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10人获评4月青岛市“文明市民”,他们用自身行动让社会充满温暖与正能量

2021-04-30 18:57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30日讯 青岛市文明办今天公布了2021年4月份青岛市“文明市民”名单。共有10人当选。

根据评选结果,即墨区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戴庆涛、青岛城运控股交运集团胶州温馨校车公司驾驶员宋学信获助人为乐“文明市民”;中国人民解放军75738部队士官长王帅获见义勇为“文明市民”;胶州市铺集镇牛沟二村村民庄桂德获诚实守信“文明市民”;崂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理疗科主治医师李昂,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电焊工高级技师李晓鹏,市北区创益中心联合党支部书记、社会工作师秦晓敏,崂山风景区流清林区主任任春先获敬业奉献“文明市民”;青岛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水务有限公司职工范翠婷、城阳区惜福镇街道书院社区居民刘勉芳获孝老爱亲“文明市民”。

他们当中,有因为一段“即墨好心人马路边救助生病老太太”视频刷爆网络的爱心市民,有1000多个日子里主动承担背送患渐冻症男孩上下学任务的好心司机,有火灾面前勇敢逆行将煤气罐抱出火海的最美逆行者,有拾金不昧将捡到钱款物归原主的好心村民,还有响应国家扶贫号召奔赴贵州贫困山区进行医疗扶贫的“青岛好医生”,照料患病公婆守好爱人安心国防大后方的新时代军嫂,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充满更多温暖与正能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

附:四月份文明市民事迹材料

【助人为乐】

01 戴庆涛

人物简介

戴庆涛,男,1976年7月生,中共党员,即墨区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主要事迹

近日,一段“即墨好心人马路边救助生病老太太”的视频刷爆了网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视频中爱心市民叫戴庆涛,是即墨区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面对受伤老人,他没有丝毫顾虑,立即展开抢救,凭借自己专业精准的施救,使老人获得了宝贵的急救“黄金时间”。面对网民的纷纷点赞,戴庆涛却说这点小事不算什么,救死扶伤是是一名医生的使命和职责。

及时施救,为老人赢得急救“黄金时间”。3月4日中午11:30左右,戴庆涛骑车经过湘江一路豪第成龙小区北门时,忽然发现有一位老太太躺在路边,身旁有一辆老人助力车,地上还有一个洁厕灵空瓶子。“当时一看那个情况,作为医生的本能,我感觉这个老人肯定有问题,就赶紧停下车跑过去查看。”戴庆涛回忆说道,老人当时闭着眼睛,试了一下还有脉搏,呼吸心率都有,他就尝试着跟老人沟通,发现有微弱的回声,在确认老人还有意识之后,他赶紧拨打120救助。

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戴庆涛沉着冷静仔细检查老人的情况,发现老人头部有血肿,嘴里还吐出白沫,考虑到老人有可能误饮洁厕灵,他就轻轻地把老人扶起来倚靠在他身上,避免平躺体位时有口腔内分泌物呛入气管,从而造成气道堵塞。

“当时气温比较低,我担心老人着凉,就一直扶着她。”戴庆涛说,老人此时情绪激动,一直喊着“不想活了”,他就和老人耐心沟通家人信息,但是老人一直说不清楚。120救护车来了以后,戴庆涛和医护人员一起把老人抬上担架,紧急送到即墨区人民医院进行救治。这暖心一幕,也被围观的市民拍了下来。

据医院急救医生介绍,事发当日,老人被送进医院时嘴里仍然残留有绿色液体,确认为服下了洁厕灵,多亏处理得非常及时,才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为老人的抢救赢得了“黄金时间”。

救人之后,戴庆涛从未和家人提起过,他爱人也是无意中看到视频才知道戴庆涛救人这一爱心举动。

据了解,老人在医院经过精心救治,已无大碍,目前已康复回家休养。“我们心里真是特别的感动,感谢戴医生救了老人!”被救老人家属激动地说,老人身体之前一直不是太好,所以心情比较压抑,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以后他们也会更细心认真地照顾,避免意外的发生。

支医一年,24小时值班随叫随到。“不管是在医院内还是医院外,看到有人生病或受伤,作为医生,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去施救,因为救死扶伤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戴庆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有老年患者住院,家人没有时间陪床,戴庆涛自己掏钱为他们买饭,一有时间就和老人拉拉家长;有患者出院后,因为病情不方便来医院复诊,他就自己开车把药给患者送到家门……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时刻把患者放在心上,如家人般对待患者。

2017年8月,戴庆涛积极响应上级部门号召,前去甘肃陇南文县支医一年。刚刚抵达,就连续遭遇了"8.7文县特大泥石流暴洪灾害"和"8.8九寨沟7.0级地震"。他不惧危险主动加入文县医疗救援队,奋斗在九寨沟重灾区前线,连续24小时不眠不休救治伤病员,圆满完成抗震救灾任务。

在文县二院外科工作期间,戴庆涛结合医院实际进行多门类的技能培训,定期组织病例分析讨论,帮助提高诊疗水平。他吃住在医院,24小时听班随叫随到,外科门急诊人次有了大幅增长,使当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胆肠吻合及肠肠吻合等手术全面展开。

由于工作出色,戴庆涛又被调到文县人民医院。在人民医院帮扶期间,他相继开展了各类腹腔镜下微创外科手术数百余台,规范了无张力疝修术及小儿疝高位结扎术,主持重度复合伤病人抢救并帮助妇产科完成当地首例腹腔镜宫外孕手术。

为了培养业务骨干,他注重加强当地人才梯队建设,自费出资购置腹腔镜训练器,对科室人员进行手把手培训,并和手术室的麻醉师、护士沟通,不断完善手术流程。在他的指导下,该医院的腹腔镜技术从无到有,团队的医生能完成腹腔镜胆囊和阑尾切除术和腹腔镜探查术,腔镜团队建设逐渐成熟。

