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100年,青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2021-06-28 15:39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梳理历史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我市的粮食产量增长了3.2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明确要求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稳增产更为迅速。青岛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中央农业政策措施,积极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落实种粮直补、良种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保耕地、兴生产,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日益增强,不断跨越新台阶。

【建党百年  粮食产业发展阶段】

1921年-1948年

长期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新中国成立前,青岛市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生产方式非常落后,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农民生活极为艰难,贫苦农民生产资料缺乏,长期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据档案记载,1949年青岛粮食播种面积为840千公顷,种植品种以粗粮和薯类为主。其中,小麦仅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8.61%、地瓜占21.83%、大豆占16.93%、谷子占13.42%,高粱占9.61%、玉米占3.87%、大麦和豌豆占3.45%、小杂粮占2.07%、稻谷占0.21%。全市粮食平均单产仅为860.9公斤/公顷,多数粮食集中在地主、富农和部分富裕中农手中,广大贫苦农民的粮食,去掉赋税捐租,所剩无几,生活穷困至极。

1949年-1957年

土改激发生产积极性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至1952年我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条件很差,但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1957年青岛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70.7千公顷,比1949年增长3.7%;粮食总产量达到92.19万吨,比1949年增长27.5%。



1958年-1977年

政策失误产量动荡调整

1958年至1962年期间,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以及一些农业生产体制的失误,全市粮食产量不增反降。1962年青岛粮食总产量仅62.89万吨,比1957年减少29.3万吨。此后,由于中央贯彻“调整、整顿、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粮食产量逐步回升,到1965年恢复到接近1957年的水平。1975年青岛粮食单产达到2885.1公斤/公顷,比1957年提高了1826.3公斤/公顷,年均增长6.1%,粮食总产量达到189.95万吨,比1957年翻了一番多。



1978年-1999年

粮食生产实现迅猛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标志着农业进入了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农用机械和化肥施用迅速普及,使粮食生产步入迅猛发展的新阶段。青岛市粮食总产、单产在这一阶段飞速提高,1984年全市粮食单产首次超过4000公斤/公顷,199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46.98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99年全市粮食总产比1978年增加了143.02万吨,平均每年增长7.15万吨,年均增长2.8%。

2000年-2010年

农业生产稳步前行

党中央高度关注“三农”问题,不断加大农业投入,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这一时期,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三农问题。大量的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取消了农业税,实施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生产资料补贴等,不断提高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收购保护价。得益于政策利好和优惠待遇,青岛市农业生产稳步前行,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基本保持稳定。

2011年-2020年

农业生产转向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生产由快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青岛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方向,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变向,不断调顺调优农业结构,培育“三农”发展新动能。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从2010年的426.5千公顷增加到2015年的479.3千公顷,增长12.4 %;粮食总产量从2010年的255.4万吨提高到2015年的287.8万吨,增长12.7%。这一时期,青岛市粮食总产和平均亩产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生产方式更加科学,种植结构更加合理。

“十三五”时期,青岛各级政府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产能、优化粮食布局、提升粮食品质,不断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兴粮的服务水平,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质增效,全市粮食产量“底盘稳”,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奠定基础。全市粮食产量自2011年以来呈递增趋势,先后跨上了290万吨、300万吨两个大台阶,2018年达到峰值310.1万吨,之后连续3年稳定在300万吨以上。粮食面积稳中略降,继续稳定700万亩以上。粮食单产由2015年的6004.5公斤/公顷增长至2020年的6486.7公斤/公顷,增长8.03%。


【多重利好助力  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和水资源匮乏的地理条件,让青岛农民祖祖辈辈“靠天吃饭”。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新中国成立以后,青岛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历年工作重点,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全市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总体思路,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灌溉设施建设,突出发展农田节水灌溉工程。截至2020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46.95千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7.84%。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203.73千公顷,并以优秀等级通过省级验收。全市累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88.38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29.4千公顷,比1949年8.34千公顷增长了38.5倍。粮食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

良种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种子质量直接体现了农业科技和生产力水平。从1949年到2020年,青岛市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44.1%,但是全市粮食总产却增长了3倍多,粮食单产增长了6.5倍。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频发、生产成本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全市粮食总产量能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青岛市加快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目前,全市现有110多家拥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农作物育种企业,共有6家种子企业获得全国种子行业信用评级,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已建成高标准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约为13.3千公顷。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基本达99%以上。

机械化耕作覆盖面加大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机械,青岛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改善农业生产装备,推动了全市农机总动力迅猛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岛市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57年的0.22万千瓦增至1978年的75.45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754.7万千瓦;2018年全市农用拖拉机21.6万台,比1957年增长3660倍,比1978年增长近13倍;2017年全市大、中型机引农具11万台,比1957年增长1099倍,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农机标准化作业程度明显提高,集收获、耕整、播种于一体的机械化复式作业应用范围扩大,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有效途径,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得以增强。

农业科技驱动持续增强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是根本性、决定性力量。近年来,青岛市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技术支撑。全市农业科技装备支撑明显增强,在全市广泛推广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一喷三防、水肥一体等一批关键增产技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他关键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100%。目前,全市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达到55.7千公顷,比2015年增加49千公顷,增长7倍多。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比2015年提高1个百分点。

扶持政策保障机制更加完善

“十三五”期间,青岛扎实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等。依据核定的小麦播种面积,按照每亩不低于125元的标准,平均每年向种粮农民发放补贴资金4.26多亿元。全市累计向农民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21.3亿元,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累计落实产粮大县财政奖励资金5.9亿元,调动了基层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累计发放农机购置补贴7.45亿元,补贴各类机具4.2万台,带动了农机作业水平快速提高;累计发放深松作业补贴资金1.5亿元,作业面积约为433.3千公顷,耕地质量逐步提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新中国成立之后,青岛粮食生产增量之多、增幅之大、增速之快,前所未有、成绩斐然。这既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成效,也是国家惠农优粮政策实施的成效。开启“十四五”,青岛更要扛牢粮食生产重大政治责任,坚持“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资金投入上加大力度,全力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耕地面积和质量上稳定全市粮食生产基础,更好地端牢自己的饭碗,在新征程上创造新辉煌。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通讯员 种玉金)

责任编辑:郝媛媛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