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大考临近,我的孩子还沉迷手机怎么办?

2021-05-25 14:05 青岛早报  

一年一度的中高考临近,绝大多数学生这会儿都在紧张冲刺,因而备受师生和家长们关注的考前心理状态也成了头等大事。记者从各大医院了解到,近期心理咨询门诊的求诊者有四分之一是初三高三学生,有不堪大考压力的学生出现考前焦虑,然而还有一些小患者却以沉迷手机和网络游戏来应对……为何中学生群体成为“游戏瘾”的“重灾区”? “游戏成瘾”背后原因是什么,该如何预防?心理专家如何帮他们戒掉“手机瘾”?据悉,网络成瘾或游戏障碍,已于2017年被世卫组织列为精神与行为障碍疾病,相关专业治疗也正在展开。为此,记者采访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张栩,一起为有这样困惑的家庭和家长支招。

讲述1

“崩掉”的好学生沉浸网络无缘今年中考

今年14岁的桐桐(化名)“沉浸”在网络的世界里已经有一年时间了。开始的时候,还只是玩手机玩到比较晚,父母也就是提醒一下,没发觉任何异样。后来渐渐发展成大人说话也不搭理,眼睛始终盯着屏幕,甚至除了在校时间,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手机屏幕上。原本一直在校成绩和兴趣才艺都发展得不错、让父母骄傲的桐桐,一下子好像换了个人。

“按原计划,初三以前桐桐就能考出钢琴十级,可是现在她彻底放弃了钢琴训练,我们怎么说都说不通。 ”桐桐妈妈张女士无奈地告诉记者,有一次,钢琴老师打电话来,说桐桐已经两个周没来上课了。 “在焦急的寻找下,我们最终在钢琴老师楼下的饮品店找到了她,当时她正在打手机游戏。 ”张女士这才注意到了孩子的异常,她开始禁止桐桐接触手机,而桐桐的反应更让家长吓坏了。

被限制玩手机的第一天,桐桐开始大发雷霆,在家里大声哭喊,甚至将茶几上所有东西都摔碎。接下来几天,她绝食抗议,学校也不去,每天躺在床上一言不发。经过反复对抗,无可奈何下,父母只好给她办理了休学。

经过心理医生的治疗,桐桐的情况现在有好转,但整个恢复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心理治疗及家长的陪伴。今年本应该参加中考的桐桐,只好准备明年中考。

缺乏自省的责难有些“瘾”是被逼出来的

孩子一旦沉迷网络游戏,家长往往第一时间把全部责任归咎于游戏,提起来就恨得咬牙切齿,觉得是游戏毁了孩子。但在心理医生看来,这种指责过于简单粗暴,缺乏自省。

据张栩介绍,目前因为网络成瘾来到心理科就诊的患者年龄愈发低龄化。 “前些年一般是16—18岁的青少年占大多数,这几年已经集中在14—18岁,甚至有小学生。 ”在接受治疗时,桐桐曾向医生吐露心声,沉迷游戏是因为她觉得学习压力太大了。 “父母总期待我能考第一,每次都能进步,我必须一直很努力,感觉太累了。 ”桐桐说,她不止一次跟父母诉苦,非但没得到安慰,反而换来的是周末“一对一”补课,她最初只是想通过游戏来减压,没想到成瘾后压力反而更大。

“治疗网瘾需要‘因地制宜’,了解孩子上网成瘾的真正原因,针对性地解决才是良方。 ”张栩说,批评、打骂,一味强制“斩断”孩子与网络的联系,或使孩子更加叛逆,造成厌学、患病、暴力行为等不可挽回的悲剧。对网络迷恋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上进心,使其具备辩证客观分析、评判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从而拥有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较强的能力素质。

讲述2

现实中很节俭却在网络世界一掷千金

还有一名近期接诊的高三生倩倩 (化名),也让张栩印象深刻。 “近两年时间她在游戏里共投入了几万元,购买游戏角色的衣服、饰品。 ”张栩回忆,“我跟她聊天,发现孩子平日也是很节俭的小姑娘,用她自己的话说,买包海苔都要货比三家。 ”但就是这样一个节俭的女生,硬是把父母给她的所有零花钱,全部都用在了一款游戏里。

