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岛日报《企业家》周刊 | 霍胜军:工业互联网逻辑是去中心化

青岛日报2021年4月20日7版

霍胜军:工业互联网逻辑是去中心化

工业互联网时代,企业要获得十倍速的增长,要改变的不仅是商业模式,在组织架构上也要有所变化

柠檬豆不是传统金字塔组织,也不是扁平化组织,而是指数型组织

写在前面的话

解码青岛的各大工业互联网平台,柠檬豆绝对是一个异军突起的明星企业。

作为垂直领域最早的工业互联网“入局者”,柠檬豆可谓独辟蹊径,从采购供应链延展到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相继长出了“檬豆云”“玺品云”和“普奥云”三朵云。

这与柠檬豆掌舵人——青岛檬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霍胜军在制造业供应链领域摸爬滚打的多年经历有关。曾任大型集团全球采购总经理的霍胜军,管理过国际贸易、物流等部门,属于国内最早的一批职业采购经理人,他深知“缺单、缺钱、成本高”是中小企业发展中供应链的痛点,探索出工业互联网与采购供应链结合的路径。

1966年出生的霍胜军,其实在接近50岁时才开始创业,却像年轻人一样精力充沛且雄心万丈。“创业不分年龄,关键是人的思想和激情,我们必须保持年轻的心态。”他说,工业互联网不像消费互联网,需要产业经验,需要像他这样在行业摸爬滚打的人。疫情之初,他和团队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快速开发出疫期用工保障、防疫物资供需对接一系列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

正如2003年的阿里巴巴穿越生死成长为消费互联网巨头,柠檬豆也抓住了工业互联网的“风口”,成就了自己的爆发式增长。去年,柠檬豆完成5000万元A轮融资,投前估值达到5亿元,全年营收更是超过3亿元,同比实现10倍增长。今年,柠檬豆把赋能中小企业的“檬豆方案”推广到诸城、威海、日照、包头、洛阳、合肥等更多城市,形成区域产业上云的生态。以滨州市无棣县为例,柠檬豆将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向当地渔网产业开放,打造渔网产业互联网垂直子平台,把一家一户作坊式企业真正变为产业集群。

在霍胜军看来,这正是柠檬豆走出青岛,迈向更广阔天地的开始。

青岛檬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霍胜军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要与时代结合在一起。2020年,柠檬豆营收实现十倍增长,所有的爆发都是有沉淀和积累的,柠檬豆积累了六年,摸索了六年,产品迭代了六年,完成了商业模式和工业互联网生态建设,我们有信心成为全国知名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未来三年是中国工业互联网的时间窗口,也是柠檬豆的机会,谁能成功就在这段时间见分晓,要么成为行业巨头,要么默默无闻。

所有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

2015年柠檬豆成立的时候,消费互联网如日中天,但柠檬市场效应日益凸显:中小企业因为缺乏专业人才,采购竞争力不足且没有话语权,产能过剩、以次充好、低价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柠檬豆的名字来源于200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柠檬市场理论,柠檬豆谐音就是柠檬市场的斗士,这也是我创业的初心。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我近50岁才开始创业,又选择了互联网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大家会说互联网创业属于年轻人,其实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不同,工业互联网是所有人的机会。工业互联网需要产业经验,有产业经验的人肯定是在行业摸爬滚打的人。比如工业软件是中国被“卡脖子”的薄弱环节,国外的工业软件为什么这么强,不只是程序开发的问题,还有几十年专业经验和生产工艺的积累,背后是庞大的工业数据。

互联网的下半场,工业互联网成为了主旋律。工业互联网的体量比消费互联网不知大多少倍,中国这么多行业,每一个行业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所有的行业都值得用工业互联网重做一遍。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企业乘势而上、顺势而为非常重要。

柠檬豆的爆发,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业的发展与时代的结合。去年因为疫情,很多企业无法出差去谈业务,我们的防疫物资和生产物资板块在这个时候成长起来,到现在依然很红火。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更让广大中小企业都了解到工业互联网的价值,柠檬豆涉足的行业从原有家电电子、冷藏车、仪器仪表等垂直领域迅速扩展,建立农业、动力总成、应急产业等子平台,品牌知名度和业绩大大提升。

三朵“云”是长出来的

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而言,创造价值是其生存发展的唯一法则。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很多,例如缺乏采购话语权、不了解新技术新产品趋势、数字化能力不足等等,工业互联网必须解决用户的这些痛点,而不是痒点。

