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全国最大的针织服装生产制造基地正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中“蝶变”
今年的纺织服装产业可谓悲喜交加。年初疫情的暴发,打破了预期中的经济规律,整个行业生产、内销、效益等指标均出现了非正常的下滑,而出口总额则在口罩等防疫物资拉动下实现超预期增长。
即便如此,任何行业的发展仍不能忽视经济周期变化趋势的影响。2014年,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结束了持续12年的两位数增长,且增速持续下降,表明我国内需消费在国民收入达到较高水平后,进入增量放缓、需求升级阶段。受国际经济形势及国际产业格局调整影响,纺织产业出口总额在2014年达到3070亿美元的峰值,此后逐年减少,并连续多年维持在2800亿美元左右的水平,正式进入“平顶期”,出口产品结构重心开始由服装转向上游面料及纤维。纺织服装产业经济指标增速也呈现出阶梯式放缓特征,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企业优胜劣汰加剧。至2019年,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经济总量已呈现“近零增长”状态,当年规模以上企业营收、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等经济总量指标同比均略有下降,但资产周转率、产成品周转率等运行质量指标大体保持平稳。与此同时,行业发展亮点不断,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继续涌现,纺织服装产业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性特征显现。
有过“上青天”的辉煌、作为城市的“母亲工业”、曾经是中国最早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青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格外牵动人心。任何产业都难逃发展周期大势,而那些历经市场洗礼留存下来的企业,必然会在经济呈现新气象时,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机遇,迈出跨越式的步伐。“双循环”新格局下,把握现代科技革新机遇、全方位创新产业发展路径的能力,决定了企业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周期中的位置。
拥有2700余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的即墨区,正在用聚力打造服装智能织造平台,形成产业发展的“即墨方案”。
创新热情不断点燃
变局之下,唯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方能把握机遇。在纺织服装行业,个性化、定制化产品的兴起,倒逼身处其中的传统企业必须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不断开拓。
今年6月末,省工信厅公布的全省纺织服装行业新技术(成果)、新模式名单中,即墨区五家企业入围,占全省总量的16%。在这个纺织服装产业高度集聚的区域,企业的创新热情正在被不断点燃。
产品创新方面,即墨纺织服装产业拥有各级企业技术中心32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6个;即发集团已取得超临界CO2无水染色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突破,申请国内专利39件,国际专利2件,已授权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18件,“超临界CO2无水染色产业化关键技术与装备”成果荣获2019山东制造·硬科技Top50品牌榜;雪达集团的功能性纺织品荣获多项发明专利,恒尼智造的海藻纤维功能性内衣获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模式创新方面,根据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序推进企业开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改造和生产经营模式创新,涌现出了贵华公司的织染缝一体柔性化制造、酷特智能C2M个性化定制、恒尼智造双创驱动协同设计等一批在国内叫得响的智能制造典范;培育发展起以即发集团为代表的技术研发型、以酷特智能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型、以恒尼智造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型、以红纺文化为代表的IP运营型、以凯利融通为代表的外贸转内贸型等成功模式。
对企业而言,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选中任意一条新赛道,在新格局中占领合理分工地位,孜孜不辍精进日新,就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最好路径。
智能制造激发转型潜能
工业化的大规模批量生产与传统手工业的个性化定制始终是矛盾对立的存在,在纺织服装行业尤为突出。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智能制造为传统工业赋能,让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即墨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深刻诠释了这一点。
除了即发、酷特这样的纺织服装产业智能制造的标杆企业,即墨区近年来还选取了的浩尔服饰、恒尼智造等5家企业开展试点改造,成效显著。目前,已树立起即发“织染缝一体化”、红妮“数据驱动无菌内衣个性定制模式”、浩尔服饰“中小企业数据应用”等不同发展模式,创出了一条推动“互联网+”工业发展的即墨模式。雪达集团与互联网智能制造服务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构建雪达专属的D2M“从经销商到工厂”的全球化大批量定制模式,在整合集团现有信息化系统资源实现一体化运行的同时,开启了打造智能化(互联)工厂的新征程;恒尼智造通过完整的全球内衣私人订制模式,最终实现恒尼智造全球化研发、全球化订单、全球化运营的格局,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数据驱动无菌内衣个性定制的全球化企业。通过移动互联网链接智能工厂,实现了国内国际市场同步下单。用户可在第一时间通过恒尼智能的线上入口,手机APP(恒尼内衣),微信商城(HONNY恒尼智造),输入身高、体重、年龄和关键部位数据,实现全球一键下单,个性定制。通过智能物流全球快递配送,所有个性定制产品工作日内,24小时生产入库配送。
眼下,即墨已涌现出一批纺织服装制造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企业,实现质量效益“双提升”,找寻到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清晰路径: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工业向互联网工业、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
“互联网+”赋能全产业
拥有2700余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的即墨,已形成集纺、织、染整、服装制造、销售等比较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从业人员达15万余人;年产各类服装6.8亿件,其中针织服装5.6亿件;依托强大的生产能力,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针织服装生产制造基地。特别是近几年,即墨童装产业异军突起,生产企业发展到800多家,年产童装3亿件,年产值突破160亿元,占青岛市童装产值的90%以上,与湖州织里、广东虎门共同成为全国三大童装生产基地。
这样的产业规模,仅靠几家在国内叫得响的智能制造典范显然是不够的,如何将全行业从“制造”带入“智造”阶段,做到“全面开花”,即墨区自2016年起,即全力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改造。
眼下,即墨区政府正聚力打造的服装智能织造平台,投资1.33亿元,高标准建成了3.5万平方米的互联网工业示范平台,设立智力支持、技术服务、模式示范三大中心,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入生产,不断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涌现出一批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促进了传统产业激发新潜能、焕发新生机;每年设立1亿元扶持资金,采取设备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从资金、技术、模式等方面给予全程跟踪服务,为企业打造“智能发展”路径,不断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融合发展之路。
疫情就像一次大考。得益于智能制造的领先一步,即墨纺织服装企业在疫情期间迅速转产扩产,向医疗用品布局,并初步建立较为丰富的医疗用品产业架构。全区近百家转产防疫物资纺织服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近10亿元。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即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已经到了收获的阶段。
最近,《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报告(2019年)》收录了青岛即墨纺织服装示范基地的“立足跨界融合催生动能转换新业态”案例。这个拥有94家纺织服装企业的基地,正在从招商入手,以智能制造、健康科技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三大模块为主攻方向,向以生态、高科技、循环经济为特色的新型纺织服装产业示范基地迈进。
如今,即墨不仅涌现出了一批国家级互联网示范项目和企业,即发集团获评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酷特智能“互联网+”个性化定制C2M平台获评“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案例”。还通过推广应用海尔卡奥斯海织云、酷特智能个性化定制等工业互联网平台,不断强化互联网对产业的赋能,辐射带动区域内纺织服装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新一轮产业发展周期中,凭借对科技创新的不倦追求,即墨纺织服装产业的舞台将更加广阔。(□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