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能够经受住疫情的考验、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一枝独秀”,得益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甘落后的你追我赶。
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231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
此后,各地开始陆续发布其2021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截至发稿时,已有23个省级行政区发布了相关数据。
与全国“大盘”走势相一致,各地经济持续恢复发展,主要宏观指标总体处于合理区间,但整体表现差异明显:23个省级行政区中,9省区市增速“跑赢”或者追平全国,14省区市增速慢于全国,增速最高的是湖北省(18.7%),最低的是青海省(6.7%)。
可见,国内经济恢复仍不稳固、不均衡,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稳增长的压力仍然不小。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快与慢之下,省份间的竞争态势发生不小变化:
已经连续32年稳居全国GDP第一名的广东,今年前三季度GDP达到88009.86亿元,仍然稳居第一位;
多年位居第二位的江苏,一直在紧紧追赶,今年前三季度GDP达到84895.7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增加了11086.9亿元,比广东多增了1474亿元,将与广东的差距从4588亿元,缩小到3114亿元;
湖北省继续快速“反弹”,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达到18.7%,全国最快,顺利反超湖南上升至第8位,同时与排在前面的福建省的差距由1552亿元缩小到465亿元,重回疫情前的第7位只是时间问题;
第10位的竞争也异常激烈,2020年前三季度安徽反超上海挤进前10,但在第四季度,上海又反超了回来,今年前三季度,安徽将领先优势由366亿元扩大到1008亿元,第10的位子更加牢固,大概率将保持到全年。
备受关注的第三名争夺,因为山东、浙江暂未发布相关数据,还存在悬念,但从当前发展态势看,山东仍将牢牢占据第三的位子。
当前,各地面临着解决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和疫情防控双重考验,要想顺利突围,需要好好下一番功夫。
01
多重因素叠加,不均衡性显著
各省经济表现很少有今年这般境况:差异大、不均衡。
在已经发布数据的23个省级行政区中,增速“跑赢”或者追平全国(9.8%)的有9个,分别为:湖北(18.7%)、海南(12.8%)、北京(10.7%)、山西(10.5%)、江苏(10.2%)、安徽(10.2%)、江西(10.2%)、重庆(9.9%)、上海(9.8%);
慢于全国平均增速的省级行政区多达14个,分别为:青海(6.7%)、陕西(7.0%)、河南(7.1%)、内蒙古(7.8%)、宁夏(8.5%)、甘肃(8.5%)、天津(8.6%)、贵州(8.7%)、福建(8.8%)、湖南(8.9%)、云南(8.9%)、广西(9.0%)、四川(9.3%)、广东(9.7%)。
即便撇开湖北这个“特例”,增速最快的海南省与增速最慢的青海省,也相差了6.1个百分点,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
海南省三亚市
对于这一点,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此前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经济恢复仍不稳固、不均衡。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偶发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的叠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疫情的反复和汛情的严峻。今年以来,疫情呈现散发状态,对广东、江苏等经济大省的影响明显;河南等地遭受的前所未有的汛情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冲击。
由于全球疫情的影响,导致供需错配,再加上流动性过于宽松,今年以来国际市场上包括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煤炭等,整个国际市场上价格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大。其中,煤价上涨导致发电亏损,发电亏损导致供电减少,一些地方出现拉闸限电的现象,对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更主要和根本的还是自身的主观上的原因。各省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发展任务也不尽相同,东部地区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走得早,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经济在疫情防控下的表现也相对较好。
今年前三季度,广东、上海、江苏、北京、海南等省市的增速都挺快,尤其是北京,实现了10.7%的高增速,令人眼前一亮。
“这种阶段性、短期性因素和原有结构性、周期性问题叠加在一起,显得问题更为复杂。所以要处理好阶段性矛盾、临时性问题,还得着力在结构改革、结构优化以及逆周期调节上下更大的气力。”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在国新办举行的解读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吹风会上作出如上表示。
02
江苏迫近广东,第一大省悬念再起
作为引领中国经济列车前行的火车头,广东的表现一直备受关注。
2020年,广东省GDP达到110760.9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近九分之一。如果参与全球排名,可以排到第11位,超越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西班牙等9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
根据广东省统计局10月23日发布的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广东地区生产总值为88009.86亿元,同比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5.1%。
