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岛日报聚焦 | 全国首个“绿色城市”试点绘出路线图,青岛:从林田湖草到生活体验

青岛日报2021年5月18日1版

青岛日报2021年5月18日3版

全国首个“绿色城市”试点绘出路线图  

青岛出台意见,将围绕绿色金融体系、绿色生态水平、绿色建造体系、绿色生活体验等方面开展27项重点工作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5月17日讯 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正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倒逼下加速变革。今天,我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的实施意见》,意味着青岛构建“绿色城市”有了路线图。

今年年初,青岛成功获批全国首个“绿色城市”试点,作为先行先试区,此次试点旨在加快探索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转变城市建设“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方式。试点期内,青岛将全面开展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提升绿色生态水平、建立绿色建造体系、增强绿色生活体验等4个方面的27小项工作。

《实施意见》中提到,到2022年,青岛市绿色城市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按计划完成有关目标任务,城市自然和谐共生、基础设施健全便利、建设方式集约高效、人居环境宜居舒适、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的城乡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绿色金融市场化机制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具体来看,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方面,树立绿色价值观念,展示绿色综合效益,建立以绿色融资为特色的城乡建设市场化资源配置结构,绿色城市与绿色金融联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适应高质量、绿色发展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在提升绿色生态水平方面,城乡人居环境改善明显,海绵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75%。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4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98%以上,市本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至87.2%。市区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在建立绿色建造体系方面,全面建设高品质的绿色建筑,将提升建筑品质与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形成科研技术领先、集聚优势显著、产业规模突出的全产业链体系。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0%以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以上。

在增强绿色生活体验方面,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完成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指挥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认同感、自豪感、幸福感提升明显,绿色生活消费方式成为居民自觉行动,各类生活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城乡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10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稳定在15平方米以上,轨道交通出行量不断提升,公交车中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比例达到90%。

据悉,通过试点工作,我市将基本形成城市自然和谐共生、基础设施健全便利、建设方式集约高效、人居环境宜居舒适、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的城乡发展新格局,打造出“山海灵动、幸福宜居、创新发展”的绿色青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青岛探路“绿色城市”:从林田湖草到生活体验  

发布全国首份《实施意见》,将围绕住建规划金融交通园林等多领域协同提升多元探索

在全新的宏伟蓝图中,绿色发展,已然成为“十四五”规划的新注脚。“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当置于这场任务艰巨的世纪大考的语境下,如今全国各大城市纷纷谋定“绿色发展”这一命题,蓄势待发。

“疾足者先得”。今年年初,青岛成功获批全国首个“绿色城市”试点,作为先行先试区,试点从更高层次上对青岛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目标和新任务,同时也意味着青岛将拥有更多“先发优势”,加快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在打造绿色城市发展样板之路上步履不停。

5月17日,我市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青岛构建“绿色城市”的路径也随之清晰。加快探索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转变城市建设“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方式,在未来两年时间里,将围绕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提升绿色生态水平、建立绿色建造体系、增强绿色生活体验等四大方面27项工作,催发绿色城市拔节生长,开启“盎然”之势。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绿色城市的构建,离不开社会化的多元参与机制、政府不同部门及不同层级间的协调工作机制、资金的投入保障机制等。记者注意到,此次《实施意见》中要求住建、规划、金融、交通、园林等多部门多领域共同参与,各项任务环环相扣,并且鼓励绿色金融市场化机制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无论是协同提升,还是多元探索,都将为日后绿色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让“绿色”成为城市的最持久优势

绿色城市发展,绝不是简单地建几个公园,修几条路,而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和城市发展理念,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场景。在此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关注生态修复与功能结构完善,让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速低碳高效绿色城市的构建。

据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的资料显示,中国70%以上的碳排放来自城市。因而,城市被视为推动落实发展方式转型、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分布式引擎”。今年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围绕“绿色发展”下足功夫,深圳率先发布GEP核算制度体系,不唯GDP,强调绿色价值;上海提出建设国际碳金融中心的目标,为绿色产业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聚焦青岛,绿色城市的构建具有鲜明优势。作为一座素来与绿色结缘的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是最大的本土优势。在城市建设方面,青岛先后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等称号,一项项殊荣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内涵,增加了美誉。可以说,在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上,先行先试已融入青岛的城市肌理,这些年,围绕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青岛深入开展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能效提升工作,海绵城市、绿色建筑、低碳城镇等建设成为重要实践平台,低碳生活渗透城市的每个角落。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的城市底色。

以青岛住建领域为例,近年来围绕“绿色发展”的国家级试点不在少数,涉及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建材等各个领域,这些国家级“红利”都成为青岛构建绿色城市的基础和优势。如今,随着“绿色城市”试点的打响,青岛各方势必会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势,引领绿色低碳发展走向纵深,让“绿色”成为城市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

27项“作战任务”全面铺开

放眼全球,美国伯克利、德国弗莱堡、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等都是全世界公认的绿色城市典范。“以阿德莱德为例,在绿色城市建设实践中,首先做到统筹规划,做到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能源规划等高度统一;其次围绕规划目标,落地做实支撑项目,如交通电气化、绿色能源、绿色建筑、基础设施等;最后做到绿色金融、政府补贴计划等保障措施多样化,以及政府、企业和民众多主体协同并全面参与其中。”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建筑学与建筑环境学院教授左剑告诉记者。