柠檬豆2015年长出了采购降本的“檬豆云”,2018年长出技术创新的“玺品云”,2020年长出智能制造的“普奥云”。三大云平台源于工业互联网实践中的用户需求,都是一步步长出来的。

我在制造业采购供应链领域工作了数十年,深知采购供应链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短板,创业之初就将提升中小企业采购供应链的能力作为平台定位。据统计,中小企业采购直接成本与大企业之间的差距为7%至8%,而其净利润率不足10%。“檬豆云”通过供需精准匹配和拼单式集中采购,平均降本8%至12%,这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让企业更有竞争力,能拿到更多订单,更有资金进行技术投入。

在帮助中小企业采购降本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企业还存在创新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痛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发的新技术新材料,首先会去大企业推广,中小企业信息很封闭,没有创新的渠道,它们就只能走模仿和低价竞争的老路。“玺品云”可以帮中小企业整合全球技术创新资源,实现研发的快速迭代,大幅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平台发布的新技术成果超过五万个,比如一种新型不锈钢材料,比传统的304不锈钢和430不锈钢便宜,防腐性能又好,还能抗菌。通过“玺品云”对接,这种新材料在短短一个月内进入100多个中小企业进行测试。

“普奥云”是柠檬豆搭建的第三大云平台,解决中小企业设备联网的痛点。很多中小企业想做设备联网和智能化改造,但拿不出大笔资金,“普奥云”通过云化产品,从钣金、五金、机械加工、注塑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突破,基本万元就能实现智能生产线的升级,让中小企业用得起。

打造指数型组织

工业互联网下一步怎么走,一定是生态化和去中心化。

工业互联网要有生态,因为中小企业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降成本、技术创新、设备联网之外,还需要检测、金融、品牌建设等其他服务。这些不可能都是平台自己做,必须依靠生态伙伴来完成,有了乔木、灌木、小草组成的生态系统才能够勃勃生机。

消费互联网的特点是平台中心化,电商领域有阿里,社交领域有腾讯,生活领域有美团,建构各个中心来提升行业效率。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平台和企业之间是相互成就的关系,人人都深度参与其中,不是谁为谁赋能的关系。比如在检测方面,柠檬豆和城阳区的一家检测机构合作,彼此的客户和资源共享,平台上的5万家企业是检测机构的客户,检测机构服务的众多企业同样也是柠檬豆的客户,实现乘数增长。

工业互联网时代,企业要获得十倍的增长速度,不仅是商业模式,在组织架构上也要有所变化,每个层级都适应工业互联网下一步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在组织架构上,柠檬豆不是传统金字塔组织,也不是扁平化组织,而是指数型组织。现在很多企业流程再造往往是从“金字塔”直接迈向“扁平化”,其实不对。我们重新定义员工,经过面试入职的是员工,不入职的事业合伙人也一样是员工。我们还在内部设立大量创业项目,包括直播平台、软件开发、玺品创新工作台等,明确用人权、分配权和未来收益,项目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分拆为独立公司,让人人都成为创业者。(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整理)

青岛德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佩璋:

企业智能化建设四步走

生产智能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青岛德盛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重大问题,早在2010年就开始部署和谋划智能生产线建设。当时国内外没有曲轴智能化生产线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要靠自己的摸索,复杂程度之高、难度之大超出青岛德盛任何一次技术改造。

要实现智能化生产,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智能制造建设规划,既要有顶层的总体规划,也要有具体的实施规划。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实施规划要根据新技术的发展适时调整,避免采用过时的、不成熟的技术造成投资浪费。青岛德盛同国内外科研单位、专业公司研究规划自动化生产线建设方案,从可行性分析到市场调研、从方案的制定到方案的论证、从设备的选型到系统的采用,都作为公司一号工程重点抓,仅论证自动化方案就达26个。

作为离散式制造企业,青岛德盛的智能化生产线建设实施三种模式:少品种、大批量产品实施全线智能化建设模式,多品种、小批量产品实施单元式智能化建设模式,特殊产品实施单机智能化建设模式。

具体的智能化建设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分析企业现有设备的情况。生产智能化首先是设备的数字化,要把可以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把不能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设备淘汰。设备的数字化改造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一人多机、降低成本,并且设备的数字化改造投资小、见效快。新购单台设备要符合智能生产的要求,符合智能化车间的设备配置要求。