扔下住院妻子跑向手术台。作为外科医生,加班加点那是家长便饭,全家人早已习惯了他对家庭的各种缺席与“不称职”。

戴庆涛和妻子都是医生,因工作需要两人都要轮值夜班。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妻子值班时,他突然接到科室电话,需要立即返院参加急症手术。来不及找人帮忙照看孩子,他就把年幼的儿子独自锁在家里,有时一连做十几个小时的手术,当黎明时分拖着疲惫的身体往家走时才想起孩子。匆忙赶回家,看到家里灯火通明,儿子由于害怕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稚嫩的小脸上还挂着道道泪痕。他也时常心酸愧疚,但一想到自己身上的职责,想到患者因为他及时给予救治而脱险,又深感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妻子因子宫肌瘤住院手术那晚,戴庆涛作为家属在病房陪床,还扔下妻子去手术室做了两台手术,忙碌了好几个小时才回到病房。“戴庆涛这人,眼中只有工作,没有家人。”这件事也成了妻子最难忘的回忆。

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戴庆涛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热心搭建起让爱传递的“桥梁”,近年来共累计无偿献血3000毫升。“做人要有责任心,做医生要有仁心,我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党员,我会一直秉持着救死扶伤的信念走下去。”戴庆涛说道。

02 宋学信

人物简介

宋学信,男,1966年8月,青岛城运控股交运集团胶州温馨校车公司驾驶员。

主要事迹

2019年9月,宋学信的校车迎来了刚上一年级的小浩(化名),细心的宋学信发现本该是青春烂漫、活蹦乱跳的小浩,脸上比同龄人少了一份笑容,多了一份沉默。经过了解,小浩很小就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又称渐冻症,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进行活动,连走路都很困难,加上父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每天起早贪黑工作,宋学信便主动向小浩家人提出承担起背送小浩上下学的任务。

每天一早,宋学信都会提前15分钟出发,来到小浩的家中,拿好他的书包,然后蹲下,膝盖半跪在地上,双手靠两个低矮的板凳支撑着,熟练地弓腰背起小浩,一步一个台阶稳稳地走下楼梯。小浩的双手紧贴在宋学信的脖子上,头也亲密的靠着宋学信。

小浩妈妈紧跟在宋学信后面,一路陪着送到楼梯口后,特意叮嘱了小浩要认真学习,在挥手说“再见”时候,小浩妈妈的眼圈又红了。小浩的母亲多次哽咽地向身边人说道,“孩子他爸上班很忙,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多亏有宋师傅背着孩子上下学,这是孩子的福气,孩子很信任宋师傅,宋师傅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啊!”

宋学信在背着小浩进行蹲起动作时,总是需要借助外力,甚至有时要连续发力好几次才能站起身来。原来宋学信患有腿疾,腿部很难完成弯曲,今年刚9岁的小浩已经90多斤了,对于55岁的宋学信来说着实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同事担心宋学新的腿伤,但他总是这样回答:“腿伤是小事,孩子上学才是大事,孩子信任我,孩子家长也信任我,我不能辜负了他们的信任,只要孩子上学一天我就背他一天!”

据学校老师介绍,他们经常看到宋学信背着小浩来学校,小浩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坚持每日到校学习,宋学信还经常去家中看望他,鼓励小浩坚持上学,鼓励他们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宋学信的行为大家都很感动。

宋学信不仅主动肩负起背送小浩上下学的任务,日常生活中,他利用公司“春风送暖 结对帮扶”活动,与小浩建立了帮扶关系。通过走访慰问、爱心援助等多种形式,在关心爱护着小浩。

“这孩子很内向,我认识他一年多了,平时除了主动喊我‘大伯’,很少主动和别人说话,看着怪让人心疼的。”宋学信说道。

2021年新学期开始,宋学信就购买了新书包、新文具等,送到了小浩的手中,帮助他树立生活自信,保持乐观心态。鼓励他在学习上要积极向上,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改变命运。

1000多个日子,1000多次接送,从严寒到酷暑,从早晨到傍晚,风里雨里,宋学信一直坚持用自己宽厚的肩膀背负起孩子的重量,用实际行动为渐冻男孩“解冻”。每天他多走出的四五百米路,每天他多上下的六十级台阶,每天他多做出的十几个蹲起……看上去并不多,却是每天的坚持,也是他对一个孩子最质朴的爱。他说:“我愿意一直背着小浩上学,我坚持他也要坚持,大家一起努力!”

除此之外,宋学信还是一个见义勇为的人。2018年1月9日下午,一辆日照籍大货车突发自燃起火。宋学信运送学生放学回家的途中行驶至此,不顾个人安危,及时用随车灭火器帮助货车司机将火扑灭,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火灾的发生。宋学信也因此被评委当年“最美胶州人”称号。做一次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难。宋学信再一次用行动诠释了人间温暖真情,默默的为他人付出,为社会做着无私奉献。

【见义勇为】

03 王帅

人物简介

王帅,男,199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75738部队士官长。

主要事迹

火灾面前勇逆行,舍生忘死为人民。体格魁梧的王帅冲进火场时,目光如炬,动作敏捷,在火光氤氲下闪耀着逆行者的光辉......事情的经过,还要从王帅的这次探亲休假说起。王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75738部队的一名现役军人。入伍多年的他总是因为任务在身而没能回家过年,与家人聚少离多早已成为常态,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从未减少半分。2021年春节前夕,许久没休探亲假的王帅,终于如愿踏上了返乡的列车。

2月4日晚8时左右,当王帅和家人沉浸在团聚的喜悦中时,社区一处民房突发大火,火光冲天,屋顶浓烟滚滚,门窗玻璃爆破。当居民发现并拨打119时,火势早已失控。“我们根本不敢去灭火,人一靠近就被烤得受不了,幸亏房屋里没人。”一位在场的居民回忆道。在等待消防车来的过程中,居民们都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因为社区里房屋布局紧凑,失火人家中的煤气罐,随时都可能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帅闻讯赶来,当得知现场危急情况后,他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闯入屋内寻找煤气罐,不一会就抱着煤气罐冲出火海,放置到安全地带。“在现场我们都惊呆了,大家都往外躲,这个小伙子却往里冲,让我亲眼看到了一回,什么叫军人逆行的身影!”

