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 ,这是近两年我时不时会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
人总是重复地说一些事情:抱怨别人、同情自己、吐槽老板……
并且来来去去都是同样的话同样的情绪。
但在心理咨询师的视角:重复说一件事,背后藏着你的人生走向。
01.
她重复抱怨的一件事,实际上只需要骂一顿
一天晚上,下了班和几个朋友吃饭。 一见面便感觉到小A整个人都仿佛被掏空了一般。 她说白天被一个奇葩同事气到了。
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无论怎么解释,对方就是听不进去。最后还把责任推卸到小A身上,认为是她的问题。 小A苦闷地说:
怎么会有这种人呀?他听不懂人话吗?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就是搞不清楚?!
吐槽了几分钟,小A主动提出终止这个话题:算了,还是吃饭吧,为这种人生气不值得。
我们吃了一会,小A又不自觉地提起奇葩同事的事情。“怎么会有这种人啊?” “算了算了不说了”……
半小时里面,她反反复复,至少有5、6次,自己提起又自己终止这个话题。
这时,我想到了个方法,于是提议: 咱们停一下,要不这样,你不要再问 “怎么会有这样的人了”。
我们从此刻开始,咱俩一起骂这个奇葩同事。什么话最难听,就怎么骂,你看怎么样?
小A有点不好意思:哎呀,他又不是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也不至于骂他吧。
我说:没关系,反正也就我们几个听到,又不是当面骂他。 在我的劝说下,我们几个一起骂这个奇葩同事。
一开始小A有点放不开,但没多久就越骂越顺畅了,也不自觉地边骂边笑。
大概不到5分钟,小A已经开始有点词穷了,在各种人格攻击和问候祖宗的言论后,她发现好像也发泄得差不多了。
于是,她便不再重复刚刚那些吐槽的话,大家一起愉快地吃完了那顿饭。
为什么小A会这样呢? 其实,只要我们稍微观察身边人的「重复抱怨」,就会发现:
其实他们大多数是在重复「事件与评判」,而较少提到「情绪」。 以小A这次事情为例,她的核心情绪是愤怒。
但她总期望自己能够体谅他人,这样的念头使得她难以直接去表达愤怒。 但愤怒却始终在煎熬着她的思绪。
于是,她只好通过反复地说 “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啊” 来缓解。 可是呢,这种重复仅是起到隔靴搔痒的效果,并没有真正触碰到小A的核心情绪,所以很难让她停下来。
而当她毫无顾忌地骂这个同事、尽情表达愤怒时,才终于精准抓到那个痒点。 她舒服了,所以这件事能很快就过去。
02.
越是复读,越是渴望“被听到”
小A的 “复读” 是属于比较简单的情况,即使不处理,过不了多久也会忘得差不多。
但有些人,可能会几年重复说着相似的话语,这种情形处理起来就会稍微复杂一些。
每当听到丈夫满腔怒火地说着这样的话,妻子都害怕得不得了。
她觉得丈夫有暴力倾向,有时她会斥责丈夫: 你怎么动不动就喊打喊杀,你这个人怎么这么野蛮? 然而丈夫并没有停止愤怒,继续地宣泄着他的不满。
自打有了孩子之后,丈夫的情绪就越来越容易激动,说的话也越来越狠,这让妻子一听丈夫聊工作就害怕。
在这个例子中,丈夫的核心情绪显然并不是愤怒,而是别的东西。
我询问她,丈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妻子描述是:坚强但暴躁。
通过深入咨询得知,丈夫是家中长子,父母亲友对他有极高的期待。 他的人生信条是这辈子一定要做出一番大事业,因而从不喊苦喊累。
在丈夫的人生历程中,别人会听他努力奋斗的故事、养家糊口的故事,或是对职场乱象愤愤不平的故事; 但,从未有人关心过他的心酸。
作为男性,他极其不擅长主动表达自己的心酸,而心里的不平衡感却始终煎熬着他。
他渴望被关心,却开不了口,取而代之的是宣泄愤怒来缓解心中的不快。
可以说: 他有多频繁重复表达暴戾之情,就有多渴望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不容易。
在我的建议下,妻子选择不把关注重心放在丈夫的愤怒上,而是他的心酸。
平时多主动去问丈夫在遇到了哪些不容易,吃过哪些苦,然后慢慢走到今天的。
一开始妻子的询问会让丈夫感到很奇怪,因为从未有人问过他这些。
慢慢地,丈夫开始讲述自己人生故事中 “心酸” 和 “不容易” 的部分,妻子在一旁认真地听着。
当这个男人慢慢发现,他的脆弱是能够被温柔对待时,他对职场同事的愤怒也开始慢慢下降。
03.
如果重复无法停止,你可以做一件事
但 “被听到” 并非总是有用,尤其是那种多年的重复。 甚至你越共情,对方越陷入在情绪之中,难以走出来。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复读者,或者你也多年来重复地说一件事。
那么在觉察和理解了背后的核心情绪后,还可以做这样一件事: “改写” 那些不断重复的故事。
如何改写呢? 在倾听的过程中,有技巧地提问。 有一位老妇人,她的口头禅是 “我的命真苦呀。”
她常常在儿女面前抱怨自己命运坎坷: 自己当年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受了多少多少苦。
儿女去请教了他们认识的一位心理咨询师, 后来,他们换了一种倾听老人的方式。
当老妇人再重复自己的坎坷经历时,儿女不再时一昧的表示 “嗯,我理解,我知道了。”
取而代之的是,关注另外一些问题:
妈,你遭遇了这么多痛苦的事情,是怎么挺过来的?
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你是如何让自己顺利长大的?
在失去丈夫之后,你是如何做到一个人把两个孩子拉扯大的?
这些提问的共同特点是: 不再刻意关注老人生命中的 “苦” ,而是关注她在面对苦难时的 “策略” : 如何想办法解决,如何拥有继续生活的力量?
老妇人开始慢慢思考这个全新的方向,向儿女们说了自己故事的另一面:
家人重男轻女,她就就少和家人说话,多和老师同学接触,因为老师主张男女平等,她在老师那里能够获得力量;
丈夫去世对她打击很大,但她看到孩子很可怜,会想方设法多打几份工,多赚些钱;
当村民讥讽时,她就少搭理他们,多和孩子聊天,因为孩子很喜欢她......
这时,老妇人的人生不再全是 “命很苦” 的「问题故事」,而多了另一面——“我很强” 的「力量故事」
自此之后,她依然也会重复说着她的人生,但不再是哭哭啼啼的抱怨,而是多了几分自豪感。
儿女们也更加乐意听到老妈这样的 “复读” 。
04.
说到这里,如果有人问:“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吗?” 我想说,并不是。 重复,背后大有深意。
如果粗暴地总结为复读机,会让我们错过了很多人类细腻且美好的情感。
如果在生活中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在 “复读” 时,不妨问一下:
这背后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在这个故事,最渴望让别人听到的,是什么?
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你身上最难能可贵的特点是什么?
这些提问的思路,或许可以帮助你一层层拨开充满是非评判的表象。
随后发现的,是一个个鲜活且努力着的生命。(作者 | 冯嘉和 来源|武志红)
在你看来,你心里最想让别人知道你怎样的情绪?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更多内容请关注“观海·倾诉”频道。
责任编辑: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