第二步,在关键工序、设备实施测量自动化,通过自动测量和数据自动反馈实现闭环控制,提高产品加工质量,降低废品率。

第三步,加强数控机床的单机智能化建设。数控机床是核心加工设备,其智能化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企业发展重点是改造现有机床设备,使得单体机床成为一个智能体,成为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和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机床。

第四步是智能化生产线的建设。在实施环节,一是无纸化生产,在人工控制的重点工序实施生产管理无纸化,以点带面,选择一条生产线进行验证,成功后再全面实施;二是关键工序在线检测,实现在线自动检测、自动调整、数据共享。

2013年11月,青岛德盛组建完成国内第一条发动机曲轴智能化生产线。在此基础上,青岛德盛系统总结了智能生产线的建设经验,结合公司实际,相继组建了大排量高端整体多缸曲轴智能化生产线、热处理智能化生产线、曲柄销智能化生产线、德国宝马发动机曲轴智能化生产线。2021年,青岛德盛又建成投产一条高端发动机曲轴智能化生产线。

中小企业在谋求智能制造变革过程中,不能盲目模仿大企业的发展方式,一定要探寻适合本行业、本企业的实现路径,“以点带面、量力而行、追求实用、持续改善”,用最务实、最有效的方式来拥抱属于自己的智能制造未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整理)

如何与新生代共生?  

作者 [美]克里斯汀·哈迪德(Kristen Hadeed)

译者 坰清

中国工信出版集团 人民邮电出版社

任何时代都会有年轻人初入职场,都会有代际之间磨合、适应的困难。它就像生命的节律一样,本是常态。早在上世纪50年代,王蒙就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给予了意味深长的呈现。

但不容否认的是,自从80后开始步入职场,如何带领年青人,如何与新生代共生?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了管理者和企业家的面前。85后、90后、95后、00后……人们越分越细,麻烦似乎也越来越多。

一开始人们习惯于将其归结为一个“中国现象”,因为80后正是独生子女政策全面实施后长大的一代。后来发现它居然是一个“全球现象”,千禧一代早已是媒体的热词,《福布斯》更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奖项——“85后断奶集中营”,专门给予那些跟新生代相处得不错的公司。

那么,该如何与新生代共生?在《这代年轻人不一样》这本书里,美国的00后创业者克里斯汀·哈迪德(Kristen Hadeed)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大学期间创业、雇佣的全是大学生,从事的却是房屋清洁这种一听就跟大学生不沾边的工作。从最初的45名新员工集体提出辞职,到上千名学生“哭着喊着”争着要去干打扫蟑螂出没的公寓、马桶刷长久没有提起的厕所……

“从抹布到财富”,这是美国国家电视台对这个创业故事颇具戏剧感的总结,但回到克里斯汀的讲述,才发现成功背后一连串的挫败、沮丧、手忙脚乱,当然更重要的是在一系列失败之后的成长。

她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学到了搞砸工作中蕴藏的价值和意义,也领悟到了不完美的意义所在;她学会了营造一种不完美的文化,让身在其中的员工充满安全感。这意味着,当员工意识到自己有缺点、能力不足时,依然有安全感。“我觉得自己还无法胜任这项工作,我需要帮助”,或者走进老板的办公室说“我搞砸了”,而不用担心因此丢掉工作,而公司获悉员工的弱势时,则提供额外的培训、弥补不足。这和我们长久以来习惯于追求完美的领导者颇为不同。员工之间多竞争、少合作,遇到问题相互推诿,缺乏责任感,有了好想法则秘而不宣……这些也许都多少跟追求完美的文化有关。在这种文化中,员工和领导者都会掩盖技能方面的缺陷和错误,每个人都心存怀疑和担心。显然,这无益于组织的强大。

良好的文化如何在企业内建立?不是靠开派对、爬山、拓展等等所谓的团建,而是建立在团队成员彼此之间联结的一种方式。(说得有点玄,答案也许要在书里自己寻找。)而最根本的则是:我们必须雇佣那些性格、信念与公司高度一致的人,这样才能建立好的、可持续的文化。一家公司好,那是它所雇佣的人好,公司不可能比员还好。克里斯汀说出的真相,让人无力。

作为年轻的创业者,克里斯汀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她认为阅读让她成为了更好的领导者。晚上抿着热茶,捧一本成功CEO写就的书,成为她理想的生活。她的书单并不特别:《人性的弱点》《从优秀到卓越》《烂工作的三个迹象》《利润、热情和目标之路》……

这也给我们这个专栏一个开设的理由。

也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家在这里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责任编辑:程雪涵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