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11人当选6月份青岛市“文明市民”,来看他们的事迹!

2021-07-01 09:51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1日讯 6月30日,青岛市文明办公布了2021年六月份青岛市“文明市民”名单,共11人入选。

根据评选结果,市南区梦园儿童启智中心、梦园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负责人万玲、崂山区城市管理局燃气供热科科长赵永强获助人为乐“文明市民”;

西海岸新区黄岛街道斋堂岛街社区居民杨剑岭、杨剑春获诚实守信“文明市民”;

李沧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科科长贾文德、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市北供电中心配电运检一班安全员孔海洋、即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医师田建震、青岛海尔(胶州)空调器有限公司质量技术员王阳阳、市公安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民警张瑞铭获敬业奉献“文明市民”;

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常家社区居民赵玉梅、城阳区夏庄街道杏杭社区居民聂乃诏获孝老爱亲“文明市民”。

他们当中,有的坚持17年为1000多名自闭症、脑瘫、智能不足、语言障碍的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有的坚持无偿献血6年并创立我市第一支以机关干部为主的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有的面对十几万元“意外之财”却拾金不昧。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高尚品德,积极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社会正能量,为社会树立了文明新风尚。(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博)

附2021年六月份青岛市“文明市民”名单及事迹

2021年六月份青岛市“文明市民”名单

【助人为乐】

01万玲    市南区梦园儿童启智中心、梦园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负责人

02赵永强 崂山区城市管理局燃气供热科科长

【诚实守信】

03杨剑岭、杨剑春 两人均系西海岸新区黄岛街道斋堂岛街社区居民(两人同一事迹)

【敬业奉献】

04贾文德 李沧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科科长

05孔海洋 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市北供电中心配电运检一班安全员

06田建震 即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医师

07王阳阳 青岛海尔(胶州)空调器有限公司质量技术员

08张瑞铭 市公安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民警

【孝老爱亲】

09赵玉梅 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常家社区居民

10聂乃诏 城阳区夏庄街道杏杭社区居民

2021年六月份青岛市“文明市民”事迹

万玲

人物简介

万玲,女,1966年2月生,中共党员,市南区梦园儿童启智中心、梦园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负责人。

主要事迹

多年来,万玲倾心投入助残事业,在她的爱心帮扶下,1000多名自闭症、脑瘫、智能不足、语言障碍的儿童得到康复训练,400多个家庭走出困境,累计为被救助儿童减免学费超过500万元。

2004年,万玲注册成立了青岛市市南区梦园儿童启智中心,她坚持“关爱、增能”理念,帮助患有自闭症、脑瘫、智能不足、语言障碍的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和心理建设,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仅大大减轻了残疾儿童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也使残疾儿童学会自理。万玲还带领康复老师为社会上的散居残疾儿童进行长期入户指导,并对他们的监护人进行康复知识和康复技巧的辅导。

万玲在多年的助残工作中发现,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有比较强的就业意愿。为此,万玲在2017年12月注册成立青岛市市南区梦园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这是一所在市南区民政局登记,市南区残疾人联合会为业务主管部门的非营利社会组织,主要为18岁以上的一级、二级智力、精神、肢体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服务。中心创立以来,已接纳近50名有一定工作能力、有自愿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参加辅助性就业。万玲组织开展草制品加工、手工艺品钻石贴画、数字油画、编织挂毯、布艺加工、木艺制作、针织工艺品、面点等工作项目,根据实际情况为有能力的残疾职工提供卫生保洁、厨房切配和保育员等工作。为了帮助残疾人提高就业技能,万玲组织开展“爱心厨房--跟大师学做菜”、“爱心烘焙教室”系列培训。同时,万玲还通过互联网的力量,让社会上更多人了解辅助性就业残疾职工这个群体,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来到梦园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的残疾人找到了生活方向,树立了自立自强的信心。

市和梦园爱心干洗店,为29名残疾人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目前,梦园爱心超市吸纳了16名残疾职工,他们从事简单的售货、引导、送货服务,5名具有烘焙技能的残疾人制作的点心在超市销售;梦园爱心干洗店吸纳了8名残疾职工,他们运用在中心学到的技能,从事分拣、洗涤、烘干、熨烫、包装等多个工种,为多个厂家提供清洗工作服、工作鞋等服务,顾客反响良好。

万玲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为许多残疾人带来了希望,帮助他们树立了生活信心,推动社会对残疾人就业现状的关注,发挥了社会组织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的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曾获荣誉:万玲先后获评山东省助残先进个人、青岛市助残先进个人。

赵永强

人物简介

赵永强,男,1975年2月生,中共党员,崂山区城市管理局燃气供热科科长。

主要事迹

为圆梦与低保家庭结对

赵永强自己当年上大学期间,作为贫困生接受过社会和爱心企业的多次帮助,从那时内心深处就萌发了回报社会的念头。来到青岛参加工作后,他加入了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已经坚持无偿献血6年,并在2018年组建了崂山区红十字德信志愿服务队,致力宣传普及无偿献血知识,这是我市第一支以机关干部为主的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

2012年,赵永强所在的原崂山区经发局组织 “三联三促”爱心帮扶行动,中秋节前夕,赵永强根据局里工作安排来到大桥社区贾克福家中走访慰问,“当时贾克福的砖房比较破旧,我一进屋就看到三面墙上贴满了孩子的学习奖状,满满的三面墙,这让我很受感动。我愿意帮助追求上进的孩子。 ”赵永强跟贾克福、李翠芹夫妻俩聊了半个多小时,仔细询问了他们的家庭情况,特别是3个女儿的学习状况。当时,贾克福一家是社区的低保家庭,家中仅有0.8亩茶园,几乎没有什么收入,平常靠贾克福打零工维持生活。赵永强当场与贾克福一家结成了爱心帮扶对子。