广东省深圳市
从1989年至今,广东GDP已经连续32年排名全国第一。显然,这是仅凭运气无法做到的。广东成功的原因已经有公论,除了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外,更重要的还是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顺应潮流的发展道路,而且善于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敢为天下先。
正是多年的历练,让广东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可以从容应对。今年前三季度,广东在工业、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外贸等方面都实现了平稳发展,没有明显的短板,使得经济整体表现不错。
广东、江苏好似“瑜亮”,广东长年位居第一,江苏屈居第二。但如果说有一个省份可以挑战广东的话,那一定会是江苏。
回顾过去,粤苏40年之争,两省互有胜负。在1978年-1988年的11年间,江苏省的GDP一直压广东省一头。直到1989年,广东才完成了对江苏的超越。此后,广东不断扩大了领先优势。当然,这期间,江苏一直在追赶,与广东的差距不断缩小。
江苏省杭州市
到2020年,江苏的GDP已经相当于广东的92.74%。今年前三季度,江苏凭借10.2%的增速、11086.9亿元的增量,大幅缩小了与广东的距离——与广东GDP的比值达到96.46%,一下子提高了3.72个百分点,几乎已经碰到广东的“脚后跟”了。
能够跟紧第一大省广东不被拉开就已经相当不易,还能不断缩小差距,一步步迫近广东,江苏的表现值得关注。
如果把江苏的成功秘诀只归结为一条的话,那一定会是工业。前三季度,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8%,比全国高出4个百分点;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6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达90%。
江苏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制造业集群,工业利润全国第一。1-8月,江苏规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6006.7亿元,同比增长43.8%,占全国(56051亿元)的比重超过十分之一。
如果能保持住工业经济的优势,江苏就有问鼎的底气。
03
稳中趋缓,还不是松劲歇脚的时候
盘点各地三季报,可以发现不少亮点,但也生发出一些隐忧。在走出了2020年的断崖式下跌以后,中国经济延续了快速回升的势头,虽然最为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但还不是松口气的时候。
除了看累计增速外,经济在各个时间段上的走势也值得关注。分季度看,全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呈现出增速逐季回落的走势。
这一方面是由于去年二三季度的基数逐季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经济稳的基础还不牢固,还存在不小的下行压力,不能有任何松劲的想法和做法。
怎么办?还是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比如,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供给端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资源错配、供需不匹配问题。
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手,需求不振、全球供应链不畅,落后的供给首当其冲,客观上加速了产能的出清,腾出的产能和要素自然而然向新供给、新动能集结。
来看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1%。分产品看,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2.5%、57.8%、43.1%。
北京的表现也佐证了这一点。今年上半年,北京GDP增速高达10.7%,高于全国近1个百分点。而就在去年,北京增速还低于全国1.1个百分点。
北京市
能够实现逆转,北京靠的就是新经济、新动能。前三季度,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7%,是全国平均增速的3.3倍,关键就在于高端产业引领工业发展,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倍和1.1倍。
近些年来,北京一直在“做减法”,淘汰落后产能,尤其是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大量企业、产能外迁,客观上造成了北京经济增速的趋缓。但优中选优,留得下来的必是不同凡响,其强大的增长后劲正在释放。
北京的新优势正在快速确立,与第一城上海的差距从1542亿元,缩小到1113亿元。可以说,在可视的范围内,北京是唯一能对上海发起挑战的城市。
再来看需求端。经济的增长最终是由需求推动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既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也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注重需求侧管理。
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64.8%,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15.6%,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19.5%。
尤其是需求结构继续改善,最终消费贡献率提高。前三季度,最终消费贡献率为64.8%,比上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要想赢得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在需求侧管理上下大力气,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堵点。
把供给、需求两端抓在手上,就有了赢得未来的底气。
作者 | 观象君
责任编辑: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