随后,王帅又迅速徒手翻上三米多高的院墙,站在墙顶观察火势,带领居民们快速提水进行灭火。这个过程中,王帅两眼被烟熏得发红,满脸乌黑,说话伴随着不停咳嗽,但他丝毫没有退缩,而是坚持战斗到最后。最终,由于王帅带头紧急灭火,逐渐控制住了火势,防止了大火蔓延到邻家房屋,为消防人员的救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把居民的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当时情况紧急,我没有想太多,现在也不后悔。”事后王帅感慨,“总算有惊无险,我也松了一口气”。但问他下次再有这种情况会不会上,他坚定地说还会这么做,这是一个军人最基本的担当。

入伍多年的王帅在连队担任骨干,熟练掌握多种战斗技能,先后多次代表单位参加比赛竞赛。2017年,远赴俄罗斯与各国军人同台竞技,王帅依靠着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出色完成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先后被评为“优秀士官”3次,荣立三等功2次,可当他救火的事迹在部队传开后,他却不愿多说。

“我只是干了一件小事,并没什么特别的。”“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冲进去了。”王帅事后表示自己只是干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并不想因此受到过多关注。其实熟悉的王帅的人都知道,他就是这样一个的人,习惯低调,爱做好事,不爱出名。

【诚实守信】

04 庄桂德

人物简介

庄桂德,男,1968年12月生,胶州市铺集镇牛沟二村村民。

主要事迹

2万多元对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近日,在铺集镇牛沟二村,上演了村民拾金不昧的感人一幕,失主在一小时内找回了丢失的2万元现金和账本,让这个寒冬多了一丝感动与温暖。

早起赶集,失主粗心把钱丢。2021年1月3日早上6时许,铺集镇牛沟二村的翟长学开车拉着猪肉去天台村赶集,车上还拉着平时装钱用的钱盒。本打算早早去集上收拾利索,好快点开张卖肉,但当翟长学停车准备卸东西的时候突然发现,车后斗的挡板没有拉上,装钱的盒子不见了。翟长学的心一下慌了,钱盒有2万4千多元现金,还有记录了多年帐目的账本,真要是找不到了,好多帐都对没法对了,这可怎么办!

千方百计,警方家人齐寻找。慌乱中,翟长学赶紧给在家的哥哥翟长科打电话,让他在村里找一找,自己则顺着来时的路边开车边找。可是天都还没亮,找起来很是困难。

过程中,翟长学还报了警,铺集派出所庄伟接到电话,第一时间起床去派出所帮忙调监控。但是天太黑,查看起来困难重重。这时,还不到6点半。

就在三方都在着急找寻的时候,哥哥翟长科接到了一个电话,是同村的庄桂德打来的,钱找到了!而此时时间还不到7点半,据翟长学发现钱盒丢失不到一小时。

路边拾遗,好人急忙把钱还。就在同天早上6点40分左右,同样早起的庄桂德走在去上班的路上,走到村后时看到路边有一个方形的东西,一开始没上心,走进了一看是一个盒子,但由于天黑,不太好确认里面的东西,庄桂德意识到可能是有人丢失在路上的。为了辨认盒子里的东西以及失主信息,庄桂德赶紧返回家中查看。回到家后的庄桂德一看盒子表面有一层厚厚的油,他甚至都没有仔细看盒子里面的东西,便猜想可能是同村翟长科家掉的。“翟长科家是卖烧肉的,我们村只有他们一家卖烧肉,盒子上的油这么厚,我就心想可能是他掉的。”庄桂德赶紧给翟长科打电话确认了此事,为了上班不迟到,打完电话后他便把钱盒放在家中赶去厂里上班了。待翟长科赶到庄桂德家中,庄桂德的爱人便将钱盒给了翟长科,翟长科随后把钱盒物归原主,交到了赶回来的弟弟手中。

急人之急,拾金不昧显品格。攒2万多块钱,对于翟长学家来说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情。这是他们早起多少个早晨、赶多少次集、卖多少斤猪肉,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真的非常感谢庄桂德,”翟长学说:“钱能找回来,而且能这么快找回来,真的没想到。而且里面的账本很重要,丢了很麻烦。”事后,翟长学专门登门感谢了庄桂德,表达了感激之情。

“我不知道里面有多少钱,但是丢的人肯定很着急,我当时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想法。而且都是同村,举手之劳,也不是什么大事。”庄桂德说。

庄桂德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老实人。“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这是村里人对他的评价。就像他的姓名一样,庄桂德用行动彰显了他拾金不昧的珍贵品德,也希望他的行动能带动更多人,让社会充满更多温暖与正能量。2021年2月,庄桂德荣获“最美胶州人”称号。

【敬业奉献】

05 李昂

人物简介

李昂,男,1987年7月生,崂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理疗科主治医师。

主要事迹

为响应国家扶贫号召,2019年李昂主动报名参加了针对贵州贫困山区的医疗扶贫计划。同年8月被单位派往地处偏远、群山环抱的贵州省普定县补郎苗族乡卫生院。

该乡经济落后、地处偏远,因招不到中医师,中医科处于闲置状态。在近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他不等不靠,四处筹措多方请援,经过1个月努力保证了中医科顺利开门收诊,期间虽遇到人员缺乏、语言障碍、风俗习惯等问题,但都一一克服。凭借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周到细致的热情服务,打消了患者顾虑和观望,逐渐得到了周围百姓认可,收治的患者日益增多。随着口口相传,有不少患者从几十里外慕名而来。

