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凤凰鸟”呼唤“梧桐树”!如何把人才“留住用好”,请老师同学提意见

青岛日报记者走进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如何把人才“留住用好”,请老师同学提意见


延揽人才,“凤凰鸟”呼唤“梧桐树”

高校毕业生和在校教师团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为吸引更多青年人才留青、来青就业创业,推动“双招双引”取得实效,我市不断增强毕业生留青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营造好青年学生留青发展环境。

12月4日,青岛日报记者来到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与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农业管理、文学与新闻传播等专业的师生畅谈。围绕如何吸引更多毕业生留青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毕业生创新创业环境、助力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等问题,大家畅所欲言。

青岛日报记者与中国海洋大学师生座谈。

●科学技术处项目主管平晓青:

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尽相符,高校毕业生素质、能力与企业要求不相符合的现象较为普遍。希望相关部门协助学校开展一些订单式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通过设立双导师、多导师合作的培养模式,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在实习与找工作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缩短找工作的时间。

现在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几个问题:学校内有许多科研成果,但在转化过程中缺乏企业运营和资金支持,致使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外流,无法在本地转化;成果转化专业管理人才在法律、财务、市场化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升。希望政府部门能够提供政策、资金支持,推动校企合作,加强专业管理人才培训,帮助专家学者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服务社会。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志刚:

作为青岛市人才引进对象,我具备以优惠政策购房的资格,但在前期政策查询时发现,相关政策内容比较复杂,后期办理流程繁琐。再加上自己一直投入于教学和科研,没有精力去研究相关政策,因此放弃了政策福利,最终自己直接购买了普通商品房。

建议青岛提高现有引进人才的购房政策吸引力,加强政策宣推力度,将繁复的政策解读概括简化,为政策使用者提供简明扼要的实用版本,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相关部门应该有组织地为引进人才提供政策解读和办理服务,增加政策解读和宣传,让每一个引进人才真正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感受到融入青岛的幸福感。

●农业管理专业学生张润平:

我本科是在上海读的,上海有很多世界500强企业,可以给高校学生提供很多实习的机会。学生实习之后,会通过人才与企业的双向评价,确定就业意向。由于实习企业资源多,上海高校毕业生留沪比例非常高。

就目前来看,青岛大型企业就业机会不是很多,高校毕业生在选择留青就业时的竞争压力很大,不少同学在毕业时纷纷选择考公务员。希望青岛能招引更多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实习和就业机会。另外,青岛有很多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它们同样能给年轻人才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但这些民企的宣传推广较少,高校毕业生除了关注各大知名国企、世界500强之外,很难了解民企的情况。相关部门可以和学校社团联动,加大新兴民企推介,拓展就业途经。

●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专业学生谢臻杰:

青岛的知名大企业不够多,给大学毕业生提供的专业门类和就业途经相对窄。作为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主战场,青岛有很多国字头的海洋科研院所和高校,在科研方面我们有很大优势。建议青岛充分利用这些海洋科研优势,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在全国范围都处于优势地位的海洋类专业学科,尽快吸引更多海洋类科技公司落户,让毕业生能留青择业,学以致用。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学生杨玉泽:

大学生就业前,必须要经过实习阶段。在校生选择实习企业时,更多的是想到百度、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公司,以便给今后的就业增添“加分项”。青岛目前缺少这样的巨头公司,在读研究生和大三、大四学生实习时,就会到北上广深这些大公司云集的城市。而实习城市和企业的选择方向,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就业趋向。也就是说,一个城市实习机会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就业选择。

青岛应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高新巨头公司落户,同时拓宽现有在青企业的实习岗位,以实习实训促进学生留青就业。

服务人才,“好政策”需要“实推广”

近年,国内各大城市不断上演“人才争夺战”。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各地都出台了多样的人才政策。青岛也不例外,根据城市自身特点制定了不少人才吸引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政策落地效果不尽人意,距离市民的期望还有一段距离。

12月4日,本报记者走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与中心负责人、学生代表围绕人才政策落地、招工服务对接、毕业生就业意愿等问题展开交流,聆听来自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大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

青岛日报记者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师生座谈。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董发广:

政府希望能引进人才,学生也想留青,企业也愿意招聘人才,但是三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而且有些企业的招聘周期过长,等待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关注度高,签约率低。建议相关部门建立毕业生大数据库,对青岛高校毕业生和企业进行摸底,一方面搞清楚有多少毕业生想在青岛继续发展,另一方面整明白有多少企业需要招聘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摸底之后,要不定时地进行人才和岗位的调配,在毕业生和企业中架起桥梁,为青岛各高校人才留青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部主任王晓琼:

