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四方机厂厂区拆除,厂史和地方史民间研究者加快了史料发掘、研究步伐。近日,记者幸遇青岛已故画家赫保真留下的一组建国初期“中苏友好号”老照片后,引发了一次十余人参与的史料考证集体接力,还原了当时具有全国影响而地方史缺乏记载的历史事件。
赫先生弟子郭明华保存的这三张四方机厂“中苏友好号”机车照片原件,含有大量信息:从车身上“纪念伟大十月革命节三十二周年”字样,判断拍摄于1949年11月前后;从车身“铁道部四方机厂义务劳动业余抢修”,和一张照片背面标注的“四方机厂职工义务劳动抢修胜利的果实”字样,可以判断是四方机厂的出品;从环境辨认和横幅部分字样“友好号落成典礼”,可知是在四方机厂机车车间门口的仪式;从手写的一段文字中,可知照片持有者是参与了该车装饰的人,工厂赠送照片以示谢意和留念。郭明华介绍,这位参加机车装饰的就是著名画家、时任青年中学音乐、图画教员的赫保真(1904—1987)。他说,青岛当时刚刚解放,四方机厂缺乏专门美术人才,是青岛市选派赫先生等为该车进行美工装饰。另外,车头车身还有中俄双语的“学习苏联”、“建设中国”字样,以及机车的编号“ ㄇㄎ 1969”。而且,一张照片背面,还有“青岛工人报、二栏高(十七高)、十四字”等红笔字样,另一张背后类似字样被白纸遮盖无法辨认。这些铅印时代编辑的排版标注,显示这两张照片可能在当时的《青岛工人报》等报纸刊登过。但该车命名背景、落成后的去向,初步查阅网上信息和地方志一无所获,却发现1949年11月25日,由唐山铁路工厂修复的“中苏友好号”(1588号)在北京举行隆重的命名典礼。另外,中车公司网上资料中两张“中苏友好号”照片,时间地点不详,但不是四方机厂的这辆车。令我们疑惑的是,通常名号机车只有一台,“中苏友好号”机车到底有几台?这会不会是第一台?它的前世今生究竟如何?
原四方机厂老职工、对厂史颇有研究的张成应询,立即提供了1949年11月7日的《胶东日报》,刊有《向四方机厂青年学习》的文章,附有两张模糊不清但注明是关于“中苏友好号”的照片。文章说,该车抢修成功,是团员青年带头,动员了一千多位工友极度艰苦努力的成果。这是寻访中我们第一次发现该车落成有官方报纸报道。
笔者随后在市档案馆查到《青岛日报》刊发的三篇有关报道,一篇是1950年1月7日发表的《抢修“中苏友好号”体验介绍》,一篇是1950年11月7日《一年来的“中苏友好号”》,一篇是1951年12月4日《四方铁路工厂锅炉场工友提前修好“中苏友好号”》。因为字迹模糊大多难以辨认,只读出如下关键信息:《抢修“中苏友好号”体验介绍》报道说,“通过抢修,团员和青年对增强中苏友谊的认识都大大提高了。大家都希望能修的最好,成为最标准、最漂亮的机车”。该车开赴北京时,四方机厂选派了工人代表,“沿途受到各地人民的热烈欢迎,现在代表们已荣归多日了”。《一年来的“中苏友好号”》透露,“中苏友好号(1969号)机车自出厂到现在,已安全运行将近六万公里……这台车经常受到表扬……没有出现过任何大小责任事故。”
四方机厂有无该车官方记载,曾在厂档案室工作的老职工于涌提供了厂志,并请来张成和原厂志办公室主任王学让。年近八旬、记忆清晰,堪称四方机厂“活档案”的王学让说,厂志只有简单记载。这段大事记中的文字是:“11月4日,工厂经过18天的积极抢修,提前4天修复1969号破旧机车,北京中苏友协总会发来贺电。11月26日,该车开往北京”。