其中给李昂留下最深印象的是2019年10月的一天,已经中午12点半,一位七旬老人,只身来到乡卫生院。后来通过沟通才知道她家住在离卫生院十几里山路外的石阶村,听说这边来了位中医大夫就来看看,因舍不得坐车的15块钱,走了3个多小时山路才赶过来。她说她这个病好多年了,时不时感觉有股热气从腿上冲到胸口,令她难以忍受。这些年,也看了好几个地方,都没治好,这次来看看,如果看不好就不治了。这份信任让李昂感动的同时也倍感压力,他顾不上吃饭,立即为患者进行诊疗。由于病史较长,病情复杂和语言不通,经过近半个小时详细询问和诊断,才诊断为丹毒后遗症,确诊后果断采取中医的放血疗法。治疗刚刚结束,老人就说感觉好了许多。半个多月后,老人满面笑容的拿着两个煮鸡蛋来看李医生,对他说:“现在身上已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了,太谢谢了,是你治好了我的病,真是个好医生啊。”

虽然这次治疗老人的顽疾,引起了李昂的沉思,这种情况在农村肯定不是个别现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有需要的人不用再走这三个多小时的山路呢?

经过长期反复思考,一个想法出现在他的脑海,举办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把自己掌握的中医知识和医疗工作经验传授给各村村医,将安全有效的技术留下来,授人以渔,一劳永逸。说干就干,当把这个想法汇报给县乡及卫生院领导时,得到了领导们的大力支持和肯定。经过多方咨询和与当地村医交流,发现整个普定县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仍处于起步状态,适时举办这样的培训班,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安全、简易、有效的治疗方法传授出去,确实能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于是整理材料,制作课件,下发通知,在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下,于2020年4月22日,在补郎苗族乡卫生院举办了第一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在培训班上详细讲解了当地农村常用的小儿推拿、艾灸、拔罐、耳穴压豆、中药代茶饮、冬病夏治等中医治疗方法和病例。使学员初步了解、掌握了相关中医药适宜技术知识。举办培训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在培训结束后李昂与各村村医建立直接联系,时时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先后多次深入村寨,传授中医适宜技术并给当地百姓义诊。

培训过后上寨村村医找到李昂说自己操作效果总是不理想,想请李昂去他那看看指导一下,李昂想都没想就答应第二天去。因当地连续大雨,前一天晚上山中滑坡冲毁了道路,只能绕道一个多小时才到达本就偏远的村寨,到时已满满坐了一屋的人,陆续还一直有求医的人来,他顾不上休息,立马现场带教,午饭都没来得及吃,直到把现场20余名患者一一诊治完毕后又连忙返回,当地老百姓对中医的需求和期盼也给了他尽快把中医技术推广下去的决心和动力。7月23日,受安顺市卫健局选派李昂又对全市范围内的百名村医进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

“做点实事”一直是李昂到贵州医疗扶贫的初衷。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中医科开诊到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开展并培训中医诊疗项目十余项,服务人群涉及3个县5个乡镇及街道的21个村,全面覆盖补郞苗族乡并辐射到周边县和镇村,基本满足周围百姓中医诊疗需求。

曾获荣誉:李昂先后被评为青岛市优秀共青团员、崂山区优秀共青团干部、崂山区卫生健康系统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崂山区青年岗位能手、2016-2020年援黔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工作优秀帮扶个人、2020年第四季度“青岛好医生”,被授予“安顺市突出贡献支医专家”荣誉称号。

06 李晓鹏

个人简介

李晓鹏,男,1986年5月生,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电焊工高级技师。

主要事迹

坚守岗位,勤于探索攻难关。“管线焊接的能手!能吃苦!干活从来不马虎!”这是海洋石油工程青岛公司员工对李晓鹏的一致评价。焊道上的任何一点瑕疵,对李晓鹏来说,都像是“眼里的沙子”,片刻不能容忍。干活前的他习惯于拿着尺子量来量去,确保准备工作万无一失才肯下手。为了完成一道焊口,无论是酷暑寒冬,无论多么狭小的焊接空间,他都可以把一个动作连续维持数个小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高度负责的态度,让他成为管线焊接的佼佼者。

2015在亚马尔项目施工时,涉及大量超低温材料,对焊接技术提出了极大挑战。为了满足低温极寒需求,管线焊接首次采用了满足冲击温度零下50℃的超低温钢焊丝,由于对其性能不熟悉,整个项目的管线焊接合格率骤降到85%。业主对管线焊接技能提出质疑,一度让项目上400多名焊工全部重新取证。为了打破这种僵,经过上百次试验,总结出了一套针对超低温焊丝的有效操作手法。使外方业主转变了对焊接的疑虑,并成功避免了全部焊工重新取证的巨大成本,成功解决了超低温焊丝在海油工程建造业首次使用中的焊接难题。