“也是为了圆梦,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帮扶这个家庭。”赵永强说,“贾大哥的3个女儿也很争气,大女儿贾梦乐2016年考上了楚雄师范学院,今年双胞胎女儿贾梦双、贾梦娇也顺利考上了大学。一家3个闺女都考上大学本科,这在大桥社区还是头一次。 ”

亲如一家多了3个女儿。聊起7年来的亲情故事,李翠芹说,他们永远是“一家人”。“2012年正月十五那天,赵老弟和弟妹一起来到我家过节,还带来了元宵。”李翠芹说,也是那一次,3个闺女头一次吃到了橙子味的元宵。

赵永强不光自己帮助贾克福一家,还动员自己的亲戚朋友,这些年来,他的亲戚朋友都会购买贾克福家的崂山茶,赵永强到贾克福一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慢慢地,我们从心里把彼此当成了亲人,我对亲戚朋友说,我有4个闺女,贾大哥也这么说。 ”赵永强笑着说。

“通过与孩子们的交流,我看到了她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也看到她们的成长。”赵永强在工作之余,也很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大女儿”贾梦乐在上高中期间一度痴迷追星,赵永强得知后,几次上门做贾梦乐的工作,最终让她及时进入冲刺状态。2016年,贾梦乐高考考了489分,赵永强带着亲戚一起,第一时间赶到贾克福家中,帮助贾梦乐选择高考志愿。他们推翻了贾梦乐原先选择的高考志愿,经过两天的比较选择,他和亲戚帮助贾梦乐选择了6个志愿,最终贾梦乐被第六志愿录取。后来得知,她的分数只比学校当年的录取分数高了0.9分。

在上大学前,赵永强再次跟贾梦乐谈心,告诉她进入大学要好好学习,承担起作为大姐的家庭责任,为两个妹妹树立榜样。让赵永强欣慰的是,贾梦乐在大学中担任了班长,还加入学生会,并且连年获得奖学金,成为学校及院系重要活动的主持人。今年5月,贾梦乐光荣入党,成为一名正式党员。现在,上大三的贾梦乐经赵永强联系在一家爱心企业实习。

带领“家人”奔向更好生活

2018年6月,赵永强再次来到贾克福家中,发现前一天因为下雨,家中地面出现了积水,赵永强建议翻修一下老房子。考虑到3个女儿住在一个房间,为了方便她们学习,应该有单独的房间,贾克福夫妇早有这个想法,但受资金问题制约一直没有实施。赵永强多方查找农村房屋改造资料,并请教了局里设计科的同事,最终完成房屋改造设计图纸。房屋改造开始后,他又买了电缆线、瓷砖、填缝剂等装修材料,送到贾克福家中。在3个月的翻修房屋期间,赵永强成了最忙的人。

如今,原先的石头房被砖瓦房所替代,孩子们都有了单独的卧室,客厅也变得宽敞明亮起来,唯一不变的是,孩子们的奖状还是在客厅墙上粘着。“后来,我对象找到了一份工作,大女儿学习越来越好,二女儿、三女儿上高中后,在赵老弟的帮助下,学习成绩也是每年上一个台阶。”李翠芹说,这些年来,凡是家里有大小事务,他们总喜欢征求一下赵老弟的意见,“赵老弟的踏实、热情、真诚,让我们整个家庭越来越好。 ”

在了解到贾家3个女儿上大学一年需要6万学费后,赵永强主动联系街道、区一级民政部门,落实贾克福一家是否符合救助条件。他当场表态,会尽可能地提供帮助,可以借给孩子们学费,孩子们毕业后偿还即可。

“这些年,我是看着孩子们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志智双扶是实现脱贫的根本,只有扶智和志,她们才会树立信心、树立远大理想,通过不断学习,做好自己,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发展,最终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愿意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擎起未来的她们,让她们实现自己的理想。”赵永强郑重地说。

杨剑岭、杨剑春

人物简介

杨剑岭,男,1963年11月生,青岛西海岸新区黄岛街道斋堂岛街社区居民;杨剑春,男,1970年10月生,青岛西海岸新区黄岛街道斋堂岛街社区居民。

主要事迹

拾金不昧温暖人心

今年51岁的杨剑春和58岁杨剑岭,老家在潍坊,杨剑岭没结婚也没有孩子,和弟弟杨剑春一家一起居住。杨剑春从上世纪90年代起,便开始在西海岸新区工作,先后进过保险公司、开过饭店,最终选择了自己创业。赶集卖瓜子,成为杨氏兄弟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兄弟俩主打的就是木火炒瓜子,平时需要使用木头来生火。不久前,杨剑岭发现小区外面的马路上,躺着一张废旧沙发,捡回来想要将其劈开,把木头收集起来。因为担心是有人临时放在路边的,起初他并没有去捡,直到确定是无人要的沙发后,他才捡了回来,放到了储物间里。

