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爱,是个年轻女孩,粉嫩的皮肤、漂亮的脸庞、黄金比例的身材。
但是如此完美的小爱,过得并不好。
她遭遇过很多不好的男人,有的利用她、有的虐待她……但她从不拒绝,她只是忍着,哪怕忍的代价是伤痕累累。
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一个男人,他不打她,而且还关心她,他把被抛弃的小爱带回了家。
小爱感觉很幸福,她不用再为其他人而活,她只为这个男人活。
小爱真的会幸福吗?
这是《听见她说》系列最后一集,杨幂扮演小爱,小爱是一个机器人,她诞生是为了服务别人。
在现实生活中,小爱这样的人并不少。他们总是迎合别人,不敢拒绝,害怕表达自己……这类人被称作讨好型人格。
他们离幸福还有多远呢?
独白剧《听见她说》剧照。
01.
如何识别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是一种流行说法,而不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学学术概念。
它形容的是将取悦别人置于自己需求之上的潜在的不健康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状态,但并非人格障碍。 这个说法之所以会流行,是因为它广泛地存在于很大一部分人身上。 讨好型人格有以下表现(看看你是吗?):
a. 为他人着想
把自己活成了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内心十分敏感,擅长察言观色,能敏锐地察觉别人的需要,然后第一时间满足别人,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极强。
在亲密关系里,他们是贴心恋人;在群体里,他们是开心果、老好人;他们总为别人着想,很容易多做一些自己本职工作之外的事。
因此,一开始他们很招人喜欢。
b. 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讨好别人的代价是严重忽略自己。
他们非常在乎他人的评价,害怕让人失望,于是不敢或很难拒绝别人。
即便知道别人的要求不合理,也会硬着头皮上。
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持和谐,喜欢道歉,喜欢认错。
在人前他们永远是善良、靠谱的老好人形象,但内心充满压力,总是想要让所有人喜欢自己,却又因为无法做到而倍感失望。
靠一味地忍让来保持与他人的和谐关系,长此以往,变得没有原则和底线,非常能够容忍别人的“越界”行为,习惯抬高他人,贬低自己。
毫无疑问,无论讨好型人格看着多么善良、积极或有吸引力,他们隐藏的负面情绪更严重。
讨好别人的人大多会迎来一个结局:拼尽全力对别人好,结果却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得到,甚至被利用、被伤害。
为什么越讨好别人,离幸福越远呢?
因为讨好型人格内心深处藏着巨大的不配得感。
缺乏足够的自信、自尊以及安全感,必须依赖于别人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积极的付出是:我爱你,我关心你,所以我情不自禁对你好,我不以你的回报而活。
但讨好型人格的付出是:我对你好,是因为我需要并且祈求你的认可,以此填补我的空虚。
这种付出,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索取,一旦得不到就会化为消极的破坏力。
此外,一味地讨好别人,其实是逃避虚弱的借口。
如果结果不理想,他们会归因为遇人不淑,而不是自己的问题,于是不用对问题负责任,也不用解决自己的虚弱。
在一段关系中,讨好不受用,那么就换下一段关系。
就和小爱一样,她以为的幸福,不是让自己变强大,而是找到一个不打自己的对象,继续讨好。
02.
如何停止讨好行为?
讨好型人格,往往是从讨好父母开始的。
童年时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无条件之爱,让他们觉得只有自己符合父母愿望时才会被爱。
为了不被抛弃,他们不敢再做真实的自己,养成了讨好的行为。
长大之后,讨好成了一种关系成瘾,如果不改变,只会越来越严重。
想要停止这个习惯,需要极大的耐心、毅力和自律。
a. 觉察和接纳自己的讨好模式
不要害怕承认自己是一个习惯讨好别人的人,也不要再害怕承认讨好的背后是因为内心虚弱。
只有觉察和接纳首先发生,才有可能让改变也发生。
觉察自己在什么关系里、面对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时候,更容易忽略自己的感受去讨好别人,以及自己的动机是什么。
然后去接纳内心那个虚弱的小孩,听听ta在想什么,ta在害怕什么。
b. 关注自己的感受
在每次讨好行为发生前,不要立即响应,认识到任何响应都可能浸淫在旧的模式中。
先停下来,少一点关注别人想从你这里得到什么,更多想想自己在目前的情况下有什么情绪和需求。
试着远离情绪舒适区,鼓励自己表达真实的想法。
c. 修复创伤
如果努力了还是不敢实践的话,说明需要先治愈内心那个自卑的小孩。
也许ta沉浸在童年时被父母忽略的经历中?也许这么久以来ta一直没获得无条件的爱与认可?
这时候,可以寻求帮助。
比如和信任的朋友说出这些感受,诉说能让ta不再孤独。
比如尝试心理咨询,好的心理咨询师会给你提供一个抱持性环境,帮助你修复伤痕、建立自信,丰富自己的生命力量。
你是讨好型人格吗?这种性格给你带来过心理困惑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责任编辑: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