家庭、工作,有时是让人难以两全的。2016年是李晓鹏陪亚马尔项目在青岛场地度过的第二个春节,那年大年初五也正是父亲去世10周年的祭日,为了按时完成项目赶工,他没能回家为父亲烧一炷香,填一把土,作为儿子他感到深深的愧疚。当他从手机视频里看见独自在农村老家守着父亲照片过年的母亲时,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同事们都说他就是一个工作狂,而面对妻女他也感到深深的愧疚,参加工作15载,累计年休假还不到十天,五个春节假期都坚守在施工一线,为了工作放弃了陪伴孩子,作为一名父亲却错过了女儿的成长过程。作为李晓鹏的家属,媳妇也只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老公,你就放心的去工作吧,我永远的支持你,你干好你的工作,我管好咱们的家!”这句话无时无刻都在激励着他更加满怀一腔热血投入到工作岗位中。2018年腊月二十四李晓鹏主动请缨,放弃了春节期间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带领14名同事奔赴万里之外的中东国家—卡塔尔进行海上施工,这是一座30多年的老平台,而且还是生产中的高压气田,平台散发着一股天然气的味道。每天上班他们都要背着重达10多斤的逃生氧气瓶放到现场,因为天然气里含有一种硫化氢的气体,一旦泄露会让人急速窒息,开始焊接前两道口,拍片的结果却令他出乎意料,焊道上出现了大面积气孔缺陷,面对在停产前要完成7个系统的管线焊接工作,确保停产15天内完成新管线与老管线对接完成,工期一天天的逼近,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不仅是在和时间赛跑,更像是在和生命赛跑,李晓鹏和几位有经验的老师傅,通过多年积累的经验,利用对比排除法,反复试验对比,经过30多组试验,最终排查出了问题原因,解决了这项难题。室外50多度的酷热潮湿天气加上密不透风的作业环境,热的实在受不了了就抓一把冰块放在手里降温,环境虽苦但是苦中有甜,最终他和同事扛着高温酷暑克服种种困难,超前完成了7个接入点的管线顺利接入,确保了平台顺利恢复生产,得到了业主的好评。

2019年在35万吨级巴油P70项目施工中,M07模块的压缩机管线对中焊接,业主要求缝隙偏差不能超过0.25毫米,设备与管线之间水平方向需无应力接触,对焊接变形要求极为精准,通过多年积累的技术技巧,反复测量调整焊接顺序和焊接手法,在视线和焊接角度严重受阻的极端条件下,李晓鹏高举焊枪反反复复保持一个动作,生怕出现返工,汗珠不停地从安全帽中掉落,每一次焊完胳膊都是彻底的麻木,这真的需要很大的耐心去坚持。最终以缝隙偏差0.18毫米的精度达到了业主的要求,成功通过验收。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大家措手不及,这年的春节李晓鹏依然选择了坚守岗位,正月二十四又逆行而上,奔赴千里外的天津,由塘沽港登船驶往渤海海域到达了蓬莱油田,克服了疫情影响的种种困难按时完成了蓬莱19-3项目的海上安装工作。随后在陵水17-2项目中,浸没泵管线焊接时由于管线壁薄直径较细(Ø18×1.5mm)还要承受480公斤的水压试压,这个挑战性的焊接工作树立在李晓鹏的面前,经过十几天上百组的试验对比最终总结出了一套焊接操作手法及参数选择,将技术操作要领指导传授给了一起焊接的2名同事,最终他们三人完成了500多道口的焊接任务,合格率达到了98%。项目出海后又奔赴烟台完成了现场口的修改工作,实现了100%的合格率。

创新分享,彰显焊接情怀。过硬的技术,让他成为青岛公司多项新材料、新工艺、先进焊接技术的“先行者”。“公司圆了他的技工梦,如果不为公司做点啥,总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良心。”闲不下来的李晓鹏在工作之余,非常喜欢喜欢鼓捣点“新东西”。研制的“移动式埋弧焊管焊机”破解了埋弧焊大管径焊接难题,还完成了“焊接防变形调制装置”和“管件打磨辅助装置”等多项技术革新,累计为各项目节省成本3000多万元。

在致力于技术创新的同时,李晓鹏还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其他同事。多年来,他累计带徒7名,成功为公司培养嘉克杯国际焊接技能大赛冠军1名,亚军1名,培养技师3名,高级工4名。

十五年来他始终坚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初心,紧握手中的焊枪,认真对待每一道焊口,攻克一项项焊接难题,在电焊火花间坚守自己人生的追求。未来,李晓鹏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持续强化焊接技术,加强技术攻关和科研创新,认真做好传帮带,发扬吃苦耐劳精神,为推动海洋建造事业,助力中国能源发展,建设美丽青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曾获荣誉:李晓鹏先后被授予“青岛工匠”“青岛市首席技师”“中国海油青年先锋”“中国海油青年岗位能手”“青岛拔尖人才”“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2013年荣获“乌克兰国际焊接大赛钨极氩弧焊第一名”

07 秦晓敏

人物简介

秦晓敏,女,1985年1月生,中共党员,市北区创益中心联合党支部书记、社会工作师。

主要事迹

坚守初心担使命,甘当战“疫”螺丝钉。自2020年春节,秦晓敏一直在和她的同事们忙碌着“助力社区防疫行动”,链接社会资源为社区提供防疫物资、帮助市民做好心理防护、协助企业复工复产、返程人员登记……这个奔跑在公益路上的年轻人,正在尽己所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助力加油。她坚守的是大山社区第四网格,由于人口基数大、团结户及租房户较多,摸排工作复杂,她凭借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重点环节,确保了防疫各项工作任务平稳有序进行。她24小时在线耐心解答居民的疑惑和问题,及时宣传最新疫情防控政策,除此之外还要做好路口测温、小区消杀、防疫宣传,有时还要为隔离人员买药送菜,排查企业复工,为每个商户解释相关政策要求,她热心主动、不计奉献,只要居民有需要,她就积极行动,而她家中两个年幼的女儿只能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照料,每次把生活用品放在父母家门口就匆匆离开,虽然相隔不远,但是两三个月见不上一次,对亲人的愧疚和担心也让她身心疲惫,但是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告一段落后,她又投身到境外隔离酒店疫情防控工作,酷暑难耐,穿上密不透风的隔离衣,几个小时站下来汗流浃背,她任劳任怨,坚定不移的为疫情防控默默付出。