原来,在游戏世界里,倩倩是一个众星捧月的“社交王”,但现实中的她,矮矮小小的,说话也不敢直视别人。 “像是一种伪装,用它来将自己包裹起来,获得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感受到的重视与关注。 ”张栩分析认为,形成网瘾的心理根源一般是某种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这部分青少年在现实中往往缺乏自尊、自信,自卑情绪很重,因此很容易迷恋上网络,在虚拟的环境中释放自身的压抑情绪。

像这个故事中的倩倩,在网络世界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投入游戏,只有鼓励和奖赏,而且即刻兑现,不用辛苦的等待。这种快速奖励的机制,刺激了个体大脑分泌令人愉悦快乐的多巴胺,可以说网络给了她充满赞赏的即刻成就感,而对倩倩来说,这些网络空间和游戏带来的刺激感、愉悦感甚至幸福感在真实的生活里难以找到。

做孩子的盟友设定合理的规则和界限

张栩表示,目前对网络游戏成瘾的治疗,临床上多采取家庭、药物、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方法。但药物治疗只能减轻部分症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还是在于父母的陪伴,家长一定要试着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让孩子过上有质量感、有愉悦感、有意义感的生活,孩子就会慢慢从网络和游戏的漩涡中解脱出来。 ”

“有许多父母看到孩子有上网成瘾的迹象,就把手机或电脑立即拿走作为一种惩罚,孩子当然也会非常生气。有些父母则感到很恐惧,不再让孩子上网,认为这是摆脱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实际上,这两种方法都可能带来麻烦。 ”张栩指出,因为这两种方法都会让孩子内化为自己不是好孩子,家长在阻止他们喜欢的东西,由此他们会把家长视为敌人而不是盟友。

而家长需要做的是,与孩子一起坐下来讨论使用互联网的时间,由此确定一个使用量的界限,如:作业后每晚上网一个小时的时间,几个周末的时间等。帮助孩子遵守规则并记住,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奖励,从而使孩子认识到家长并不是要控制或改变他们的个性,而是在努力帮助他们摆脱心理上对互联网的依赖。

相关链接

三类方法锻炼考生情绪“肌肉”

考试压力之下,其实隐藏着很多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那么在校学生如何调节减压呢?张栩指出,家长要帮助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作息,饮食、睡眠、闲聊当中都有科学。饮食平常要注意营养均衡,可以喝一点含糖的饮料,不仅能够迅速给大脑提供营养,还能愉悦心情。从医学角度出发,睡眠不能少于4个小时,一天睡眠不好不会影响健康,但如果连续一周以上就需要看医生了。另外,在考前,家长不要过多聊有关学习的话题,可以聊聊国际新闻、生活中的趣事等,这样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减压。

而更高级的方法是修炼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也就是锻炼他们的情绪“肌肉”。一共有三类方法。第一类是在一天中拿出一些空余时间,自己寻找一些能够有效放松精神的方法,哪怕是发个呆也好。第二类是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运动的时候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分泌,在神经递质上来说是一种快乐魔咒。适量运动对身心都有好处,一举两得。第三类是积极暗示,比如记成功日记,最好每天都要记,哪怕只有一句话。已经做到的事情能够鼓励孩子,在他感觉比较沮丧的时候,看这个能够帮他摆脱情绪困扰。

★名医档案

张栩,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神经心理学博士后。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认知障碍分会委员。1999年至2016年从事神经免疫及神经心理的临床及科研工作。2016年赴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访问学习,2017年回国后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擅长青少年心理障碍、厌学、网络成瘾及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的诊治。对睡眠障碍、老年认知障碍疾病包括痴呆、老年抑郁症及躯体化障碍具有丰富经验。参加国际巴林特联盟中国巴林特工作培训并取得组长资格,在山东省首次定期开展巴林特工作。获得张海音森田疗法培训合格证书,徐勇教授认知行为治疗合格证书。(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徐小钦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单蓓蓓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