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云脑:用技术打破城市治理“条块分割”
海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四海解析城市的“数字底座”
●城市云脑之于城市,是否就等同于大脑之于人?
人的大脑是人体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分,感知并主导人们肌体内的一切活动过程。城市云脑是一种使能的技术和平台,它能感知城市运行状况,但在城市决策中并非主导。
●城市云脑,是否是数据越多越好?
只有由需求引导的数据治理,才能产生价值。要想让冷冰冰的数据真正转化成数字化技术给城市带来温度,场景的开发和运营至关重要,而这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秘钥”。
●城市云脑未来是否会对城市运行进行自主智能化决策?
城市云脑永远不会取代任何一个城市管理部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AI等先进技术在决策中的应用始终扮演辅助角色。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不能过度夸大AI的作用。
随着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提速,城市大脑、城市云脑等概念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在青岛,城市云脑也作为数字青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正在快速推进。
究竟什么是城市云脑,它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本报记者专访了青岛城市云脑建设方——海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四海,听他讲讲关于城市云脑的“那些事儿”。
城市云脑是城市的“数字底座”
提到“脑”,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类大脑。城市云脑之于城市,是否就等同于大脑之于人?
“城市云脑扮演的角色,与人类大脑确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张四海表示,人的大脑是人体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分,感知并主导人们肌体内的一切活动过程。城市云脑是一种使能的技术和平台,它能感知城市运行状况,但在城市决策中并非主导。
事实上,类城市云脑概念的提出是近年来国内城市加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的产物。智慧城市理念肇始于IBM,旨在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让越来越庞大的城市运行得更好。我国根据自身实际展开了探索和实践。2016年,时任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后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坚,向杭州市提出了城市大脑概念。后来,业内陆续出现了不同的提法,但都一致认可它将成为城市数字化的关键基础设施,如同当今城市中的电网和交通设施。
“众所周知,数据资源是未来城市治理和发展的要素。城市云脑首先就是城市的‘数字底座’,它是汇聚城市各行各业各领域数据的平台,为城市依托数据的管理和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张四海表示,因此城市云脑建设的第一步就是数据的打通和收集,“这是最基础的工作,但也是最难的。”
他举了一个例子。今年入夏以来,各地雨水格外多,防汛、应急处置等格外考验城市治理能力。“比如,城市想给市民发送常见积水点实时提醒,这个听起来没有什么技术难度的事儿其实并不容易实现,问题就出在数据打通上。”张四海介绍,在很多城市要实现一个积水点水位的实时监测,涉及多个城市管理部门的数据,如果没有城市云脑,依靠传统的方式提报调度是行不通的。
消除数据孤岛的背后,其实也是要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我国城市治理体制中常见的条块分割等现象,实现城市治理观念的转变。行业专家认为,城市大脑、城市云脑等概念的提出,有着我国城市治理的鲜明特色。
张四海介绍,数据治理也正是当前海信在青岛城市云脑建设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团队中大约三分之一成员是数据工程师,负责理清各个委办局都有哪些数据,然后挑选出有价值的数据进行清理比对,统一格式后接入平台。”他说。
场景开发和运营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秘钥”
各部门数据的互联互通是城市云脑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头扎在数据里就大功告成了。
“数据的打通和汇聚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张四海表示,要想让冷冰冰的数据真正转化成数字化技术给城市带来温度,场景的开发和运营至关重要,而这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秘钥”。“从目前行业实践来看,数据并不是越多越好。只有由需求引导的数据治理,才能产生价值。”
以青岛城市云脑为例,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就是一个细分场景,搭建的监管平台,从集中监管仓、冷库备案和货柜流向对进口冷链食品进行全方位监管,实时展示监管仓全流程相关数据,并可随时查看监管仓的监控视频。
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也曾提到过一个类似的观点,纯粹从技术上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非常困难,如果从人的角度出发,围绕城市中不同主体工作、生活中的痛点构想,将需求细化、拆解、整合,再用技术来解决问题,效果会好很多。
正如几乎人人都知道,高效运转的智能工厂、敏捷反应的供应链、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时刻响应和满足是工业互联网憧憬的乌托邦,但在尚处“草创期”的当下,没有人能给出一张万无一失的路线图。而城市云脑以及城市数字化转型同样如是——各自探索,“百家争鸣”。
张四海介绍,城市在规模、数字化阶段、重点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实现路径、推进先后顺序和建设重点会不尽相同。
当前,全国已经进入城市大脑高速建设期。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宣布要做城市大脑的城市就达500多个,几乎涵盖所有副省级以上城市和地级市;而就在近一个月时间内,就陆续有海口、滁州、东莞等地有关城市大脑的新项目招标。
而从产业端来看,城市大脑也已经成为“大厂”角逐的重要领域。阿里巴巴的ET城市大脑、百度的AI CITY、腾讯的数字城市、华为的城市神经等解决方案让各个城市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建设方案。海信作为行业的重要参与者,也于2019年发布了自己的产品架构。
张四海介绍,目前,国家和行业在这方面尚未建立标准。海信在为青岛搭建城市云脑的同时,也明确了城市云脑建设相关标准,构建起统一、融合、互通的跨部门、跨区域的总体建设方案。城市云脑《目录体系规范》《数据交换和管理规范》《数据服务规范》三项技术规范已成为省行业标准,即将发布的《总体要求》《数据要求》《运行管理》已确定为省地方标准。
数字化转型都要落脚流程再造
近两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智能”似乎已经成为各行各业追逐的目标。很多人会问,对城市来说,城市云脑未来是否会取代城市管理者,对城市运行进行自主智能化决策?
张四海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城市云脑永远不会取代任何一个城市管理部门。”他表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AI等先进技术在决策中的应用始终扮演辅助角色。“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不能过度夸大AI的作用。”
业内有个经常被提及的例子。某地在一家医院附近安装了采用AI技术的信号灯,路口拥堵程度大大降低。但尴尬的是,虽然医院附近交通顺畅了,但周边几十个路口却变得拥堵了。
曾担任过波士顿市创新与技术部的数据科学家、美国学者本·格林在《足够智慧的城市:恰当技术与城市未来》一书中提出了“技术障目镜”一词。在他看来,过分夸大技术价值的人就等同于戴上了技术障目镜,而无论谁戴上这副“眼镜”,他们都会把城市生活的任何毛病视为技术问题,选择性地诊断那些技术能解决的问题。他指出,城市只需要 “足够”智慧就好,技术这种强大的工具需要与其他社会变革形式一起联合使用。
“不论企业还是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最后都要落脚流程再造。”张四海说,从海信在各地的实践看,很多时候城市治理效能的提升不仅仅是新技术应用的结果。“比如一些市场监管部门,过去老百姓不举报就不管,属于被动解决问题。但现在,有了大数据之后,数据帮他们发现了问题,他们变成了主动解决问题。大家感觉服务水平提升,是技术和流程变化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孙欣)
青岛日报2021年9月10日6版
责任编辑:刘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