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奖励机制’已经失效,越奖励小孩越不听话”|警惕“边际效应”, 正确奖励孩子

2021-09-15 14:58 求是心理咨询  

01.

“奖励机制”不起作用了

前不久,朋友跟我抱怨,说她家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各种鼓励和激励都不管用。

朋友家的儿子今年上小学5年级,以前一直是大家眼中的乖乖宝。

过去,很多朋友向她取经,问她怎么把儿子教育得那么听话。

她说:孩子学习和我们成人工作一样,都需要奖励机制。每当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家长就要适当地给他一些奖励。比如:

儿子考试拿了一百分,她就奖励50元零花钱;

儿子在家帮父母干了家务活,她也会奖励1—10元的零花钱;

儿子在比赛中拿了个什么奖项,她就会给儿子买他想要的礼物......

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这种奖励办法非常有效,她儿子的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但是如今,她的这种方法似乎失去了作用。

尽管给孩子的奖励看似很诱人,但孩子却总是提不起劲。

说白了就是孩子似乎对家长给予的奖励没有那么的感兴趣了。

其实,这说明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有问题,出现了心理学中常说的“边际效应”。

02.

什么是“边际效应”?

在心理学中,“边际效应”一般被理解为:当我们对某件事物感兴趣的时候,我们会为之投入更多情感。

第一次接触这个事物时,我们对它的渴望是最强烈的;但是当我们第二次接触的时候,我们就变得没那么渴望它,而相对变得冷淡了一些;到第三次接触,这种冷漠就会增加,热情又会减退……

就这样下去,当我们接触这个我们之前所渴望的事物越多,我们情感的体验就会越来越淡漠,甚至有了不关心、乏味的感觉。

也就是说,对某种事物的渴望会随着事物出现次数的增加而减弱。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存在“边际效应”,这就体现在我们给予的奖励上。奖励孩子在某些时候是有用的,但次数过多了,不仅起不了作用,还会有反效果。那么,“边际效应”又会带给孩子哪些消极影响呢?


03.

“边际效应”的消极影响

1.养成讨价还价的坏习惯

家长对孩子的奖励次数越多,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满足。当孩子渴望某样东西的时候,他知道只要满足父母的要求,就能达到自己渴望的东西。但如果家长的奖励总是来来去去那几样东西的话,孩子便开始不会再满足,要求也就会越来越多了。

父母制定的奖励规则孩子们已经不会再期待,他们甚至还会因此而讨价还价。要想孩子继续有动力学习,那就要用孩子心中渴望的事物激励他(她)。但是,如果家长达不到孩子的要求或者满足不了孩子的愿望,孩子就可能停滞不前,甚至让自己开始在孩子提要求方面变得没有限制,没有底线。

2.不利于发展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孩子自己的内在驱动力直接推动自己的学习与发展,而内在驱动力指的是孩子自己推动自己学习,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动力。家长过多地奖励孩子,不仅会达到“边际效应”,而且孩子会变得不太清楚自己学习的真正目的,从而会有一种错觉——自己学习是为了那些奖品,自己内在的发展和真正的需求反而被忽略了。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通过实验研究指出:“当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同时存在的时候,外部的激励不仅不会帮助孩子形成内在动力,还会明显地削弱它。”

3.弱化孩子的学习效果

奖励次数越多,孩子学习效果也会逐渐降低。虽然很多父母认为,奖励孩子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促进孩子们学习,但是时间长了,孩子们已经知道这个刺激是什么回事了以后,就会自然地觉得它乏味,甚至使自己厌倦。

孩子对学习开始感到没有目标了,没有意思了,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会减弱,甚至会退步。如果父母还是坚持用这种奖励的方式来促进孩子学习,那么父母等到的就不会是孩子们的好消息,而更多的是孩子对学习的消极抵抗。

04.

如何正确地奖励孩子?

家长们奖励孩子的目的无非就是想激发孩子的内动力,从而有效地自主学习。但事实证明,孩子们只会不断地对这种奖励形成耐药性般的依赖,对其发展学习内驱力潜在极大的威胁。想要孩子们学会终身自我促进学习和成长,就必须要先平衡好外在物质的奖励和孩子的内在动机。

1.将物质奖励换为精神奖励

奖励按方式也可以分为好几类,其中精神的奖励也是有效奖励的一种方式,具体包括语言、神态甚至行为上的奖励。比如孩子做好了某件事情,家长可以给他一个爱的拥抱,或者轻抚孩子的额头,这些都是家长表达对孩子肯定的方式。

家长一开始切记不能先用物质奖励刺激孩子,不然孩子很容易会形成对这种物质奖励的依赖。同时家长还要时刻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这些责任感无所不在——他们的学习、他们的家务活、他们自己的成长等等。在这些范围内,孩子应该自己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不能和任何奖励挂钩。但是,为了让孩子懂得这些责任,家长可以在孩子做到某些任务的时候给他(她)一些仪式感。

比如,家长可以购买一些奖状,在上面写上不同的称号,以此表彰孩子完成某个任务。给他(她)颁发奖状就是一种仪式,会让孩子们增强做这种事情的内在动力。

等孩子初步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时,家长可以开始对他(她)进行一些物质的奖励,可以是一些零花钱,也可以是他(她)想要的东西。但是一定要控制奖励的频率,零花钱的金额不能太多,送的礼物也不能过于贵重或华丽——奖励一定要设限!

2.提供“非预期的奖励”

奖励机制中,更重要的是“非预期的奖励”。所谓的“非预期的奖励”是指不定时和不定次数的奖励。当孩子在某一次考试当中取得较大进步,或者排名靠前,家长可以突然给她一个惊喜。但是如果孩子再次进步,家长就要不再给出这个奖励或者不奖励。

同时,这种预期的奖励也可以是“奖励的信号”。比如,孩子在做某种不正确的行为时,家长无疑是想纠正他(她)的这种行为的。这时,他可以先提前让孩子知道一些非预期的奖励,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去引导孩子。久而久之,帮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的目的就达到了,而这个过程慢慢的也就转化成为孩子的内在动机。

一开始,家长可以用物质来充当非预期的奖励,当孩子的内在动机逐渐增强的时候,家长就可以将物质的奖励逐渐转化为精神上的奖励。

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都是控制别人的外在力量。而我们每天想对孩子表达的,是爱,而绝不是控制。

真正的爱,不是光要孩子听话,要孩子乖,而是我们愿意去理解、支持、帮助他(她)。

因此,引导比单纯的奖励更重要——帮助孩子明白,现在要做什么事,为什么要做,应该怎么做;帮助他拆解步骤,给他及时的反馈,这些才是呵护孩子内在动力的长远办法。

你在教育孩子时也会用奖励吗?效果如何欢迎下载观海新闻客户端,并在倾诉评论区留言。有心事,找慧姐,慧姐会解小心结。(互动邮箱:zaobaoqingsu@126.com) 更多内容请关注“观海·倾诉”频道。

责任编辑:李慧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