至此,参与装饰的美术师获赠、作为一手图片资料首次披露,这组照片的史料价值充分体现,几近湮灭的历史碎片逐渐拼接起来。第一,历史上至少有过两台“中苏友好号”机车(后来查《中国中车志》证实只有这两台),四方机厂的这一台(1969号)比唐山铁路工厂的那一台(1588号)修复、命名稍晚几天,至少到1951年还在线上,每年安全运行数万公里。第二,有资料说,1950年9月的“国庆周年号”是建国后四方机厂修复组装的第一台蒸汽机车。首次见到照片的王学让说,可以说这台“中苏友好号”是四方机厂建国后成功修复的第一台机车。第三,当时作为青岛解放后第一家中共机关报的《胶东日报》第一时间给予报道,刚刚创刊的《青岛工人报》有过报道也可以间接证实,《青岛日报》给予三次重点报道,表明这是当时本地的重大事件,也是建国初期中苏友好的标志性事件。
没有查到该车赴京参加命名典礼的官方信息,记者认为考证可暂告一段落,6月13日下午在青岛日报社《观海》客户端发出《青岛老画家赫保真藏品重现建国初期老四方厂历史瞬间》一稿。意外的是,发稿后陆续接到各方反馈,获得了老电稿、老报纸、老版书中更多权威信息、珍贵史料,既进一步证实了此前溯源的可靠性、可信度,也对有些缺失给予了填补。
新华社和香港《大公报》及上海《大公报》的官方消息,一致确认了我们此前看到的民间信息:1949年12月1日在北京举行了四方机厂“中苏友好号”机车命名典礼。资深媒体朋友提供的新华社1949年12月1日北京电表明,这第二台“中苏友好号”命名典礼之盛大热烈、规格之高,不亚于第一台。消息说,“这台机车是青岛四方铁路机厂的工人们为纪念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节实行义务劳动而修复的。在此以前,唐山铁路工厂已修造了第一台“中苏友好号”机车,所以,青岛工人这次所修成的是中国铁路工人修成的第二台“中苏友好号”机车。参加今日盛典的有铁路职工及各机关学校团体代表共三千多人。二时半,典礼开始,在《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乐声中,被装饰得崭新的“中苏友好号”机车徐徐开入车站,车站上顿时掀起了一片掌声与欢呼声。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总干事钱俊瑞剪彩后,“中苏友好号”越过彩线进入站台。接着由中苏友好协会总会代表向青岛四方机厂的工人代表们献花。”喜出望外的是,一位年轻人还热心查到上海《大公报》1949年12月16日《大公画刊》两幅清晰照片,是“中苏友好号”抵京及各界人士欢迎的场景。
张成刚刚从网上寻获的1949年11月5日《胶东日报》,发表了《“中苏友好号”、“新青岛号”昨举行落成典礼》、《“中苏友好号”机车试车结果良好》、《四方机厂业余抢修工作中青年团员始终带头》、《中苏友协总会电贺四方机厂职工并给“1969”号机车命名》四篇文字稿件,这锁定了该车落成典礼和老照片拍摄确切时间是1949年11月4日,也把《胶东日报》首次报道时间比我们之前认定的前推了两天。张成又翻箱倒柜找出出版于1961年的《胶济铁路史》,再次发现详细记载:该车原是四方机厂1946年安装的一台机车,由于许多机件是日寇留下来的,不合标准,不能行驶了。全厂参加义务劳动的有1684人,占职工总数的85%以上。该车抢修落成于11月4日,12月1日下午在北京举行了命名典礼,《胶东日报》为此发表了社论。
这次截稿也许是大家期待的圆满结果,也许使更多史料溯源保持热度。起初的困难重重,后来的柳暗花明,显示地方文史研究中,民间、官方、媒体资源互补的优势。而基于文化传承的集体智慧,是让这座城市的辉煌过往滋养美好未来的精神营养。(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同俊)
责任编辑:刘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