫‘洞’。”
日军的暴行并没有吓到大泽山军民。为粉碎敌人的扫荡进攻,当地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纷纷成立民兵联防,其中高家、韭园、所里头、南台、北台5个村于1941年组成“高家民兵联防”,高家村的高禄云任总指挥,韭园村周维绪任副总指挥,一村有情况,五村齐响应。在八路军西海军分区和县区武委会领导下,民兵联防配合主力部队积极开展地雷战、石雷战、麻雀战,与日伪军展开殊死的斗争。
从铁雷到石雷
民兵联防成立同时,民兵们接触到了上级送来的铁雷,开始学习地雷战法。1941年春,掖县据点的日伪军计划扫荡大泽山,提前得知消息的高家民兵联防在高家村西岔道口、韭园村西蛤蟆湾埋设三颗地雷,炸死炸伤日伪军8名,鼓舞了士气。吃了苦头的日军严密封锁,铁雷无法运进大泽山,于是民兵们自力更生,在高家村东北梧桐涧设立修械所,制造子弹;在高家村西北边在大疃村设兵工厂,收集生铁,压制雷壳,利用硝石、硫黄、木炭自制炸药、埋设地雷,大泽山地雷战就此展开。
大泽山抗日根据地民兵使用过的地雷。 王雷 摄
地雷战让日伪扫荡屡遭重挫,于是日寇从青岛调来工兵,探出了不少铁雷。针对这一情况,西海武委会主任傅健吾提议大家研究创造新的武器。高瑞吾介绍,“大泽山到处是石头,历史上有放炮炸石头的技能,又有下地枪夜里打獾、打狐狸的传统。大家决定因地制宜,利用石头造地雷。”早期的石雷造形简单,用凿子凿出一个直筒状,盛药少、威力小,炸开后就开裂成两半。韭园村民兵模范张炳春介绍了石雷制作技术,他把錾子的尖端打一个斜弯,这样就能凿出口小肚大、装火药多的石雷来。还有的民兵设计在石雷表面凿出菠萝状,这样石雷爆炸时碎片铺开面积广,杀伤力大。石雷试制成功后,迅速在大泽山根据地铺开生产。当时为奖励民兵,武委会提出“造一个石雷,奖励一斤小麦”的政策。民兵们说,“打鬼子不用奖励我们也干。”妇女老人齐上阵,大泽山石雷登上了抗日战争的舞台。
1941年秋,日伪军千余人大举扫荡,民兵们在高家村西北河滩里布下石雷阵。当敌人陷入雷区后,工兵的探雷器在石雷面前没了用武之地,雷声隆隆,石块纷飞,有50余名日伪军被炸死炸伤,敌寇抱头鼠窜。在残酷的战斗岁月里,大无畏的民兵们将石雷技术不断发展到新高度,先后有石雷、连环雷、前踏后响雷、水雷、绊雷、子母雷、胶皮雷、竹霄雷、草人雷等40多种地雷和布雷技术问世。时任胶东军区司令许世友在回忆录《我在山东十六年》里详细介绍了大泽山地雷战的经验。
1943年8月,3000多个日伪军拉网扫荡,高家民兵联防和周围民兵一起用地雷战配合主力一个排打击敌人。过河遇见水雷炸、葡萄园里遇见踏雷、掀开锅有锅灶雷,推门有门雷,打得敌人一天没走十里路,最后拖着250多具尸体退回了据点。傅健吾在回忆录里写道:“日伪军在这一仗后哀叹‘不长铁脑袋,不进大泽山。进了大泽山,把命交给天。’”也是在这一年,胶东军区授予高家民兵联防“铜墙铁壁”荣誉称号,为大泽山抗日根据地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泽山”永载青史
血火岁月,成就传奇。据统计,抗战期间,高家民兵联防涌现出各级英模人物、“爆炸大王”等46名,与日寇作战600多次,击毙、打伤、俘获日伪军2300余人。大泽山地雷战也成为胶东各地民兵学习的榜样。1943年春天,傅健吾等领导在韭园村举办了民兵培训班,抽调各地干部,用两个月的时间学习造石雷、埋石雷。学习期间正赶上日伪军扫荡,各县学员现场学习如何埋雷,地雷战的经验由此推广开来。1943年5月,海阳武委会推广学习大泽山地雷战经验,连续取得辉煌战绩,极大打击了敌人。1962年上映的电影《地雷战》选择在海阳拍摄,大泽山地雷战在胶东抗战局势起到了重要作用,电影里海阳地雷战战例也是生动的佐证。
