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城阳区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设未来城市试验场和青岛新地标

2021-06-09 15:51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日前,《青岛市城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印发。围绕实现发展目标,《纲要》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城阳区按照全市立体、综合、全方位、内生地“搞活一座城”部署,立足青岛主城区空间结构新格局,充分发挥国家级功能区和重大战略平台的支撑与引领效应,以“阳光城阳”建设为统领,突出抢占五大高地、聚焦五项重点工作争一流,全面建设青岛中央活力区、幸福新城阳。

“十四五”时期,城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竞争优势大幅提升,城市现代化品质功能彰显,数字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治理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更加富裕,“阳光城阳”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青岛中央活力区建设不断加快,经济发展迈上更高水平,在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打造青岛环湾都市主城区拓展战略增长极

立足青岛中心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抢抓胶东经济圈一体化、迈入青岛主城区等历史性机遇,发力全域统筹、双创驱动、产业支撑、区域开放、改革攻坚等重点领域,努力将主城优势转化为主城功能,以主城功能强固主城优势,实现空间结构清晰、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两翼联动,打开主城拓展提升大空间。提升东部。发挥崂山西麓沿线天然禀赋和农副产品丰富优势,壮大生态旅游、都市型工业、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等,形成绿色经济发展带。突破西部。依托红岛综合交通枢纽站建设,高标准打造站前综合商务居住服务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商务办公,引导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青岛北部综合交通枢纽中心,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极赋能。发挥青岛高新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青岛胶州湾综合保税区、青岛环海经济开发区集聚和辐射优势,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保税业务和现代服务业等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青岛高新区。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集群,提升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青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海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突出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及关联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建设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全球高铁创新发展引领区、未来轨道交通城市体验区、生态智慧品质活力样板区。青岛胶州湾综合保税区。充分发挥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的特殊政策功能优势,重点发展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检测维修、销售服务等产

业,强化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建设青岛特色保税业态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重要基地、山东省发展保税服务贸易的重要口岸、中日韩特色保税业务的重要平台。青岛环海经济开发区。以机场片区、女姑片区、皂户京口片区、空港工业园区改造提升为契机,加快城市更新和低效产能退出,高效利用城市空间,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总部经济、国际商务、高端消费、场景体验,打造新生代智创空间和新型智慧社区(街区),建设未来城市试验场和青岛新地标。

落实全市“聚湾强心、轴带展开、多极协同”空间发展战略,依托现状交通网络和生产力布局,打造“两横三纵”发展轴带。立足全市地理几何中心区位优势,顺应青岛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脉络,建设青岛主城区联通黄岛、即墨、胶州三大城市组团和平度莱西两大综合性节点城市的门户,打造青岛面向山东半岛城市群扇面发展轴的“桥头堡”。打造半岛陆路交通新枢纽织密资源要素集聚辐射通道,构建立体综合、内畅外达、供给有效的大交通体系。

打造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奖励和扶持力度,培育单项冠军、“瞪羚”企业、“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梯队。到2025 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 家以上,培育市级以上“隐形冠军”企业12家、“瞪羚”企业15 家以上、“独角兽”企业3 家以上。

加快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吸引相关研发机构布局落地,强固智能制造创新平台优势。支持骨干企业建设国家级实验室、创新中心,引进新设备、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推进产学研特色创新平台提升,发力原创性研究和突破性研发,打造半岛自主创新重要的样板示范载体。完善国际化创客空间,引进国际国内优质创新资源,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完整的双创链条。到2025 年,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150 个以上、各类科技孵化载体达到20 家以上。

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人才创新平台聚才作用,系统推进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计划、产业精英集聚计划、大国工匠成长计划、青年发展规划、人才平台载体集聚计划,引进两院院士、“泰山学者”等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到2025 年,全区引进院士团队25 个,高层次专业人才40 名以上,全区人才总量达到30 万人以上。

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制定知识产权事业规划,建设国际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申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到2025 年,全区与高校、科研院所达成产学研合作关系数量200 家以上,年均技术成果交易额达到18 亿元以上。

打造长江以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高地

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数字经济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制造强国战略中体现“城阳担当”。到202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以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数字技术企业8 家以上。

