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刚刚圆满完成青岛市应急备用医院的抗疫任务,又马不停蹄回到青大附院重症监护室参与救治,如今患者陆续出院可她的心还一直牵挂着重症患者……她就是青大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市南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杜春华。三年战疫,她始终冲在一线,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忙碌身影,甚至手机里都没有留下多少自己的工作照。今年是杜春华从医的第30个年头,在门诊、病房始终是全力以赴的“女超人”。
扛下艰巨任务救治高龄患者
在工作时间,记者拨通了杜春华的电话,可迟迟没有人接听。直到晚上8点多,她回到家接通了记者的电话。“这段时间都是这样,早出晚归。”电话中,杜春华的声音带着疲惫,但提起救治工作又打起了精神。这天,她从早上8点开始查房,一直查到中午1点才结束。病房里重症患者多,每个患者和家属有任何疑问,她都现场解答,并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去年11月15日,刚刚结束病房1周的封控工作,杜春华就接到青岛市卫健委的电话,作为市级专家到青岛市应急备用医院参加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这次的救治工作和以往不同,面对的是一批高龄、有多种基础疾病、失能失智的老人。应急医院的救治团队是青岛市各个医院派出的医疗团队组成的,医疗团队之间的默契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面对如此艰巨的救治任务,青岛市卫健委也专门派驻了工作人员进行行政指导和协调工作。杜春华重点负责各个医疗队的救治指导工作,并协助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救治。大部分患者的转运住院都是在夜间进行的,所以都是半夜或者凌晨接诊患者,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判断,指导各个医疗队及时准确地进行医疗救治。老年人的病情往往夜间容易出现病情变化甚至恶化,夜间随时需要救治病人,半月的时间内夜间只能休息2-3个小时,白天继续工作。医护人员开玩笑说:“我们是24小时乘以7天工作制。”
杜春华坚守在岗查看患者病情
面对这批特殊的患者,医疗救治工作的艰巨是一方面。医疗团队是由不同专业的医生护士组成的,不单纯是呼吸科或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每天早交班需要对重点患者逐个进行梳理和病情评估,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指导各个医疗队的救治工作。下午结合当日的检查化验结果再对重点患者进行会诊。每周也会请各个专业的市级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讨论。另外,每天还要及时和家属电话沟通,了解患者的情况,向患者家属介绍病情。杜春华介绍,经过半个多月的磨合和规范诊疗,医疗队的救治工作越来越规范,部分高龄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也坚定了大家打赢这场战争的信心。“对于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院感的防控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基础,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也是我们的责任,院感人员每天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杜春华告诉记者,“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和辛苦工作,我们圆满完成了这次医疗救治工作,也和各个医疗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医生职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拧成一股绳助力患者过难关
去年12月下旬,为协助医院救治新冠病毒重症患者,呼吸与危重症疾病科市南病区扩展为两个病区收治患者。病区内患者病重病危比例高,多数病人病情较重,合并有基础疾病,部分为器官移植术后的患者,个别患者为常年卧床病人伴有意识障碍等,治疗护理难度较大。杜春华带领医护人员从未松懈,部分医生还要兼顾外科、妇科、产科的查房指导工作,时常满负荷运转。两病区早期运营时,正值奥密克戎病毒肆虐,医护人员群体也多因感染“中招”不能工作。在这样的处境下,病区内医生坚持工作,医院也经过协调调遣其他科医师增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院上下拧成一股绳,渡过了人员不足的难关。
采访当天,呼吸与危重症疾病科市南病区收治了一位重症高龄患者。患者的家属非常焦虑,一上午5次找到杜春华咨询病情。尽管杜春华很忙,但每次都会耐心地解答疑惑、安抚情绪,用实际行动践行那句“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医者职责使命。杜春华介绍,目前病区医疗工作分两个治疗组,经过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目前的病床周转率在逐步提高,患者各项指标达到标准后陆续出院。“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攻克了许多难关。这让我们增强了信心,感到身上肩负了更强的责任感。我们也有信心继续共克时艰,为患者更好地服务!”杜春华说。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于波 实习生 于千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