大泽山地雷战既是游击战术的发明创造,也是人民战争的宝贵财富,1968年,山东省批准了海阳“五虎”民兵联防、莱芜县茶叶屿民兵联防、大泽山高家民兵联防三个民兵联防作为对外展示的单位对外开放,介绍地雷战经验。当时正在高家联中当教师的高瑞吾成为讲解员,在新成立的高家民兵联防抗日斗争史展室里,相继接待了来自巴勒斯坦、越南、朝鲜、马来西亚、印度等20多个外国代表团以及众多国内来宾。1977年,高家民兵联防抗日斗争史展室被公布为山东省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在高家民兵联防抗日斗争史展室基础上改建平度抗日战争纪念馆,2016年又改建为大泽山抗日战争纪念馆。作为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青岛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泽山抗日战争纪念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观众通过照片、实物和实地走访感受当年的血火战史。东高家村青山上,预警日伪军来犯的警钟仍在;北石山上,日寇“这里有反对者”的标语已磨灭。巍巍大泽山,抗战英雄们的史诗永续流传。
前保驾山村红色教育基地:
胶东火种,光芒万丈
莱西市姜山镇,前保驾山一村195号,临街的三间小屋,朴实的砖石结构院墙,青砖灰瓦的门楼,院子里陈设朴素,屋檐下挂着玉米穗。在这个美丽的村庄里,这座小院本来不起眼,然而院墙外树立着一个巨大的党徽,墙上大字遒劲鲜红:胶东革命火种——胶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
对于莱西这片有着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热土来说,这个小小的院落意义非凡。1927年,在这里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前保驾山村党支部,后人不仅保留小屋,还在邻近建立前保驾山村红色教育基地,全面梳理、展示当年的红色光荣历史。在这座小屋西间的土炕上,艺术家们用雕塑重现当年党支部成立的场景:在党组织负责人李伯颜、屋主人孙耀臣带领下,一群年轻人热烈探讨国家命运和党组织章程,在未来的百年历史画卷上,他们这一晚的壮举永载史册,他们为万古长夜的胶东地区点燃了火种。
山村点亮一粒火种
1927年,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后设立了北方局,开始整顿北方各省党组织。根据党中央指示,上海、武汉的山东籍党团员陆续返回山东工作。当时在上海暨南大学读书的共产党员李伯颜于11月30日启程返回山东老家(《中共莱西地方史》第一卷),与从济南军校返回老家的孙耀臣一起在莱西开展革命工作。12月18日,两人在前保驾山村组织部分贫苦农民进行革命启蒙教育,成立和发展农民协会组织,物色党员发展对象。以“钢胆、热心、沉着、慧敏”为条件,孙文合、孙洪成、孙凯山、孙公思、林世卿、林世茂等6人被发展成为共产党员。12月26日晚,在前保驾山村的小屋里,李伯颜、孙耀臣主持成立了中共前保驾山村支部委员会,时为胶东农村第一个党支部。
前保驾山村支部成立后,李伯颜落实省委关于扩大党的队伍、组建县委的指示,前往莱阳东部农村开展工作,广泛发展党员,于1928年3月中旬成立中共莱阳县委,这是胶东第一个县委。4月,县委领导的“胶东抗粮军”正式成立,此时山东督军张宗昌滥发军用票,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李伯颜和抗粮军号召农民加入武装组织,建立苏维埃政权。前保驾山村党支部贡献了短枪2支、长枪5支,200余人加入抗粮军。李伯颜还争取了田益三、徐子山农民武装的支持,武装暴动条件日渐成熟。5月26日夜,莱海边区、莱阳党组织和农民协会负责人联席会议在小院村西小河口夹河套召开会议,李伯颜部署攻城劫狱,建立莱阳苏维埃政权的实施方案:以鸡毛传牌为联络信号,兵分四路攻打四门,抗粮军主力负责占领县公署。6月11日,莱阳城内国民党县公署保卫团下乡征收户捐,城内仅留40多人。地下党员宋仁甲送出密信,田益三抓住战机,率部攻城。在徐子山等30余人接应下,战士们经过激战占领莱阳城,释放囚犯,县长王宝仁弃城逃走。然而,李伯颜和抗粮军迟迟没有到位,因势单力薄,田益三当夜撤出县城。暴动虽然失败了,但是攻城劫狱的成功,在胶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殒身不恤,忠诚到底