5月1日这天,杨剑岭像往常一样将捡来多日的废旧沙发,准备劈开用来生火炒瓜子用。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张废旧沙发里竟然藏着一块金元宝、上百张百元大钞和一捆存单。事情发生后,杨剑岭立刻与和杨剑春商量,杨剑春让女儿拨打媒体电话反映此事,寻找失主;同时兄弟两人也没有闲着,破旧沙发中的钱和存单,因为长时间被扔在户外,加之前段时间雨水不断,虽然外面套了两层袋子,但现金还是被雨淋湿了,他们将装在袋子里的百元大钞在家里摊开晒干。晾晒过程中,杨剑春数了数,发现现金有1.04万元,金元宝写着“千足赤”字样,存单的时间则从2000年至2013年前后,共有十几万元。

给金子寻找失主这件事,经媒体报道后,立即引起了全国的关注。虽然正值假期,但是大家依旧被兄弟俩的正能量所打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爱心接力活动,希望能早日找到失主,让这些物品尽快回到主人身边。各家媒体的转发报道,引发了上百万网友的关注与转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全国网友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失主管翠珍。管翠珍老人今年已经86岁了,由于老人患有帕金森综合症,已经不记得把东西放哪里了,2020年年底老人的孙女买了一张新沙发,想着旧沙发放在家里碍事要清理掉,顺带着把放在阳台的这张藏有金元宝和现金的沙发也一起扔了。扔沙发时,也没想到老人能把这么重要的物品放在沙发里面。考虑到小区附近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为了让他们能有个落脚的地方,还特意选了个不碍事的地方,把这张还算完好的旧沙发扔在了那里。让她们感动的是,有了这个善意的举动,才有可能引发后续杨剑春兄弟俩的拾金不昧。老人的家人解释那块金元宝是老人的父亲传下来的,平时老人就很珍视。家里人都知道老人把这块金元宝藏起来了,没想到竟然是藏在了扔掉的沙发里。

完璧归赵拒收谢礼

在杨剑春家,当杨剑岭从屋内把物品拿出来放到桌子上时,老人没有注意现金和存单,而是独独拿起了金元宝,一直拽在手里,激动地说不出话来。虽然老人年岁已高,无法说出现金的具体数额,更不知道存单里到底存了多少钱,但在核实完身份证后,杨剑春已确定无误,和哥哥杨剑岭将物品悉数还上。面对失而复得的物品,代表弟兄姊妹们前来的高云兰激动不已,握着杨剑春兄弟俩的手,眼泪便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母亲嘴里经常絮絮叨叨说着听不懂的话语,如今想来,高云兰觉得,母亲的这些言语,肯定是在为找不到藏起来的珍贵物品而深深自责。为了感谢杨剑岭兄弟俩的无私之举,来认领之前,高云兰已和弟兄姊妹们商量好了,要将袋子里的万元现金送给他们,可是被杨剑岭兄弟俩婉言谢绝了。“不是咱的,咱不能要!”杨剑春说,发现之初决定寻找失主,心里压根就没想过要报酬的事情。如果接下这万元现金,那好事就变味了。

志愿服务主动担当

杨氏兄弟是斋堂岛街社区的志愿者,志愿者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号,它是一个人身处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因为有了这些志愿者,世间多了许多温暖,人间多了几分真情。杨氏兄弟在空暇时间,总是抓紧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还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生活和志愿服务活动,增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疫情期间,他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只为让社区居民能够平安康健,不怕严寒的站在小区门口充当起了“疫情守门员”的工作,起早贪黑的站着,来一位居民,来一辆车,就要上前询问姓名住址测量体温等工作,不怕辛苦,面带微笑,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让这冬日的严寒多了一丝温暖。志愿服务的日子是辛酸的同时也是幸福的,快乐的。生命需要关爱,社会需要奉献,杨氏兄弟做志愿服务不为名誉,不为金钱,无私无畏,无怨无悔,勤勤恳恳,唯愿真爱常在人间,愿微笑常伴你我。

好人好事传递正能量

杨氏兄弟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下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履行了崇高的社会责任,树立了传递正能量的好榜样,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在他们心中的纯朴与善良,是留下了比金子更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光芒将照耀他们今后的生活,也照亮更多人的未来,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贾文德

人物简介

贾文德,男,1966年1月生,中共党员,李沧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科科长、一级主办。

主要事迹

业务精益求精,最好的朋友是法律图书

“1992年我从造纸厂考进局里,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法律条文。”贾文德说,为了尽快熟悉业务知识,提升执法水平,他不断充实和更新法律法规知识,白天忙于工作,就利用晚上和节假日刻苦钻研,将法律条文熟记于心。儿子高考他陪读,手中捧着的是法律书籍,母亲患病卧床他深夜陪护,与他相伴的还是法律书籍……在他的办公桌、档案柜上,法律条文书籍更是随处可见,随便拿起一本翻阅,都能看到内文画着密密麻麻的红线。“我最好的朋友就是法律图书。”贾文德拿起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工商行政管理法律全书》,这本588万多字的法律全书对他而言如数家珍,遇到难题他总能第一时间找准对应的法律条文。

打牢了基础,贾文德并没有放松自己,这些年来,他对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保持着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反复学习研究,准确把握内涵,对典型案例认真进行分析研讨。他撰写的多篇执法案件解析及执法故事等文章,多次在中国工商报和工商行政管理半月刊等刊发。通过对执法办案经验的不断探索和积累,贾文德自身业务素质和办案能力得到持续锻炼和提升,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法律专家和办案能手。

