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如何在势必到来的行业洗牌中占据先机?碳中和,是挑战 更是机会

和历次产业变革一样,只有在碳中和上先行一步,才能在势必到来的行业洗牌中占据先机

碳中和,是挑战 更是机会

碳中和市场热度正持续攀升。没有一家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逃得过这股时代洪流。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在过去的近30年时间里,中国碳排放总量不断攀升,其中电力与热力部门碳排放占比最高达52%,其次工业部门为28%、交运部门占比10%。制造业企业自然是碳排放的主体,也是应该率先谋求碳中和路径的行业。

具体而言,实现碳中和的方式有多种。自身中和——利用节能、减排、技改等方式减少能耗,实现低碳发展;能源替代——通过煤改气、煤改电、使用氢能、光伏,自发绿电自用,或通过电网采购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减少碳排放;购买碳排放配额——即将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成商品一样来买卖。其中,碳排放交易前,一般是政府首先确定当地减排总量,然后再将排放权以配额的方式发放给企业等市场主体,将排放总量控制在降低后的指标范围之内。

无论哪种方式,对企业而言,都需要投入,可能还是笔不小的投入。但这是必须付出的成本,即使短期看甚至可能不那么经济。

因为在碳中和这一刚性约束之下,不作为的企业只能从其他企业购买碳排放权以抵消超出的碳排放,如果不购买碳排放权,企业碳排放超过碳配额则需要接受罚款,罚款额势必远高于研发或购买碳排放权的投入,而不断推高的运营成本将使企业的竞争力大打折扣。如果先行一步,企业实际碳排放低于碳配额,碳交易则可以成为企业又一项的收入。

现在,已经有不少企业先行一步。

阿里巴巴日前发布的《迈向零碳时代》2021减碳账单报告显示,在技术创新角度的“内环”,阿里云自建低碳基地型数据中心推动碳中和,以阿里云杭州数据中心为例,这是全球最大的浸没式液冷服务器集群,其服务器浸泡在特殊冷却液,PUE(电源使用效率)逼近理论极限值1.0,每年可节电7000万度,节约的电力可以供西湖周边所有路灯连续亮8年。

而这并不足于度量“先行者”对“碳中和”的理解。他们更看重的是在低碳这一全新的商业逻辑下,通过技术创新开辟一个极富前景的新赛道。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就曾表示,如果华为自己要实现碳中和,可以去投资一个太阳能发电站,实现自发电自用。但是华为最大的价值是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去帮助各行各业降低能源消耗,不断降低华为销售的终端设备、网络设备、通信设备对能源的消耗。海尔主打的磁悬浮中央空调,格力推出的直驱永磁同步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都是为了给企业提供绿色低碳的暖通解决方案。比亚迪也宣布启动企业碳中和规划研究,探索新能源汽车行业碳足迹标准是重要一环,比亚迪提出在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基础上,为城市提供一揽子绿色整体解决方案,同时,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资源投入,强化上中下游产业链节能减排,构建“绿色供应商、绿色原材料”的绿色采购体系。

阿里巴巴也提出,除了“内环”,还将着眼助力平台企业、行业脱碳的“中环”和推动低碳环保消费等辐射范围更大的“外环”,尽快推出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

某种程度上,碳中和就像一次产业变革,与历次产业变革一样,它将加速行业的洗牌、重整,其中的机会从不天然地属于阿里、华为、海尔这些当下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头部企业,它属于每一个企业,只是取决于能否把握。(杨 光)

责任编辑:张慕鑫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