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100年,青岛“三农”发展绘出璀璨画卷

2021-06-21 16:42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历经百年风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岛农村经济社会焕发勃勃生机,农民生活日新月异,奋斗逐梦在希望的田野上——

市统计局梳理历史数据显示,土地改革的成功,让农民实现了期盼已久的梦想;改革开放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进入“十三五”以来,青岛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攻势和突破平度莱西攻势,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积极实施富农工程,率先实现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定位,一幅“三农”发展的璀璨画卷徐徐铺陈。

1921年-1948年

靠天吃饭  无法自足

新中国成立前,青岛的农业基本是靠天吃饭。青岛地区气候温和,雨热同季,为各类作物生长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是由于靠山临海,旱薄土地面积较大,且地下水贫乏,农业生产也有诸多不利影响。20世纪30年代,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管理不善、财力不足等原因,青岛地区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及劳动力资源远达不到保障本地需求的发展水平,青岛市区所需要的大部分农产品只能依靠从市外购买来维持。

20世纪40年代,蔬菜生产有了专业经营户,并形成一定规模。当时,尽管有从事农业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和指导的专门机构,但青岛农业的落后状态并未有改观。1949年末,青岛市耕地面积仅985.6万亩,其中粮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7.7%。

1949-1978年

恢复发展 完成土改

从1949年到1978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岛农村经济社会获得了恢复性发展,实现了从“耕者有其田”到人民公社体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成功地进行了农村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农村开展了大规模的、彻底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基本结束。在三年时间里,实现了从地主土地所有制到“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制度变迁。与1949年相比,1952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9%,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0.2%,油料产量年均增长17.6%,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图为1951年颁发的土地证

基本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帮助农民摆脱困难,走上富裕之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经过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合作社三个步骤,用四年的时间,引导农民广泛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青岛农村成立12.2万个互助组和781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有80%以上的农户、近85%的土地加入互助组、合作社,基本上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实现农业合作化。

图为1956年1月,崂山农民报名加入高级社。

确立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1958年全市实现人民公社化。1962年颁布《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规定农村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体制。

1978年,青岛农业总产值12.15亿元,是1949年的7.4倍,年均增长7.1%。1978年粮食总产量190.1万吨、水果产量8.3万吨、猪存栏165万头、家禽饲养量469万只、水产品产量13.9万吨,分别是1949年的2.6倍、8.3倍、16.5倍、3.2倍、10.3倍。

图为1959年,崂山“南茶北引”获得成功。

1979年-1992年

农村改革  生产提效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拉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民生产积极性被激发,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经济迈向正确发展的轨道。这一时期,青岛农林牧渔增加值从1978年的8.73亿元增加到1984年的19.7亿元,年均增长14.5%。

1985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农村改革的重心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培育市场经济。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发展步入快车道。1992年,青岛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43.92亿元,是1984年的2.2倍。

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一批剩余劳动力走出耕地,在非农产业领域寻找出路,推动了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崛起,促进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到1992年,青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29元,比1984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0.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2元,恩格尔系数下降8.3个百分点。

图为雕龙嘴村民丈量土地承包到户。

1993年-2010年

市场调节  农民增收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标志着进入改革新阶段。自1993年起,我市农产品市场调节机制全面确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全面稳定的提高。2002年,我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45.94亿元,是1992年的3.3倍,年均增速12.8%。乡村从业人员254万人中,从事农业人员120万人,占47.2 %,非农劳动力比重达到52.8%,比1992年的38.0%提高14.8个百分点。从1993年至2002年10年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破2000元、3000元和4000元三个整数关口,至2002年达到4195元,比1992年增长3.1倍,年均增长15.1%。

图为青岛特色农产品大泽山葡萄

自2004年起,以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新农村建设、建设现代农业为主题的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开始涉及城市对农村土地使用权干涉的问题,农业税取消的问题,以工哺农的问题,农村政策逐步与工业政策、城市政策发生统筹和融合,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农业生产看,2010年青岛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76.99亿元,是2002年的1.9倍,年均增长8.3%;从农民收入看,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550元,比2002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12.2%;从农村社会事业看,2010年我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3.8%,比2002年提高40.2个百分点。

图为搬迁前的李村大集

2011年-2020年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十二五”时期,青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创新发展,以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蓝色粮仓”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2年,我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4.3%。

图为莱西智慧农业

进入“十三五”以来,青岛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积极实施富农工程,“三农”发展迈上新台阶。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453.21亿元,是1978年8.73亿元的51.9倍。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2020年,在抗疫情、保春耕,克服干旱、倒春寒、风雹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04.6万吨,连续三年稳定在300万吨以上,分别是1978年的1.6倍、1949年的4.2倍。2020年蔬菜产量达到655.8万吨,连续四年稳定在600万吨以上。2020年水果类产量116.5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14倍、1949年的116.5倍。2020年水产品总产量101万吨,是1978年的7.3倍、1949年的74.8倍。

图为美丽乡村——崂山雕龙嘴村

农村居民持续增收。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万元,比2015年增长41.4%,年均增速7.2%;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6:1,比2015年降低0.05,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2020年青岛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6%,较2015年下降1.3个百分点。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青岛统筹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组织“百镇千村万巷”环境集中整治,2020年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8%,无害化卫生改厕普及率达95%,300户以上自然村公厕全覆盖。建设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476个,23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美丽庭院示范户村庄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全市村庄通户道路硬化,集中供水人口覆盖率达到95%。

图为美丽乡村——西海岸王家台后村

“十三五”以来,青岛积极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开发式扶贫与“兜底”式帮扶并举,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联动,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

2014年,青岛市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535户、63887人、省级贫困村200个、市级经济薄弱村310个、经济薄弱镇10个。2016年底,贫困户全部脱贫;2017年底,贫困村全部摘帽;2018年底,经济薄弱镇全部出列。从2018年开始,青岛市脱贫攻坚进入巩固提升阶段。眼下,青岛正聚焦“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路径,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图为平度市云山镇西宋戈庄村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着眼未来,青岛要在率先发起乡村振兴攻势的基础上,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展现青岛担当。(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通讯员 刘连玫 部分图片来自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责任编辑:管佳宇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