维护群众利益,每一个案件都办成铁案

从事经济检查工作29年来,贾文德共组织查办各类案件1700余件,没收各类违法物品30余万件,罚没款入库2000余万元,移送公安机关案件8件。“葛兰素史克”行贿案件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这个事件曝光后,结合辖区医药批发企业较多的实际情况,我带队开展了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为专项执法行动,共查处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案件15件,罚没款198万元,极大净化了这一领域的合法经营和公平竞争。”每当回顾曾经查办过的大案要案、疑难案件,贾文德言语自豪又有底气,不论案情多么复杂,他都能抽丝剥茧追溯源头,把每一起案件办成铁案。

2021年5月18日晚,贾文德接到举报后带队与生态环境部门联合执法,查处未取得营业执照擅自销售柴油一处黑加油站点。他连夜开展调查,经过15个多小时通宵达旦的工作后,第二天一早就对该案件完成了调查终结,并依法下达听证告知书。从事经济检查工作29年来,经贾文德查办的案件未出现一起行政复议被撤销、行政诉讼被变更或撤销的情况。

有几个关键词可以简单概括贾文德的工作:打假、维权、公平正义、秩序。“头顶国徽,肩扛盾牌,就要履职尽责,维护好市场秩序,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这是我不变的追求和信念。”贾文德说。

发出战疫宣言,不让假冒伪劣口罩“漏网”

新冠肺炎突然来袭时,贾文德作为市场监管执法战线上的一名共产党员,立刻进入战斗状态,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他带头喊出“跟我上”,坚决有力的维护了市场秩序,为打赢疫情阻击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2020年春节除夕开始,贾文德每天工作13个小时以上,连续几十天坚守岗位。为保障市场供应、维护市场秩序,他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开展肉蛋菜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专项检查,处理投诉600多件,有力守护了群众的“菜篮子”“米袋子”。对每一起案件和群众投诉,他都带头研究处置方案,冲在一线严格执法,严厉打击未明码标价、哄抬价格等各种违法行为,决不允许任何一个单位和个人发“疫情财”。

疫情防控以来,“绝不让一个假冒伪劣口罩流向疫情防控一线!”成为贾文德的战疫宣言。他和同事们超前谋划、迅速行动,对有关口罩、防疫物资等各类违法案件严查快办、顶格处罚。2020年共组织查处各类违法案件62件,罚没款120余万元。其中,没收假冒伪劣口罩16220个,对销售口罩时进行虚假宣传和发布违法广告案合计罚款40万元;对25件涉嫌未明码标价、哄抬价格等价格违法案件移交给了有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有力打击了违法经营者的嚣张气焰。

近年来,贾文德先后荣获全国市场监管系统优秀基层工作者、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十大法制故事、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服务保障先进个人、青岛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先进工作者、全市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优秀基层干部、执法办案工作先进个人、平安李沧建设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孔海洋

人物简介

孔海洋,男,1991年10月生,中共党员,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市北供电中心配电运检一班安全员。

主要事迹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作为基层电力工人的孔海洋,从看到公司选拔配网工程建设人员援藏帮扶通知的那一刻,便与脱贫攻坚产生了紧密的联系。2020年4月入藏后,他还没有完全适应高原环境,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日喀则“三区三州”配网工程建设中。

孔海洋对口帮扶日喀则供电公司定结县二级项目部,全面负责县域8个小康村10千伏及以下配电工程的安全、质量及技术管理工作,涉及工程量包括新建及改造10kV线路17.94公里,0.4kV线路55.51公里,变压器48台。他总是驻守在抵边村寨,没有电、没有信号、没有热水,有时甚至一饭难求,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和他的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施工难题,推动定结县“三区三州”配网工程竣工比计划时间提前了半个月。

陈塘镇是西藏日喀则市定结县的一个边境小镇,与尼泊尔隔河相望,这里风景如画,但这里的居民用电极为不便,只有少数几家自备发电机用电。进入雨季后,这里经常下雨,加上地势复杂,使得陈塘成为“三区三州”工程项目施工难度最大的地方之一。孔海洋了解到情况后,主动承担陈塘镇的工程管理任务,自4月中旬项目部成立以来,驻守陈塘近两个月之久。由于山区地势环境复杂,与内地施工条件有极大不同,在安全要求和施工方法上都要区别对待,对此,孔海洋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和更加完善的安全措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他每天穿梭于各个施工现场,坚决不放过任何一个缺陷,确保全部工程保质保量完成。

2020年6月19日,孔海洋和他的队员们完成了陈塘镇的工程消缺任务,同时接到尽快返回市项目部开展下一步工作的通知。一大早,雨还像往常一样地下着,虽然得知山路被河水冲断的消息,他立刻返回项目部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他知道,山路维修少说三五天,长则半个月,工程进度可拖不起。夏尔巴第一村是从陈塘去定结县必经的也是最近的村子,从陈塘去夏尔巴第一村的路只有一条,并且两端都被河水冲垮,要想离开陈塘只能徒步走到夏尔巴第一村。就这样,他开始了徒步背包走出陈塘的旅程,可是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他这一走就是8个小时,长达二十多公里蜿蜒盘旋的山路,近在眼前的山体塌方、布满碎石的山坡、冰凉刺骨的河水……这一切都没有阻断他前行的脚步。在夏尔巴第一村的一个村民家坐下的时候,他才感到双腿已经发软到站不起来,全身也湿了一路。困难面前绝不低头,这就是电网人的态度。后来听说,等路修好通车时,已经距离他走出去过去了22天。

援藏帮扶的不仅仅是艰难的工程,更包含着一份真诚的友谊和炙热的心意,在驻守期间,他深入藏族同胞家庭,仔细询问用电情况和困难,为村民排查家用电器线路隐患,解决他们的用电疑问,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在陈塘镇藏嘎村施工过程中,当地的夏尔巴大叔特意来到施工现场向他双手合十表示感谢,他深情回礼,并说“这都是电网人应该做的,我们没有来晚就好!”