轨道交通装备。壮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加快高铁、普铁、城际、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多制式轨道交通方式产品升级,鼓励研发拓展谱系化产品。加大时速400KM 复兴号、下一代地铁、智能驾驶、智能动车组等新产品开发力度。引进培育高速轮对、高性能转向架、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网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企业,提高轨道交通产品本地配套率。积极争取谋划布局、加快发展磁悬浮列车产业。壮大轨道交通产业链条,发展轨道交通基建工程装备产业,拓展轨道交通技术咨询、工程承包、系统集成、试验验证、检验检测认证等增值服务,建设产品全寿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与标准化综合服务示范区。

整合产业大数据。鼓励区域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数据资源建设,推进工业数据汇聚共享和开发利用。建设信息物理系统(CPS),建立机器间连接以及人机连接,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

型。建立工业数据开放共享与安全保护机制,培育工业大数据服务企业,选择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开展大数据应用试点。到2025 年,建成工业大数据中心3 个、大数据典型应用场景10 个。

发力工业互联网。引导重点企业开展集成创新开拓示范,推进工业互联网“进企业、入车间、连设备”,借助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轨道交通、汽车制造、机械装备等优势领域营造工业互联生态。引进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整合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设备运行、运营管理等数据资源,汇聚共享设计能力、生产能力、高端设备及技术人才等。到2025 年,运用工业互联网建成数字化工厂50 个,数字化车间100 个,打造青岛“工业互联网之都”先行区。

发展平台经济。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云计算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供应链协同平台、专利信息服务平台、无车承运平台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发展行业领先的信息消费、家政服务、医养健康、心理咨询等生活性服务平台。到2025 年,纳入统计的平台数量达到10 个。

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数字技术企业成长机制,实施数字经济“补链、强链、延链、建链”工程,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技术链、人才链“五链协同”。到2025 年,建成数字经济产业园区20 个、双创基地2 个,众创空间5 个,培育数字经济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50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 家,打造青岛数字经济示范区。

打造“一带一路”连接日韩和欧亚大陆的“双循环”桥头堡

发挥开放优势,紧抓RCEP签署机遇,提升对外经贸交流高度,增强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深度,拓展国际市场开放广度,推进与国内地区产业协作,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深化中日韩地方经贸交流。创建中日韩联合技术创新中心、中日韩检验检测认证与标准化研究促进中心,搭建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知识产权等交流服务平台。组建中韩青年创客园,推动两国青年创客间密切合作、常态化互动。发挥中韩交流合作“国际客厅”桥梁作用,加快韩国商协会组织入驻,推动首尔“中韩姊妹客厅”建设启用。举办日韩(青岛)进口商品博览会,提升商品贸易、投资合作能级。发挥青岛胶州湾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推动日韩商品保税展示中心建设。

打造“一带一路”双向投资节点。围绕协定开放的卫生、汽车、环保服务等领域积极吸引欧洲投资。支持外商以未分配利润增资扩建。鼓励企业与国际金融机构、大型财团公司等组建投资机构,通过跨国并购、境外上市等方式引进国际资本。密切与德国、法国等欧美国家交流合作,以上合组织、东盟等重点国家地区为核心目的地,围绕轨道交通、新能源、健康医疗等领域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支持区内企业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建立企业“走出去”绿色通道。

放大RCEP 利好,充分利用关税降低、贸易壁垒消除等便利化发展条件,扩大对日韩和东盟十国等重点区域进出口增量。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定向招商、产

业招商、以商招商,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交流,实现优质资源复合、优势产能合作。推动京青跨区域产业协作,引进龙头型、战略型企业。更深层次“学深圳赶深圳”,放大深圳“阳光客厅”平台效应,密切同深圳商(协)会等组织沟通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北上布局的窗口。

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到2025 年,实施社区旧村改造26 个,建设安置房252 万平方米,全面完成河套、红岛街道旧村改造和居民回迁;优化道路交通体系,到2025 年,万人拥有公交车25 辆;推进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有效衔接,到2025 年,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等,全面建设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新城阳。(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伟)

责任编辑:刘锟锋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