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建社会组织协作网络。面对疫情,人人都有畏惧,她不仅要做好居民的守护者,更要为冲锋在前线的社会组织提供一份守护。社会组织也面临着危机考验,她对社会组织疫情期间的所需支持和机遇预估等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引导、分享和交流,为社会组织良性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她组织园区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组成专业心理支持团队,开通“在一起心理热线”,在疫情期间为社会群众、社区工作人员、一线防疫人员免费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搭建社会组织在线学习平台,提升社会组织能力水平和应对危机的能力。她积极收集整理抗疫先进典型材料,在园区开展“2020不能忘记的抗疫时光”主题党建活动,设立抗疫微展区,积极宣传疫情防控期间社会组织开展的疫情排查、消杀、线上线下宣传、心理疏导、弱势群体帮扶等各类援助行动,通过开展系列党性实践活动,既保证了组织生活有序开展,又激发了党员抗击疫情的热情,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

投身志愿服务,传播公益精神。春暖花开迎来最美的雷锋月,组织志愿者到小百灵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开展“学雷锋 送欢乐—用爱扣响无声世界”关爱听障儿童志愿服务活动,让浓浓热爱化做涓涓细流;夏日炎炎送清凉,组织理发师志愿者每个月14号到环卫工人之家上门开展“橙心橙意扮靓您—为环卫工人免费理发”活动,深受城市美容师的喜爱;爱在深秋暖童心,为市北区困境儿童及家长设计开展了定制了温暖的手工围巾,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萤萤之火暖寒冬,组织开展“灯笼照亮心之路,陪星星的孩子过小年”志愿服务活动……每个人都是爱的传递者,小小的善意大大的温暖,传递公益志愿服务力量,她一直在行动。

情系西部山区,爱心传递温情。为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积极响应区民政局“携手双联动,扶贫献爱心”活动,倡议社会组织伸援手、献爱心,一起加入到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行动中来,积极参与慈善捐助,所捐款项及物资发往贵州安顺,用大爱之心和善举之义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一份力量。同时策划发起“脱贫攻坚 益同成长”关爱留守儿童社工服务项目,发挥自身优势,搭建爱心助困平台,与西秀区岩腊乡三股水村开展结对帮扶,为岩腊乡三股水村留守儿童建档立卡圆梦“微心愿”,为孩子们购买“温暖文具包”,给每一名山村孩子手绘“茁壮成长”一封信,虽然远隔千里,但她非常牵挂山区的孩子很希望有机会的话可以去三股水村看望孩子们,当她把想去山区看望孩子们的想法告诉家人时,不仅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而且全家列出爱心物资采购清单,购买了文具图书等学习用品,利用假期带着购买的文具、画板、图书等爱心物资,顶着酷暑驱车数百里,走过延绵的山路直奔低处偏远山区的岩腊乡三股水村,走进山村看到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听到稚嫩的“阿姨好”,她就浑身充满了力量,淳朴的孩子们就像一朵朵的苔花,静静的绽放,她也下定了决心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用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与孩子们”千里传音”,陪伴一起成长,每年开学之际为孩子们手绘“茁壮成长一封信”,并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参与“留守儿童益同成长”爱心助学活动。

她常说“我本平凡,有责则刚”,始终相信公益志愿服务是可以传递力量的,她将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光和热,“益”起守护,共赴花开。

曾获荣誉:2018年12月,秦晓敏荣获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三届“齐鲁和谐使者”称号。

08 任春先

人物简介

任春先,男,1966年2月生,中共党员,崂山风景区流清林区主任。

主要事迹

投身军旅让荒山变成绿色家园。1985年,任春先入伍到崂顶部队。在部队服役期间,他始终坚持带领战友们踏遍山上的沟沟坎坎,不畏艰辛,最终挖到了泉眼,把水引到了连队,结束了战士们步行抬水吃的历史。他组织改造石板路,筑起挡土墙,建起“半空中的菜园”,每年可生产1000多斤蔬菜,让官兵们在封山期吃上了新鲜蔬菜,把这片曾经的荒山变成了山顶上的绿色家园。在部队的20年,他一直在崂顶工作,艰苦的条件下,练就了一双铁脚板,更养成了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永远跟党走的坚定意志。

转业地方牢记岗位责任重于泰山。2006年,任春先转业到了崂山风景区。从崂顶到景区,他的生活环境、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但他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入党初心没有变,成为一名绿水青山守护者。2015年春节前,老家打来电话,80多岁的老父亲身体不好,恐怕时日不多了,让任春先赶紧回家看看。此时的任春先刚担任流清林区主任,一边是离不开的防火一线,一边是急需尽孝的老父亲,忠孝难两全,他嘱咐兄妹细心照料父亲,又不放心地给父亲打电话:“爹,您要保重身体啊,等忙完这一阵儿,我就赶回去看您。”曾担任村支书的老父亲非常理解儿子,说道:“儿啊,你放心,我很好!你不用惦记我,你也要注意身体,干好工作!”听着父亲的嘱托,任春先暂时放了心,选择坚守在岗位上。正月十五刚过,妻子打来电话:“老任,你赶紧回来,咱爹昏迷了。”电话的那头,妻子泣不成声,电话的这头,任春先不知不觉泪流满面。放下电话,任春先多想飞至父亲身边,但需要先交接好工作,等任春先把工作安排妥当后,买好车票返回了安丘。

然而,这段回家的路程却把他和父亲永远地阻隔在了世间的两头,他没能和父亲见上最后一面。这个铁铮铮的汉子,跪在父亲的墓前嚎啕大哭,“子欲孝而父不在”的遗憾刻在他的心上。两天后,任春先又回到了流清林区,出现在队员的面前,仿佛他并没有经历悲痛,只有夜深人静时的辗转难眠才能流露出他藏不住的忧伤。这一年的清明节小长假期间,他没有回家为老父亲扫墓,而是在林区负责夜间值班,带领林区全体职工连续三天奋战在防火工作一线,对辖区内68个坟头“严防死守”,有效的防止了森林火灾的发生。