在“三区三州”工程中,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勇士。他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敢于亮出新时代青年本色,他们,是电网建设的逆行者。正是他们共同的坚守,才完成了一项又一项扶贫工程,为脱贫攻坚伟大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目前,“三区三州”工程已经完成,但他们坚毅的眼神、奋斗的背影将永远镌刻在那片高原大地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也将永远伴随着他们,引导他们继续不忘初心,求真务实,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不平凡的业绩。

曾获荣誉:2020年8月,被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授予“西藏日喀则‘三区三州’和抵边村寨配网工程建设攻坚帮扶杰出贡献”称号;2019年4月,被国网青岛供电公司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电力保障先进个人”称号;2018年12月,被国网青岛供电公司授予“省运会电力保障先进个人”称号;2018年6月,被国网青岛供电公司授予“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电力保障先进个人”称号。

田建震

人物简介

田建震,男,1980年6月生,中共党员,现任青岛市即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医师。

主要事迹

田建震于200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预防医学专业,任即墨区第二人民医院公共卫生科副科长,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受湖北返即墨人员流动传播影响,即墨区先后出现疑似和确诊病例。他主要负责流调工作,以及核对信息、讨论流调报告、分析结果,给研判疫情提供依据,并提出下一步处置建议并上报指挥部。流调工作和患者是近距离接触,工作量大、危险性高。流调工作,不分时间,24小时在岗,什么时候有病例,就得马上开始干。累了,科里躺椅随便一趟,饿了,吃个方便面随意打发一下。在这个重要的岗位上,他一干就是一年多。

敢于担当,做无私无畏的“逆行者”

新冠疫情来临,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整理,认真仔细做好相关调查,迅速摸清了病人的发病就诊经过、活动范围和密切接触者,确保信息准确无误,为全区疫情相关人员和疫点处置提供第一手资料。所有的处置措施都是经他手发送出来的,他所在的传防科从另一个层面说就是全区疫情防控的“大脑”。

与临床医护人员相比,作为区疾控中心的一员,田建震负责流调报告书写、疫情分析、处置建议等工作,更像是此次“战疫”中的“隐形人”。

中心流调人员现场的调查工作完成后,他需要耐心、细致、周全地询问、记录每个细节,迅速整理信息,根据记录的患者在发病前后的一些暴露情况、接触情况以及活动轨迹等情况,做综合分析,甄别真假,顺藤摸瓜,辨别是否对流行病学调查有用。要保证患者从发病前14天到当前的信息准确无误,让患者的外出史、接触史、发病与就诊情况以及每天行踪清晰,寻找与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关的蛛丝马迹,描绘一个清晰的传播链,为判定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措施以及划定消毒范围提供依据,且要在第一时间完成一份真实的、有价值的流调报告。

2020年10月11日李沧区相关医院爆发疫情,部分区域被划为中风险地区,田建震负责人员排查和流行病学调查,排查和追踪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工作上,必须慎之又慎。随着新增人员越来越多,加上即墨区全员检测的开展,他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每天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让自称“铁打”的他,也有些吃不消了。每天处理协查文件,还要处理全区130多万检测结果数据,为了工作进展,他连续在单位工作11天不回家,累了睡沙发,饿了吃方便面。有人问他还能抗的住吗,他总是肯定的说“谁叫他是疾控人呢”,必须舍小家、顾大家。

赤城坚守,做甘于奉献的“坚守者”

田建震来疾控中心时,正是疫情攻坚战最吃紧的时候,他基本上吃住在单位里,24小时值守,紧张的那段时间每天睡2-3个小时。收集预警信息,追踪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撰写流调报告,晚上经常是通宵达旦。夜再深,也严格执行操作流程,认真负责、毫不懈怠。因为他知道,流调过程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流调仔细一些,就会让疑似病例行程再具体些、疫情扩散范围再小一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就会再多一分。流调回来后还要整理资料和数据,经常彻夜不休地工作,以便及时向上级报告,为部署防控措施争取时间。

疫情防控以来他都不记得自己连续多少天没有回家了,几乎与亲人“绝缘”。家里人从最开始的担忧到后来的理解。老人说:“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我们是支持你的,我们唯一的要求就是你要保护好自己,要平安。就想听听你的声音,我们才安心。”一番话让他瞬间泪目。他与病毒死磕,却忽略了常年有病的父亲,一场重病悄然而至。父亲春节前就感觉病情加重,因为他一直不回家,父母一直以为他去了武汉,也不忍心让他工作分心,连住院了都没告诉他。因为长时间没有回家看望父母,妻子主动把老人接到他们家里来,让老人可以看看孙女和视频中的他。此时他才知道,父亲已经病重了,是妻子带着老人去医院检查,办理住院的。他感觉十分愧疚,在疫情攻坚战最吃紧的时候,一个沉重的电话不期而至,姐姐打电话说:“咱爸走了。”在抗击疫情期间连续多日未休息,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一心扑在工作上,自认为足够坚强的他,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他也不是无坚不摧,也有着平凡人的脆弱疲惫。他感到无比愧疚,感觉欠家人、欠父母都太多了。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如果自己能早点带父亲就医,病情也许就不会这么严重……