暴动当天,李伯颜和抗粮军为何没出现?原来,在策划武装暴动当晚,贪生怕死的小院村负责人赵百原把攻城劫狱计划泄露给了异己分子赵会原,他们策划了破坏攻城计划、杀害李伯颜的阴谋。当晚策划会议上,赵百原突然提出反对意见,以攻城时机不成熟为由起哄发难,使得会议无法进行。凌晨三点,李伯颜只好宣布休会,决定次日晚再做研究。会后,赵百原谎称本村人员留下开会,诱骗李伯颜参加。李伯颜在思考会议争论缘由时,被赵百原带人用腰带残忍勒死,秘密埋在河套里。1947年土改复查时,党组织查清赵百原是凶手,将其处决。
李伯颜被害后,党组织派员到处寻找,均无下落。武装暴动失败后,部分党员暴露了身份,孙耀臣秘密回到县委,安排党的工作,将部分暴露身份的党员转移到外地,未暴露身份的党员继续在各村坚持工作。孙耀臣转移到胶县、高密一带一边开展党的工作,一边寻找上级党组织。1928年11月,孙耀臣与党员同志赴济南找省委汇报工作,途径高密,夜宿呼家庄时被叛徒出卖,敌人多次审讯毫无结果,遂于12月26日夜将孙耀臣秘密杀害。至此,莱阳第一届县委遭破坏,全县党组织与省委失去联系,前保驾山村的党员们处于分散活动状态。
即便是在最残酷的年代里,前保驾山村党的儿女仍然保持了忠诚,在与上级党失掉联系的情况下积极坚持斗争。支部书记孙文合先是以小学老师的身份活动,后以医生身份为掩护,以药房为落脚点召开党员会议,假借出诊联系工作。组织委员孙凯山多方奔走,试图与上级重建联系,继续从事党的工作。1932年,第二届县委重建后,莱西党组织得以恢复和发展,到1934年党员发展到1000余名,建立党支部100多个,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
继承遗志,英雄辈出
解放战争时期,前保驾山村又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继承前辈遗志,前赴后继,初心不改,为人民解放事业创下了不朽功勋。在前保驾山村红色教育基地里,主办方特意为孙瑞兰、林中芳、孙洪元等英雄人物辟出展厅。前保驾山村好女儿孙瑞兰1925年出生,1945年秋莱西解放后,先后被选为村长兼妇救会长,带领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发动妇女拥军支前。她还动员弟弟和侄子报名参军,带领全村20多名青年入伍,投身革命事业。
1947年,孙瑞兰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国民党军队向胶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孙瑞兰不顾局势险恶,组织干部群众掩埋胜利果实。由于叛徒告密,是年秋,孙瑞兰落入恶霸刘学清的还乡团魔掌,面对严刑逼供,她坚贞不屈,后被杀害。该村孙洪元、林中芳参加了莱西孟格庄战役,壮烈牺牲,成为前保驾山村的骄傲。
2015年6月,前保驾山党支部旧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发展红色旅游,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旧址被辟建为“胶东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旧址纪念馆”。如今的前保驾山村,已成为红色教育重镇,吸引着周边地区广大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本版稿件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协助采写)
责任编辑: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