防火护林小小哨子发挥大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的队伍必须有铁的纪律。“部队用号子,我们用哨子。”任春先用一支哨子带活了队伍。初到林区时,任春先发现,将近30人的护林防火队伍懒懒散散,于是挨个找片区负责人和骨干谈心,几回合沟通下来,大家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他趁热打铁提出要求,“提前5分钟集合上岗,以哨子为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防火队员们只要听到哨声一响,就能快速集合,自动排队、报数、布置任务、出发,形成团队战斗力。看到队伍面貌有了起色,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任春先就给片区负责人也配上了哨子,各队伍自己组织安排人员。目前,每名护林员都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哨子,高山巡逻如果发现违规进入非开放区域的登山驴友,有时喊话听不清,而哨子传声远,对提示劝阻登山人员的作用很大,还能得到其他队员的支持。社区护林员看到使用哨子效果好,也纷纷佩戴使用。小小的一支哨子,在演练和实战上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打开了护林防火工作的新局面。

流清辖区内有流清河等社区,这些社区的林地与林区的林地相接,外边界总长度31.5公里,这就增加了林区工作的复杂性。对此,任春先带领干部职工走村入户,不厌其烦进行防火宣讲,倡导文明祭祀,严禁野外用火。与社区协调沟通,建立联防联动机制,安排社区人员把守路口,控制火源,杜绝驴友登山。任春先每天都要带队或安排人员对林区的8大林班、68个小班进行巡逻,他要求队员们做好记录,并将巡查情况通过图片或者文字发送到防火专业队微信群中,通过这些日常工作,让流清林区的护林员熟悉林区的每一个山头,走遍林区的每一寸土地,及时发现问题并排除隐患,经过这几年的努力,试图从流清林区登山的驴友越来越少。

不畏辛劳踏遍林区每个角落。“要管理好一个团队,首先要管理好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任春先全身心投入在护林防火和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上,很少休假。每年三月下旬至五月上旬的50天森林防火关键时期,他不仅每天在岗,更是把在单位值夜班当成了日常。别人要替他值班,都会被他拒绝,每逢节假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往往也是防火关键节点,越是阖家团聚的日子,他越主动安排自己留在单位值夜班,“我是负责人,不在山上看看,不放心啊!”夜间巡逻完后,他都会到每个值班室转几圈,督促队员抓紧休息,以免影响第二天上山巡查。

任春先定期组织灭火实战演习,处理问题对事不对人,大事讲原则,用规则和制度管理。小事讲风格,发现队员的问题注意方式方法,个别谈话,用真诚打动每一位队员,在林区形成了人心思进、气氛活跃、想做事、做成事的浓厚氛围。这些年来,任春先带领着干部职工,坚决不让任何安全隐患进入山林,起早贪黑,披星戴月,落实网格化管理。他踏遍了林区每个角落,守护着这上万亩山林,抓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他把流清林区的护林人员,带成了一支素质过硬、工作务实、纪律严明的护林防火队伍,为流清林区构筑了一道牢固的护林防火安全网。

曾获荣誉

1990年获北海舰队三等功

1999年获北海舰队三等功

2001年获北海舰队三等功

2001年获北海舰队优秀共产党员

2001年获北海舰队优秀基层干部

2004年获北海舰队二等功

2004年获北海舰队优秀个人基层标兵

青岛市崂山区总工会授予2017年度工人先锋

崂山区2016-2017年度森林防火先进个人

2013年崂山风景区优秀共产党员

2010、2013、2015、2017、2018、2019年度崂山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优秀等次,给予嘉奖。

【孝老爱亲】

09 范翠婷

人物简介

范翠婷,女,1982年7月生,青岛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水务有限公司职工。

主要事迹

公婆患病,两次带孕悉心陪护。2009年范翠婷的婆婆突然被确诊为肺癌小细胞癌晚期,这突如其来变故打乱了这个家原本祥和的生活,对于刚刚成为军嫂不到一年的范翠婷无异于晴天霹雳,因为丈夫是一名军人,不能长时间在家陪护,公公还要照顾年迈的爷爷,为了能够让婆婆得到更好的治疗,已经身怀六甲的范翠婷不顾医生的叮嘱,带领着婆婆跑遍了青岛各大医院进行治疗,治疗康复期间,无论是排队挂号、做饭送饭、抓药陪床,还是转诊报销,筹措医疗费,全部由范翠婷自己操持,夜晚困了就趴在婆婆的病床边休息一下,婆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劝范翠婷好好睡一觉,范翠婷却总是说“妈,我没事,我不累...... ”

2016年,范翠婷怀二宝时候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公公在进行体检时被确诊为颅咽管瘤,她将大宝送到娘家后,又带领着公公开始四处治疗,经过手术,脑瘤虽然成功摘除了,但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生活基本无法自理。为了方便继续照顾公公,范翠婷带着大宝干脆直接从自己的“小家”搬回了公婆家,为了让公公尽快康复,范翠婷每天都为公公进行颈部按摩,天气好的时候就推着公公和爷爷一起去外面晒晒太阳,和街坊邻居们聊聊天。

其实每当看着别人做产检时都有爱人陪着,而自己不仅要独自去医院做检查,还要挺着肚子照顾生病的婆婆和公公时,范翠婷心里也彷徨过、哭过,但是她从来没有退缩过,“因为我是一名军嫂,我有责任、有义务把家里的一切都照顾好,让我爱人能够在部队安心工作,这是我最大的荣耀”。

一身刚强,撑起丈夫前行大后方。也是在2016年,几乎和公公查出颅咽管瘤的同时,他的爱人因公导致韧带断裂,被迫做了韧带重建手术,鉴定为伤残8级,一边是病床上日夜想念的爱人,一边是需要照顾的公公还有爱人年迈的爷爷,范翠婷频繁往返于潍坊的医院与青岛的家中,将重担的两边一起挑起。