父亲去世以后,他向所有人隐瞒了这一消息,就回家一天送了送父亲,其他时候,他都强忍悲痛,奋战在工作岗位上。他没向单位说自己的困难,把一切的困难都留给了妻子,妻子一边照顾伤心的母亲,利用间隙完成自己的工作,一边照看还年幼的孩子。她克服疫情严控的诸多不便,主动扛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后来,单位领导知道了,要给他减轻工作,他谢绝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好意,并说现在疫情防控的任务还很重,不能因为自己的事耽误大局的工作。那段时间恰逢境外输入管控的关键时期,作为儿子,应该说他是“不孝”的,他真的不合格。但他想作为一名疾控人,国难当头时,他有责任,也有义务冲在最前线,扛起防控疫情的大梁,筑牢防控疫情的堡垒!因为你我都知道:先有国,才有家。

自疫情发生以来,田建震一直忙碌在传防科,虽然没有直接救治、接触患者,但同样肩负着寻找传染源、控制疫情播散重任的他,时刻提醒自己:只要多一份认真、多一份努力,做好防疫一线的“侦察兵”,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国家就能早日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之战。

王阳阳

人物简介

王阳阳,男,1989年10月生,中共党员,青岛海尔(胶州)空调器有限公司质量技术员。

主要事迹

成为海尔集团最年轻班长

2008年毕业后,王阳阳经过层层考核,如愿加入到了海尔集团,入职没多久他就定下了要当班长的小目标。想要成为班长,就得熟悉组装的全套工序,当时组装一台空调有124道工序,而装配工都是各司其职,只负责其中一两项。为此,王阳阳向其他同事“偷师”学技,学了全套组装工序。

为了争取练习的机会,王阳阳每天下班后主动请缨,包揽了收拾工具和打扫的工作,他说:“当时工厂是晚上8点下班,9点厂房断电,我就利用这一个小时的时间练习打螺丝、装配。”就这样,坚持了半年,王阳阳就熟练掌握了全部工序。

恰逢公司组织海尔集团工人技能大赛,初生牛犊王阳阳凭借熟练的操作一鸣惊人。2009年,入职仅一年多的王阳阳通过技能考核,如愿当上了班长,而且是海尔最年轻的班长。当时的王阳阳只有20岁,手下有许多工作了十多年的老员工。

干生产、干检验,王阳阳说整个空调工厂就没有他没干过的岗位。在生产组装环节,王阳阳对空调熟悉到蒙上眼也能完成组装,一个螺丝都不会装错;在检验环节,空调室外机下线节拍为16秒,王阳阳10秒内便可判断出质量性能、外观不良,哪怕没有任何检测工具,他通过“眼看、耳听、手摸”也能准确判定出空调器故障,且分毫不差。就这样,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王阳阳在青岛市第13届、14届、15届三届空调器检测和装配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冠亚军,被誉为“海尔空调质量守门员”。

做新时代知识型员工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到来,海尔集团率先实施互联工厂战略,互联工厂对知识型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一线员工由操作型向知识型员工转型。善于思考创新的王阳阳主动加入知识型员工培育,参与到疑难项目攻关课题中,并在海尔年度技师的“创新成果、课题发布”项目中获得一等奖,被评为“海尔集团智能工匠”。

2015年,海尔空调胶州互联工厂作为集团样板规划实施,王阳阳作为知识型员工参与其中,通过和德国ME、日本三菱电机等国际一流资源交流学习,了解了新技术,开拓了新思路,通过对重点工序的梳理,与国外一流专家共同完成了77个数字化质量控制点升级,实现了传统工厂向空调数字化质控技术的升级转变。

主创空调自动智能静置检漏项目:通过与专家的现场交互,经过26次验证,制定出行业领先的静置检漏机构,使海尔空调实现了零焊漏,解决了用户抱怨,创造收益370万/年,此项目被 APQO亚太质量组织授予“刘源张一线工人质量贡献奖”荣誉,并广泛推广应用;创新基于物联网海尔智能工厂生产线质量信息化防呆、防错项目:物料增加二维码信息,通过自动扫描,数据传递到后台进行实施对比判断,实现不合格报警、不合格不下线,产品零缺陷,提高节拍12S,年收益65万元/年,此项目被中国质量协会授予“2018年中国质量标杆”荣誉,并全国推广。

践行工匠精神培养技术人才

参与创建海尔集团产线首个S-CENTER创客技能培训中心,并带领团队成员建立焊接解刨分析实验室、3D打印建模实验室、紧固螺钉操作台等多技能培训,深入研究攻关厂内焊接不良问题,控制解决方案及简易生产工装制作,培养空调器装配、焊接、检测高技能人才70余名,制作线体提效精益改善工装110多件,为生产线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术保障。

作为齐鲁首席技师,被聘任为海尔S-CENTER技能培训工作室首席讲师,他积极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以全员化的技能持续引领,通过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制定详细的员工培训计划,共计培训70余次,授课210课时,培养出5名技师,2名技能专家,同时累计带徒176名,现在都已成为工厂的骨干力量,在青岛市第十四届、十五届技能大赛空调器装配工种上徒弟李增全、李广胜取得了第五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

一个人的赢不叫赢,带领大家一块赢,那才是真的赢。王阳阳从不吝啬自己的技术和实践经验,从平凡到闪耀,从责任到匠心,从员工到创客,王阳阳同无数海尔人一样,正用自己的专业精神和匠心品质,扎根海尔、扎根青岛,为未来打造“品牌之都,工匠之城”奉献自己的力量!

