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1年6月2日第11版
一周说
把回复率转化成“落实率”
在勇攀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这个“文明高地”的过程中,舆论监督无疑是一个重要推手,曝光隐患,查摆问题,探求原因,推动问题解决。近期,本报“直通12345”平台和本报“三我”周刊的回复率基本保持在100%。但好看的数字背后,也存在一些隐忧,有的曝光问题,不是没有切实落地整改,就是再次回潮严重,为争创文明典范城市“抹黑”。
日前,在全市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工作调度会上,开场的“问题曝光片”让人警醒,垃圾山堆积多日、私搭乱建屡治不愈、违停车辆占道严重;旧问题未改,新情况频现……一个个触目惊心的镜头让人汗颜。而这些问题,也是本报舆论监督部一直在关注的焦点话题。近期,我们通过“曝光台”、“三我”特刊和“直通12345”平台等各种形式,正在全面推进青岛典范文明城市建设。但也不得不遗憾地说,某些部门、区市面对舆论监督问题,存在“纸上回复”的隐忧。
回复率满分,整改实效却大打折扣,体现了某些部门、区市对待问题,思想上认识不到位。对于一些网友反映的环境脏乱差、私搭乱建等问题,一些区市始终“视而不见”。有网友反映,崂山区姜哥庄小学南门西侧路段坑洼很长时间,反映多次未整修;西海岸新区长江路街道北江支路御苑公寓小区临街饭店搞得周边环境脏乱差,始终没有改善……这些基层环境问题始终得不到整改,需要依靠“关键少数”的带动力量,从思想上认识到位,主动担当抓整改,积极作为促落实,如此,才能结出文明典范城市的硕果。
舆论监督整改的“纸上繁华”,也反映了工作作风不实。近期,本报“三我”特刊上刊登的留言中,一半以上网友都用了“屡次反映,问题都未真正整改”字样,背后是百姓面对没有实际整改措施的无奈心声。这些质疑不无道理。在我们接到的回复中,有市民反馈称,一些部门接到反映,只用电话回复一下,却根本未到现场,如此“整改”,问题岂能真正切实解决?
整改上的虚与委蛇,同样有投入不到位的根源。市民屡次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切实整改,还体现了基层确实存在资金、人力不足的短板,但资源缺乏不是借口。没有资源,如何开源,是各级部门需要积极解决的必答题。面对创建文明典范城市,各级各部门要找准问题症结,敢于较真碰硬,解决投入不足,为各类问题探寻合适的解决路径。
文明城市不是评出来的,是干出来的。同样,舆论监督效果不是“回复”出来的,而是“整改”出来的。争创文明典范城市,与青岛城市形象、民生福祉、发展大局以及百姓的利益休戚相关。要深刻认识到整改复查只能胜不能败,拿出“背水一战”的勇气、决心和担当,全面提升各领域的整改实效,把整改回复率切实转化为整改“落实率”,以最高水平的工作和最好的形象迎接创建文明典范城市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