回顾做军嫂的这十二年,跑得最熟的地方莫过于医院,做得最多的就是陪着老人挂号、陪床、检查、复查、买药......只要老人需要,她总是尽快赶到,就是为了让爱人知道无论何时,无论什么事情“有我在,安你心”。

就这样,在范翠婷一个又一个报喜不报忧的电话中,她的爱人因为执行安保任务和在全军、空军组织的重大演习演练中表现突出,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表彰,更是作为空军后备人才,被推荐至武汉理工大学攻读强军计划研究生,并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继续投入到国防建设中去。“这些荣誉和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我爱人的付出,军功章里有她的一半”范翠婷的丈夫说道。

言传身教,和孩子共同成长。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范翠婷深深懂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两个年幼的儿子,除了工作时间,她走到哪带到哪,尽量用母亲耐心温柔的陪伴,填充着父亲不在身边给孩子带来的遗憾。而自己的一言一行也给两个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现在大儿子上小学三年级,在学校里对同学很热心,学习也从来不用自己叮嘱,小儿子上幼儿园,在学校里也很乖巧懂事,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范翠婷的心血和汗水。

而范翠婷自己则从一名普通职工一步步成长为副高级工程师,作为单位的技术骨干,范翠婷承担着新区人民饮用水的水质检测任务,无论是原水和出厂水九项检测,还是管网水七项检测,她都将检测标准做到极致。2009年,她带领团队出色地完成了所在化验站的计量认证工作,并且自己个人在“全国城市供水水质分析质量控制考核”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都说军嫂是半个军人,经历这么多年、这么多事,范翠婷对军嫂的含义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我是家里的‘定海神针’,他是我的‘定海神针’,他卫国,我守家,我将继续用一名新时代军嫂的独立自强,用军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守好爱人安心国防的大后方”。

10 刘勉芳

人物简介

刘勉芳,女,1951年7月生,城阳区惜福镇街道书院社区居民。

主要事迹

在城阳区惜福镇街道书院社区里,大多数居民都叫不出刘勉芳的名字,但是只要一提到多年如一日照顾着93岁大伯母的老人时,不少居民都瞬间明白,连连点头称赞。“你说的是老于家的媳妇儿吧,住这儿的都知道,她真是不容易,值得我们敬佩。”提到她,社区居民都会竖起大拇指。

面对街坊邻居的赞赏,70岁刘勉芳只是面带微笑,并没有任何言语。这个年纪的人大多数都儿孙承欢膝下,静享清福,而刘勉芳依然每天忙碌不停,以一人之力挑起了家庭和照顾丈夫、婆婆和大伯母李秀英的重担。在她看来,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并不是什么值得称赞的事情。

四十多年前,刘勉芳嫁到了书院社区。那时候夫妻二人忙于生计,家里的孩子有时无人照看,丈夫于垂进的大伯母李秀英总会帮衬一把,大伯母一辈子无儿无女,将刘勉芳视作自己的亲闺女一般。这份情谊,刘勉芳也一直记在心里。大伯父去世之后,刘勉芳经常去看望她,给她买新衣服,尽心侍奉。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刘勉芳担心大伯母自己一个人住孤独,再加上她已经年过九旬,身体出点小问题总是难免的,为了能够更好地照顾大伯母,2018年,刘勉芳干脆将她接到自己家里长住。“她年纪大了,外出买东西也不方便,吃饭也吃不好,刚接过来的时候,她特别消瘦。我寻思着家里多一个人也不多,接过来住还省得天天挂念着。”刘勉芳说。

刘勉芳对大伯母的孝顺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大伯母常年患有腰腿疼痛的老毛病,为了让她缓解疼痛,刘勉芳经常会给她推推背、捶捶腿,还给她梳头、剪指甲,从来没有厌烦。怕大伯母老是待在家里会无聊,刘勉芳有时候也会带着她到社区里转转,陪她在社区广场上晒晒太阳,刘勉芳说这样有益于老人的身体健康。街坊邻居都夸赞她就像亲女儿一样孝顺。三年来,大伯母李秀英内心里对刘勉芳非常感激,即便现在口齿不清晰,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但每当遇到亲戚来家里,老人总指着刘勉芳对众人竖大拇指。

除了照顾大伯母之外,刘勉芳还照顾着90多岁的婆婆和身患帕金森综合征的丈夫。因为患病,丈夫手脚僵硬,虽然一直吃药缓解,但能自理已经算是庆幸了,根本干不了活。这么多年来,刘勉芳靠自己一个人支撑起了整个家。她年纪大了,没法到工厂工作,家里的开销大多靠两个孩子支持。为了减轻孩子们的压力,刘勉芳便种了果树、茶叶等农作物,每年还能有些收入。

常年奔走忙碌,刘勉芳也落下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毛病,2014年她做了膝关节置换的手术,现在虽然恢复了,但仍然不能长时间站立。刘勉芳一直是个非常乐观的人,不管生活带给了她多大的困难,她总是直面迎接,乐观应对。即便有时候感到力不从心,她也从不向别人抱怨。“我从来不想太长久的事情,我现在还能干,也还能照顾得了他们,我相信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总会有办法解决的。”刘勉芳说,一想到自己的亲人们需要人照顾,她自己便不能倒下。

在刘勉芳的言传身教下,她的两个孩子也都非常孝顺,也都用真心照顾着长辈们,即便在外工作,也不忘时常打电话询问家里的情况。这么多年来,刘勉芳任劳任怨,用心呵护照料着家里的亲人们,与邻里相处和睦,她的孝心与善良感动着社区里的每一个人。在书院社区,凡是知道刘勉芳家庭故事的人,无不唏嘘感叹,为她的坚韧和善良所折服。

责任编辑:荣潇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