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天下青岛人52 | 陈亮:回归时代的乡野,重寻诗人的“桃花园”

从农民到职业诗人,陈亮的创作根基离不开青岛这片乡土的滋养——

回归时代的乡野,重寻诗人的“桃花园”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胶州农民诗人陈亮当选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五年前,也是在这一全国文艺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盛会上,初入京城的陈亮当选第九届中国作协委员会委员,从那时起,他的人生因诗歌而发生了彻底转变。

如果没有诗歌,陈亮或许还是胶州北平原上一个守着十亩田地过活的普通农民,农闲时打点零工。然而,陈亮似乎天生具有某种禀赋,会将自己对于身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诉诸于诗。在他质朴而又丰沛的纵横诗意里,有对乡野之美的追寻,对底层现实困境的关照,它们并不是唯美的田园牧歌,而更多了一层忧郁和悲凉的情绪,在切身的体验与追忆之中,倾注着对这片乡土深沉的热爱与关切。这一禀赋在他的首部诗集《乡间书》结集出版时已显露端倪。

写诗,让陈亮与众不同,也让他与周遭的氛围有点格格不入。几十年来,不论走到哪里,诗歌总是与他如影随形,即使是在做最耗费体力的装卸工作时,也会有一个笔头和纸头随时放在工作服的套袖里,一有想法立马快速记下来。“那时我的身体里仿佛有一只不知疲倦的小兽支撑着羸弱的我。年轻真好啊!那么累,但脑子的奇思妙想却裂变得那么快,肉身的疲累丝毫也没有影响到我的‘创作’。”那时的他,生活再拮据也要雷打不动地订阅两份诗歌杂志:《诗刊》和《诗探索》。

而他没有想到的是,五年前,正是自己挚爱的诗歌杂志《诗探索》发出了邀约,让陈亮毅然离开胶州故土进京,成为杂志社的一名编辑。激动过后,他也在不断地提醒自己,保有一颗平常心,最重要的还是学习,能够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在他看来,杂志社相对安静和单纯的环境,正是一方可以安放思想和灵魂的净土。

从农民到职业诗人的蜕变让陈亮真正开始深入地思考自己新的创作方向。诗人是怎样的存在?他们是一群与外在世界、与自己的生活和热望保持理性距离的人,同时,他们又都从诗中获得情感的宣泄与慰藉。有人说,诗歌是一种自我教育,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借助语言创造和感受的自我世界。然而,仅仅如此吗?

对于严肃诗歌的深刻追求让陈亮愈发自信,他称之为“自我命运的一种觉醒”。他梳理自己的诗歌创作历程:最早写个人的小情小调,而后逐步成长,诗中出现了对农民群体生存状况的思考和描摹,有关于城镇化的反思……从乡村到城市,他的创作视野是对自我认知状态不断刷新的过程,而现在,他要把自己40余年来的人生体验一网打尽。他告诉记者,自己一直想写一首诗,给自己、亲人、朋友,也给这个时代。但是这一路写来发现,短诗的容量不足,所以,他决定创作一首长诗。

这部即将在新年正式面世的长诗名为《桃花园记》,而它缘起于诗人的一次回乡祭祖。那一次,从北京回到胶州老家,身处被称为“桃乡”的故乡茂盛的桃林深处,人到中年、身心俱疲又遭遇创作瓶颈的陈亮感到前所未有的亲切与轻松,就在一瞬间,他猛然觉悟:我即身处世外桃源,却要到远方,去到外面寻找。这片熟悉的乡土就是陈亮的世外桃源,是他精神世界的“桃花园”,像从前那样,赋予他创作的灵感。

《桃花园记》从诗人的童年写起,讲述他从城市重返家园的经历,精神的漂泊与回归。全诗共计九九八十一节,2500多行。和此前的作品相比,陈亮又回归到了人最本质的感受力。对他而言,诗中呈现的不仅是个人的经历,更是时代的故事。“这是一个大时代,作为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讲,昨天还在地头上用最原始的工具刀耕火种,一觉醒来,眼前都是车水马龙,高楼大厦。这部长诗把我所经历的40多年,甚至国人天翻地覆的情感、境遇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汇总,它是时代的缩影。”

在诗人陈亮看来,新的诗歌创作路径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诗生活”,更是对这个飞速变迁的大时代的感悟与思考。“诗歌所写的大都是个人的情感和境遇,但好的诗是要让更多人认同的‘大诗’,是要与时代、当下契合的,否则是不够的。时代的丰富性远超过个人的风花雪月,诗歌如果没有对时代的书写和思考,就只是肤浅的小情小调。”

书写大时代中的个人情感,为陈亮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诗世界”时空,而胶州北平原就是滋养着诗人诗情的“小时空”。“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这么丰富的诗歌创作资源,需要诗人用尽功力去自我提升和准备。”他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 魏)

责任编辑:郝媛媛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