曾获荣誉:王阳阳先后获评青岛市首席技师、山东省突出贡献技师、齐鲁首席技师、青岛大工匠、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荣获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

张瑞铭

人物简介

张瑞铭,男,1995年4月生,中共党员,青岛市公安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民警。

主要事迹

张瑞铭于2017年从山东警察学院毕业,同年9月在青岛市高新区公安分局参加工作。从警四年来,先后在派出所、刑警队、扫黑办工作。不论身处何处,他时刻谨记入警时的铮铮誓言,处处做标杆,勇当排头兵。

刑警队中的“罪恶克星”

2018年下半年,扫黑除恶期间,张瑞铭在执行一次抓捕行动时,走投无路的犯罪嫌疑人从所驾驶的车上拿出一把明晃晃的长砍刀殊死抵抗,当时周围的群众较多,且多为老人和孩子,为保护现场周围群众的人身安全,张瑞铭飞身上前抱住嫌疑人一同向后倒地,倒地时左侧面部重重撞击在地面的碎石头上,鲜血顿时蔓延开来糊住了他的双眼,但他在眼睛被血痂糊住看不见的时候仍咬紧牙关死死勒住嫌疑人,这才避免了嫌疑人持刀伤人的严重后果,待到支援的同事将嫌疑人拷上带走时,张瑞铭已经进入了虚脱状态。也就是从那时起,张瑞铭“罪恶克星”的称号在同事们的口中流传开来。

在他短短的四年从警生涯中,有的不仅仅是多次奋勇无畏,不怕牺牲抓捕事迹,更有坚韧不拔,鞠躬尽瘁的无悔坚守。

派出所里的“铁人张”

2020年11月份,高新分局在青岛市局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开展雷霆系列行动,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张瑞铭除了在火炬路派出所里正常的三天值一次班外,几乎每天都在加班加点工作,“凌晨三四点睡,早晨七八点醒”的工作模式在那时已然成为了他的常态。2020年11月11日晚9点,在连续高强度工作了近50个小时后,张瑞铭突感一阵眩晕,蹲坐在了单位走廊中。在场的领导发现其异样后,迅速安排人员将其送往医院,到达医院后,经大夫测量血压,这才发现,这名才25岁的“小年轻”因高强度长时间的加班加点,高压已经高达160mmHg。医生当时给出的治疗建议是马上住院治疗,但张瑞铭却要求先吸两个小时氧观察一下再做决定,因为他知道,在这个紧张的行动期间,一个人的离开就会导致整个集体运转不通畅。戴上氧气机时,张瑞铭同志这才缓缓闭上早已疲倦不堪的双眼沉沉地睡了两个小时,醒来之后,发现高压已经下降了一些,又马不停蹄地回到单位铺身到公安一线的工作中。也就是从那时起,“铁人张”的称号又被他身边的同事挂在了嘴边。

大家公认的“演说家”

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余,张瑞铭最大的爱好就是参加各类演讲比赛,面向社会各界讲述他所知道的公安故事,并且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各级各类演讲比赛的一等奖,是大家眼中公认的“演说家”。身边人经常会跟他说“平时的工作这么累,好不容易能休息两天,你就不能出去旅旅游、看看电影聚聚会什么的,好好放松放松嘛。你倒好,不是写稿子就是背稿子,没白没黑的,干嘛整天折腾自己啊。”每当听到这里,他总是会笑着摇摇头不说话。因为他知道,就是要通过参加各类演讲活动,向社会大众讲述公安感人故事,宣扬公安先进事迹,从而引发人民群众对警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多一分理解与支持,少一些偏见和冷漠。

赵玉梅

人物简介

赵玉梅,女,1941年11月生,中共党员,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常家社区居民。

主要事迹

主动当赤脚医生,坚守初心50年

甘之如饴,皆因乡土情深。1960年,17岁的赵玉梅从崂山卫校毕业时,很多同学都选择留在县里工作,而她却主动放弃,选择回到当时医疗环境及设施都比较落后的公社卫生院工作。1961年,她又报名下乡支援农业第一线,先后在浦里和常家社区,干起了赤脚医生。就这样,在这片土生土长的热土地上一干就是50多个春秋,从青春少年到古稀老人,乡村行医,风雨无阻,足迹遍及周边十几个社区,将最美的青春奉献给了农村医疗事业。50余年的坚守,在她看来是一颗医者的仁心,是自己始终践行的人生信仰,更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1965年,赵玉梅又多了一项工作——接生员。“接生事关两条生命,当时的医疗条件和环境都让自己有所顾虑,开始时一直没有敢接下接生员这项工作。”经过大队领导多次谈话,做思想工作,最终她接下了这项重担。她被举荐参加县级接生培训,“为了参加培训,撇下了刚出生不到百天的闺女和只有三岁的儿子。”归来后,她认真谨慎,虚心学习,很快工作就得心应手。30多年的接生生涯,她已经记不清接生了多少个新生儿。“周边十几个社区30、40岁的人中,大部分都是她接生的。”他的儿子说道。

在从医的50余年里,无论是白雪皑皑的冬天,还是风雨交加的夏天,不管风和日丽还是月朗星稀,只要一个电话、一次敲门,赵玉梅都会背起医疗箱,说走就走,及时的出现在需要她的地方。她从没因为在严寒酷暑中出诊而抱怨,也没有因为起早贪黑而后悔。她笑着说道,人生病不分时间,更不分天气。“有时候一晚能出诊好几次,一夜都睡不上觉;有时候刚端上饭碗,就被人叫去;就是除夕夜也都没清闲过,有时候刚下上饺子,就被人叫去接生,回来饺子变成了疙瘩汤。”她用平和的语气追述着往事。故事里并没有令人震撼的场面,也没描绘宏大的愿景,更没有生死抉择的关键考验。一切都是那样细致入微、润物无声。