研读《实施意见》会发现,青岛的实施路径与之有相似之处。据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青岛的试点工作将渗透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提升绿色生态水平、建立绿色建造体系、增强绿色生活体验等4大方面的27项工作中,通过试点工作,我市将基本形成城市自然和谐共生、基础设施健全便利、建设方式集约高效、人居环境宜居舒适、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实施意见》提到,要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形成绿色城市规划体系,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做好衔接,推动实现城市“一张蓝图绘到底”。换句话说,就是要把绿色理念渗透在城市规划涉及的方方面面。

小麦岛不断进行生态修复,成为青岛热门的网红景点。

让生态恢复自然,绿在林田湖草,是绿色城市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实施意见》强调要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完成李村河、海泊河、墨水河、镰湾河等流域污染治理,治理总长度345公里的76条河道(河段),实现“水绿、岸清、河畅、景美”;系统性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探索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生态城镇建设,规划建设上合示范区、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两个绿色生态城区和张家楼、夏格庄两个绿色生态城镇。

“绿色建筑是绿色城市发展的一个直接载体,两者相辅相成。要实现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就要在新建和既有建筑全寿命周期贯彻节能低碳绿色理念。”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实施意见》提到,要将绿色建筑发展指标列为土地出让必要条件,完成星级认证绿色建筑500万平方米,完成超低能耗建筑30万平方米。此外,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住户配合的思路,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是建筑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因而,未来两年的试点期内,我市将提升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数量和比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以上,巩固全省第一、国内领先的优势地位。与此同时,还要结合青岛市获批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试点的有利契机,整合建筑绿色总需求与总供给,撬动绿色建材产业发展。

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方面,我市将主要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创新金融工具,通过搭建电子化常态化金企对接平台,向绿色城市建设项目和企业提供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二是创新应用方式,大力探索推广市场应用模式,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绿色担保基金和绿色产业基金支持绿色城市建设,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三是创新财税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助力绿色城市和绿色金融体系建设。通过以上工作,基本建立起以绿色融资为特色的城乡建设市场化资源配置结构,形成绿色城市与绿色金融联动发展机制。

构建绿色城市要“以人为本”

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因而,用绿色理念来指导城市发展,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城市建设,只有这样城市发展才更有活力、更具可持续性。在试点期间,青岛将“以人民为中心”放在突出位置,方案中多处强调“发动居民广泛参与”。

事实上,青岛的绿色城市发展一直践行于此。以老旧小区改造为例,我市根据不同老旧小区改造内容的不同,由街道社区、实施运营主体等相关单位与居民共同协商确定,改不改、怎么改、怎么出钱,都需要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在改造内容方面,我们实施‘菜单式’改造,改造内容充分听取民意,最终确定实施新建社区居民服务中心、建筑外立面保温改造、电梯加装、路面整修、综合管网改造等多项工程。”胶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陈刚告诉记者。

市政协委员、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贾小平认为,在构建绿色城市过程中,要树立和谐型思维,在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不同利益主体的合力作用。“绿色城市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说绿色城市建设的过程,也是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的过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市都应处于持续不断的蓝白色发展建设中,并且做到分阶段实施,持续性滚动发展,将总体建设任务指标分解并纳入各级部门绩效考核体系。”贾小平建议说。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借着“碳达峰”“碳中和”的风口,当下,青岛正努力开辟绿色发展路径,让绿色融入城市血脉,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带着更强的使命感、紧迫感,在更加绿意盎然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数说“绿色城市”试点重点

1、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完成李村河、海泊河、墨水河、镰湾河等流域污染治理,治理总长度345公里的76条河道(河段);在中心城区、老城区打造90个自然宜居、层次感丰富的“口袋公园”;完成46个郊野公园整治、256公里绿道建设和287处立体绿化

近年来,青岛利用城区边角地建成的“口袋公园”越来越多。位于昌邑路和沾化路交界处的“昌乐园”,就是一处利用零碎地块打造的园林景观。

2、全面建设绿色建筑。完成星级认证绿色建筑500万平方米;完成超低能耗建筑30万平方米

3、推进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完成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1000万平方米;实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工程300万平方米

4、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占比,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0%

5、实施城市功能修补工程。启动新建、改建幼儿园、中小学校376所;推进市科技馆新建、市博物馆改扩建、市图书馆新馆建设等工作;建设不少于10处时尚运动主题公园,完成400处健身场地建设

6、建设内畅外达的绿色路网体系。推进青岛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铁路、潍烟铁路、莱荣铁路青岛段等项目建设;累计开通7条轨道交通线路,轨道交通出行量不断提升;建设“立体化、零换乘、全通型”综合交通机场

7、加快推进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建立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库,推动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启动老旧小区改造600万平方米

8、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水平。全市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不低于35%,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文 刘栋/图)

责任编辑:程雪涵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