青岛市相关部门发布就业政策,学校第一时间都会在校内网站、微信等发布端进行推送,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及时关注这些信息。一些学生就业意识不足,没有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此类信息,到了快毕业时再去关注就有些晚了。建议大学生们从低年级就要有意识地了解就业相关信息,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城市要留住人才,除了及时发布人才政策之外,还要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人才政策。建议有关部门多到岛城高校开展政策宣讲活动,将引才的服务送到高校里,想学校之所想,为学生之所需,助力更多人才留青发展。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学生滕媛: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相较工作前期的薪资,现在的大学生更在意住房问题。吸引更多毕业生留青,建议用人单位做好房子的文章,落实好租房补贴政策,大力发展集体住宿,让刚工作的大学生不要过于担心住房问题。在人才引进上,需要政府制定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鼓励和引导有人才需求的企业加快人才引进步伐。优化企业人才动态管理模式,建议用人单位和学生增加有效沟通,使就业市场更规范化、透明化。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尤金宇:

近年来,区域性人才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学生对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的工作更加青睐。要想留住本土培养的人才,建议有关部门从全国乃至全球的视角考量人才政策,加大对优秀毕业生的关怀力度。大学生想去头部城市就业是想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大的工作平台、更好的工作待遇,建议青岛引进更多高质量企业,为学生提供数量更多、更优质的工作机会,形成更成熟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流动等整体配套的人才队伍建设体制。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何乖:

建议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在户籍、社保、购房等政策上解决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可以建立更多的专项资金,适当增加补助,助力大学生留青。特别是要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和就业平台的丰富性,要打破地区界限,建立更开放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实现大学生和企业之间的互通互联。同时,建议企业简化招聘流程,缩短周期,用更精细化方式招聘所需人才。

我问你答

高校所在城市对毕业生有着“近水楼台”的留才优势,将地理优势转化成城市发展的人才优势,哪些引才留才政策更有吸引力?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志刚:

如今各大城市都在释放人才政策“抢人”。除了留才政策硬指标,还应增加城市软环境吸引力。建议青岛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同时加强对文艺活动的宣传力度,改善文化软环境,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中国海洋大学科学技术处项目主管平晓青:

青岛现阶段人才政策与南方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希望青岛市能抓住引进高层次人才这一“牛鼻子”,在人才政策方面,给学校、企业大力支持,包括薪资补贴、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努力实现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董发广: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每年毕业生留青就业人数已超过千人,前期的问卷调查发现,毕业生对住房补贴、安家费及小微企业创业补贴政策关注度较高,而这些政策较南方城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建议相关部门适当提高针对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奖补数额,使之成为吸引毕业生留青的重要砝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学生滕媛:

毕业生选择入职一家企业,薪资和福利是很重要的因素。建议青岛企业在福利体系设置上多考虑新毕业员工的实际需要,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住宿、餐饮条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开展工作。

怎样加大引才留才政策推广力度?

●中国海洋大学农业管理专业学生张润平:

学生目前多通过关注公众号了解就业、人才落户政策。政策制定部门应积极与校园社团联动,宣推相关政策,拓展以校园招聘为主、多元协同联动的就业市场体系,为毕业生留青就业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中国海洋大学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学生杨玉泽:

学校拥有很多社团平台,政府部门可以将公文式的政策文件实用化、提纲化,通过校园社团平台适时推送。让就业服务、人才落户政策,落地送达到每个毕业生,增加人才优惠政策的吸引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尤金宇:

推广针对毕业生的政策,由毕业生来宣讲最合适。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前期毕业的学生到校园宣讲各类政策,用实际的案例说清说透留青政策是什么,如何申请以及注意事项,这种学生传承政策效果要好于被动推送。

加大毕业生留青力度,如何解决专业与就业失调?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专业学生谢臻杰:

青岛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印记。建议青岛制定更利于海洋类高新企业入驻的政策,吸引海洋科技企业入驻青岛。给海洋专业毕业生创造展示才华的岗位空间,留在青岛学以致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部主任王晓琼:

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要同频共振、一体推进。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本地高校的专业情况,定向引进部分高校专业对口企业,注重提升“资”与“智”结合,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形成城市人、财、项目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为项目所用,项目为城所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何乖:

高校是城市人才的摇篮。学校要根据企业往年的岗位需求,适时地调整课程,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接地气”。要重视实习的作用,通过实习检验学习中的不足,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弥补,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责任编辑:岳文燕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