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诗意人生:浅谈道家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浅谈道家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作者:孙洁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道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道家思想更多体现在作家的文化精神和人生观念中。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自然无为思想,和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自然人生观念,都深刻影响了一代作家以及他们的文学创作。

老子《道德经》曰:“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老子看来,道是可遵循的抽象运动法则,但又不是恒定不变的抽象运动规律。根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名称,是事物面貌的反映,但这种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据此可知,没有名称是天地形成的本源;有名称是区别万物的基础。因此,人类常常假借抽象的“无”来达到了解万物的奥妙,通过具象之“有”来达到认识微妙的道。这种神秘而深邃的理论,是各种学说的基础。

对“道”的阐释,促使老子开始了“道法自然”理念的建构。“道”与“自然”是两个相同又相异的概念,却始终贯穿于整个理念之中。在老子那里,自然无为并非“消极不作为”。回复到最初的静,也就是回到对万物生长运势的研究,这是一种对常理的研究,而常理意味着自然界总的法则。懂得常理,能够使人明智。道的理论是永恒的,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物”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在当下并不少于“道”,它也是《庄子》一书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庄子对“物”的追问,如同老子对“道”的阐释,正是在这个不断追问深化的过程中,完成了其“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自然而然的人生观念,建立了自由自在的生命意识。

对“物”的追问,促成了庄子“不物于物”的自然而然的人生观念。庄子对待“物”的态度继承了老子的“道”的观念。在《庄子》中,他提出了两种对待物的态度:一种是道的态度,一种则是技的态度。庄子认为,要以“道”的眼光对待物,即不以有用性作为物的评判标准,物的意义是自然,这样才合于“道”的要求。

基于“道”的眼光和态度,庄子提出了“吾丧我”。“吾”是对待自己而言的真我,而“我”则是偏执的我。去掉偏执的我返归真我,由“丧我”而达到忘我、臻于万物一体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自然本真的状态,才能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这便是庄子所提倡的“物化”。著名道家文化学者陈鼓应先生将“物化”理解为“物我界限消失,万物融化为一”。庄子的“物化”观带领着我们去发掘世俗生活之外的一份诗意:我们不必纠缠于现实的某一种物,而是应该用“道”的态度去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不要厚此薄彼,而是要“齐物”。这样一来,便可将生死得失、贫贱富贵置之度外,从而经营一份诗意人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阐释了自己对文学本质的独到体会:“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正如刘勰所说,老庄思想最初并不是作为一种学说,而更多地是作为深刻的生命体验和文化精神影响着作家的人生信念和创作观。

现代作家周作人认为,文学的首要任务是自我表现。他并没有刻意在文学作品中宣扬老庄思想,然而细细观来,他与老子的精神联系却非常紧密。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庄子的不物于物,在周作人那里凝成了一条独特的“游世”之路。对周作人而言,这既是处世之道,又是一种人生意境。这种意境包含着两重意思:一重是睥睨一切的傲世,一重是乐天知命的顺世。基于这种思想基础,他多次声称自己作文全为游戏:“我于这玩之外,别无工作,玩就是我的工作。”于是,名噪一时的苦茶主义成为周作人对老庄思想的最好诠释。他深知尘世之苦,却愿意苦中求乐,玩赏这苦味本身。他对如此境界的企羡也表现在他的一段话中:“我实在是想在喧闹中得安全地……我在十字街头久混,到底还没有入他们的帮……所以最好还是坐在阁楼上,喝过两斤黄酒,望着马路吆喝几声,以出胸中闷声,不高兴时便关上楼窗,临写自己的《九成宫》,多么自由而且写意。”

20世纪30年代的沈从文,以其略带感伤的语言倾诉着宁静恬淡的湘西风情,完成了对人性的歌颂和对生命的礼赞。他崇尚自然的生命哲学,超然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由飘逸的美学理想,反对惟实惟利的庸俗人生观,正是庄子人生哲学的诗意显现。沈从文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也受到了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为对自然美与人性美的追求。他曾在文论《〈断虹〉引言》中明确提到“皈于自然”的命题:“正因为这种‘皈于自然’无保留的虔诚,实普遍存在……因此我这个故事给人的印象,也将不免近于一种风景画集成。人虽在这个背景中凸出,但终无从与自然分离。”这便是沈从文对庄子自然而然的人生观和自由自在的生命意识的追求。

老庄思想在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承光大之后,已经发展为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的人生观念和他们的文学创作。老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和庄子“不物于物”的诗意待物观,已经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正确对待人与物的关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源泉,引导我们走向美好的诗意人生。

(作者简介:孙洁,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青岛文学》编辑)

责任编辑:单蓓蓓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