扎根农村终不悔,言传身教成榜样

不忘初心,坚守情怀。曾有人问赵玉梅,这么没日没夜工作,图的是什么,既没有高的收入,也没有好的待遇,她总是笑着说,“凭一个人的良心、一个医生的医德、一个共产党员为民服务的初心。”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赵玉梅与乡里乡亲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爱着这片用双脚丈量过的热土。50年的行医岁月里,她始终不忘初心,坚守乡村医生的岗位,以崇高的医德、良好的医术、踏实的作风守护着父老乡亲的健康,赢得大家的一致称赞。1988年,她获得青岛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平日里,她与邻为善,遇事谦让,从未与人红脸、争执,还热心主动帮助化解邻里矛盾;若遇谁家有急事,她也第一时间尽力帮忙,她的热心善良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为塑造友善互助文明和谐的邻里关系发挥了带头模范作用。赵玉梅敬业爱岗、担当实干的赤子之心,也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家人,儿女们纷纷以她为榜样,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热心为社区居民服务。

几番春秋,几度春华。五十多年的行医路上,赵玉梅用行动践行着“医者仁心”的崇高使命,履行着一名医者悬壶济世的神圣职责,她那乐于奉献、默默坚守的精神也诠释了山海小城王哥庄居民的文明和谐风尚与淳朴美丽品质。

赵玉梅曾获评青岛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聂乃诏

人物简介

聂乃诏,男,1993年6月生,城阳区夏庄街道杏杭社区居民。

主要事迹

28岁的聂乃诏是城阳区夏庄街道杏杭社区居民,他是家里的独子,又是家族里七个孙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深受长辈们的疼爱。在他的童年记忆力里,是满满的幸福,养父母对自己视如己出。

在聂乃诏的印象里,养母永远是那样的慈祥,他至今仍记得养母挎着他的胳膊一起赶集,在集市给他买喜欢的玩具和衣服,“我现在还记得,俺娘挎着我的胳膊是那么紧,生怕把我丢了,直到我上初中了,还是这样。”聂乃诏说,当时,娘俩可谓无话不谈。

可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在2009年春节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聂乃诏养母的生命,16岁的他迎来了人生中第一场变故。当时的他正在读初三,养母的突然去世,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打击。“我原先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俺娘就喜欢学习好的孩子,我晚上学习时,无论多晚,她都陪在我身边看书,可她去世了,我学习个啥劲儿?”此后聂乃诏意志消沉,无心再学习下去,而养父聂正奎也沉浸在丧妻之痛中无法自拔,整日里借酒消愁。那段时间,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养父下地干着农活,而他则选择放弃学业,早早地打工赚钱贴补家用。

2013年,爷俩平静的生活再次被不幸打破。养父聂正奎突发脑溢血,家人发现后,立即送往医院急救,医生经开颅手术,从脑部取出大量瘀血,人虽然保住了,却从此瘫痪在床,需要不间断地康复治疗。“手术花费了十多万,已经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聂乃诏说,养父患病后,他辞去工作,专心在家里照顾。

由于养父脑溢血动过开颅手术,脑神经损害严重,半侧身体处于瘫痪状态无法翻身,这就需要旁边一直有人按照他的病情,定期给予康复治疗,不仅如此,生活护理更是不能有片刻的松懈,每隔两小时翻身,及时排尿排便,按时洗澡擦身。那段时间,聂乃诏每天不厌其烦地做着千篇一律的工作:给养父熬药喂水、做饭喂饭、洗脸抹身、换屎尿垫、清洗床单、洗衣晒衣和打扫卫生,一天都没有停下来,有时养父睡久了身体不舒服,聂乃诏就帮养父按摩聊天。可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养父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家庭也一直支出没有收入,无奈之下聂乃诏决定出去工作补贴家用。为了给养父提供更专业的照顾,他决定给养父找一家养老机构边住边康复,自己打工赚钱交纳费用。

聂乃诏给养父找了多家养老院,可他一直不满意,他的条件有些苛刻,“我给俺爹选择养老院的条件是,环境要好、吃的要好、要有医养和康复结合、服务人员要细心周到……”聂乃诏说,刚开始,他带着老人辗转了四五家养老机构,只要老人一皱眉头,他就立马带着老人离开,选择下一家,直到遇到自己和养父都满意的养老机构,才办理入住。

也许是聂乃诏的孝行感动了上苍,幸福的事情终于降临在这个小伙子身上。在照料养父期间,聂乃诏结识了平度女孩石园园,他主动地介绍了自己的家境,这个漂亮的女孩平静地听完后,认真地说:“你做得对,你是个懂得知恩图报的人,今后,你的养父就是咱们俩的父亲,就由咱们俩一起来赡养老人,只要有咱们一口吃的,就绝不会让老人饿着……”聂乃诏闻言,紧紧地握住了石园园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如今的聂乃诏和石园园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们经常一起看望老父亲,有时,园园会带着亲手包的老人爱吃的白菜馅饺子,有时聂乃诏会带着老人爱吃的鸡腿,他们总会看着老人一口口吃下,才会安心地离开。

责任编辑:管佳宇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